《圆明园》A0108040001 · 2017年10月2日摄于中国北京海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 维克多 · 雨果
巴特勒上校:
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既「体面」又「漂亮」。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英格兰和法兰西共享之荣耀。你希望知道我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提侬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与帕提侬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艺术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辉煌;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朱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洞府。这就是圆明园。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人们常说,希腊有帕提侬,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尽管有人不曾见过它,但都梦想着它。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帕提侬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当初在帕提侬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盈的外快!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袋子,另一个装满了柜子;然后,他们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但是,上述种种,恰恰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盗贼,但人民永远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起偷盗案件,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
维克多 · 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欧特维尔豪斯
《我爱我的国》F0300000084 · 2017年10月1日摄于中国北京东城雨儿胡同
一家子挤在人流中推推搡搡地到了什刹海。闹闹嚷嚷着说要游船。
挤到售票窗口一看,死贵死贵的:四座的就得一百好几十,要是六座的,又得再加好几十。要想省钱的话就挤得慌,不想挤,钱又费得慌。得,租一条四座的小船,你们尽兴玩,我就在岸上的花坛边喝茶、抽烟、歇息。
离花坛不远的马路当间,有一个女的在叫卖国旗发卡。这东西不是什么新鲜玩艺,纯粹就是两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豆芽菜」的翻版。只是今天是国庆节,头上插面国旗,喜庆,还爱国。
起身,走到那女的跟前。一问,两块五一个。咬咬牙,从兜里掏出五块钱递给那女的:今天国庆,不还价,来俩。说这话,眼都不带眨的。
爱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还价,掉份儿。
《牧羊曲》A0116010006 · 2017年9月24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诗人海子说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知道海子是不是开始了他的周游世界,不知道海子在金秋时节见没见过乌兰布统。应该是没有。不然,这位年轻的诗人是不会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金秋的塞外有着春暖花开的海边所没有的美,这种美更加的壮丽,更加的阳刚,同时也更加的内敛,更加的沉稳。无论今后见与不见,今年秋天的这场艳遇都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记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策马扬鞭》A0116010005 · 2017年9月24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非常感谢「琼森户外」及其合作伙伴「毛毛虫户外」的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安排、精心实施和精心保障,让这次金秋克什克腾之行圆满、顺利,令人难忘。
我们这次一行23人,从北京乘坐大巴抵达乌兰布统后,租用六台越野车组成了一支小小的越野车队。幸运的是,车队领队不仅熟悉当地的地形,经验也相当丰富,这让我们有机会多次深入到游客罕至的山谷、沟壑、丛林和草甸,领略到一个本真的,同时也是绝美的坝上草原。但不幸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天,当我们到达「将军泡子」、「蛤蟆坝」等坝上的传统景点时,感觉形如鸡肋、味同嚼蜡。
这里想特别提一下。之前曾听到过大量有关坝上的负面消息,但在本次行程中没有发生任何的不愉快。这几天接触到的几乎所有人,都很纯朴、本分、友善和尽责。
《斑斓》A0116010003 · 2017年9月24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木兰围场周边的坝下为冀北山地,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在此交汇。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奇峰林立,怪石鳞峋;而木兰围场的坝上则为蒙古高原南麓,其中部多为丘陵,低矮浑圆,西部则多沙丘,绵延跌宕。木兰围场森林葱郁,草场繁茂,又有湖淖沼潭点缀其间,其景之旖旎,之雄浑,之秀丽,之壮美,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不多见的。
不只如此。四季的更迭,让木兰围场变幻出不同的景色:春季花开遍野,夏季树葱草青,冬季银装素裹,当然,最美的是这里的秋季,绚丽缤纷,惊艳绝伦。
木兰围场的秋天是如此之美,令成千上万的摄影师们趋之若鹜,为之癫狂。每天从凌晨直至日落,数以千计的越野车载着摄影师们穿梭于山林和草甸之间,其场面之壮观,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的「木兰秋狝」。
《驰骋》A0116010002 · 2017年9月24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乌兰布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满清时属于皇家「木兰围场」。
「木兰」,满语,意为「哨鹿」,即猎人戴上假鹿头,用木哨模仿雄鹿求偶时所发出的鸣叫,以此吸引雌鹿并猎杀。
公元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这座清代的皇家猎苑就此而建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称「木兰围场」。它的前身,是辽国的皇家狩猎之地「千里松林」。
当年康熙建立木栏围场,是想通过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即秋季猎鹿来演练旗兵。从康熙二十年至嘉庆二十五年的140 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先后在此举行「木兰秋狝」共105 次之多。雍正虽然没有到过围场,但还是遗嘱「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足见大清历代帝王对「木兰秋狝」的重视。那时的木栏围场「民人不得滥入」,「禁樵牧」,「禁伐殖」,俨然是一个军事重地。
到了道光年间,「木兰秋狝」废止。道光三年,围场开围解禁,由此开始衰弱、荒弃。
康熙不可能想到,在他建立木栏围场的三百年之后,当初的皇家猎苑最终成为了摄影师们的猎艳之所。
《大湾》A2300000007 · 2017年6月27日摄于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号称「天堂原乡」,这据说源自美国大文豪马克 · 吐温的一段话:「毛里求斯是天堂的原乡,因为天堂是仿造毛里求斯这个小岛而打造出来的。」
不知道马克 · 吐温是否真的说过这样一段话,但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青年笔友会的外交官们集体以「观笔」的名义发表过一本专门介绍毛里求斯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书,名字就叫《天堂原乡毛里求斯》。驻毛里求斯的外交官们在书中用图片和文字较为全面地绍了这个岛国的历史、文化、风光、美食、交通、住宿、购物以及旅行注意事项,是一本非常棒的有关毛里求斯的旅游实用手册。
如果打算前往毛里求斯,《天堂原乡毛里求斯》很值得一读。
《印度洋落日》A2300000010 · 2017年6月24日摄于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的自然资源非常缺乏,这个岛国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开采的矿藏。但毛里求斯拥有令人羡慕的旖旎风光和多元文化。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部,为典型的火山岛,中部为高原山地,沿海则是狭窄的平原,四周珊瑚礁环绕,海水清澈,加上气候温润,让毛里求斯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度假胜地。
除了绝世海景,毛里求斯还拥有独特的多元文化。在毛里求斯,印度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华人、欧洲人,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彼此和谐共存。不同的建筑,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音乐,不同的美食,所有这一切最终融合成了现在的毛里求斯:自由、平等、祥和、包容。
《灯塔岛》A2300000008 · 2017年6月25日摄于毛里求斯
1810年,英国占领毛里求斯。1814年3月30日,俄罗斯和普鲁士军队攻陷巴黎,次日拿破仑宣告退位。两个月后,法国与第六次反法同盟签订了《巴黎和约》,毛里求斯被划归了英国。
英国人接管后,恢复了「毛里求斯」一名,并规定英语为毛里求斯的官方语言。但根据《巴黎和约》,当地人有权保留原有语言、信仰和法律,因此,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毛里求斯人使用法语。
从荷兰人开始定居的1598年至1835年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奴隶是毛里求斯最主要的劳动力。但在此之后,奴隶制被废除,英国当局从印度和中国引进了大批「契约劳工」。到1924年,来自印度的契约劳工人数达到了45万之多,成为现在毛里求斯最大的一个族群。
上世纪60年代,在全球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大背景下,英国被迫同意毛里求斯于1961年7月开始实行「内部自治」。七年之后,也就是1968年,毛里求斯正式宣布独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毛里求斯主权国」,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
1991年12月,毛里求斯修改宪法,目的是让毛里求斯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共和国。1992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共和国」诞生。这一天也是毛里求斯的「独立日」。
《路易港》A2300000009 · 2017年6月27日摄于毛里求斯
荷兰人离开五年之后,1715年法国人来到了毛里求斯,并更名为「法兰西岛」。
和荷兰人不同,法国人的眼光要长远得多。法国人从奴隶贩子那里购买了大批来自马达加斯加、西非和印度的奴隶送到岛上,着手兴建路易港。
1721年,法国总督拉波多内将初步建成的路易港确定为毛里求斯的首都,并鼓励在岛上大规模发展农业。在1735至1746的十余年间,拉波多内已经将毛里求斯建设成了一个富庶的法国殖民地和海军基地,是欧洲至远东航线上一个重要的物资补给站。
拉波多内是一个开拓者和建设者,总督府、兵营、毛里求斯庞普勒穆斯植物园的快乐城堡等都是他在任期间所建造。为纪念拉波多内对毛里求斯早期发展的贡献,他的雕像被竖立在了路易港。
《能歌善舞的毛里求斯女郎》F0100000021 · 2017年6月25日摄于毛里求斯
一般认为毛里求斯最早为大航海时期的葡萄牙人于1507年所发现,葡萄牙航海家将其与罗德里格、留尼旺诸岛一并命名为「马斯克林」群岛。但实际,上阿拉伯人比葡萄牙早好几个世纪就已经发现了该岛,并最晚于中世纪将该岛标注在他们的地图上。
1598年,荷兰人占领毛里求斯后,即以时任总督「毛里茨」的名字命名了该岛。40年之后,也就是1638年,荷兰人开始在岛上定居,而在此之前,毛里求斯一直是一座无人的荒岛。
荷兰人的到来对毛里求斯意味着一场空前的浩劫和灾难。荷兰人从附近的马达加斯加购买了大批奴隶在岛上开垦甘蔗园,与此同时,他们疯狂砍伐岛上极其珍贵的黑檀木运回荷兰,致使岛上的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至1710年,在资源被洗劫一空之后,荷兰人放弃了毛里求斯。
和荷兰人一起离开的还有渡渡岛。这个毛里求斯的特有物种在此之前已经被荷兰人猎杀殆尽,就此灭绝。
《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17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阿拉伯人离开后,阿尔罕布拉宫即遭废弃,逐渐被世人遗忘,尘封于历史之中长达几个世纪,直到1829年,一位美国作家华盛顿 · 欧文的到来。
1492年,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这对「基督教双王」夫妇在将摩尔人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实现了西班牙的统一之后,又倾其所有资助哥伦布的海上冒险之旅。这次海上冒险,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291年后,在这片「新大陆」上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 · 欧文。
华盛顿 · 欧文对西班牙的历史和文化怀有深厚的兴趣,曾在西班牙生活过十几年。在华盛顿 · 欧文从塞维利亚到格拉纳达的「探险」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几乎被世人遗忘的阿尔罕布拉宫。他住了进去,一点一点地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最后,他用《阿尔罕布拉的故事》将这座宏伟的宫殿还原给了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才得以重见天日。
1986年,阿尔罕布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16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阿尔罕布拉」,阿拉伯语,意为红色。这既是格拉纳达这片土地的颜色,也是摩尔人的故乡北非沙漠的颜色。
阿尔罕布拉宫是一座精美绝伦的红色宫殿,在世界建筑史,尤其是阿拉伯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建筑上看,阿尔罕布拉宫堪称阿拉伯人对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次重新审视与诠释。在修建这座宏伟宫殿的时候,阿拉伯人并未从根本上颠覆古罗马人的营造技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规划和装饰艺术上。因此,从外表看,阿尔汉布拉宫朴实无华,甚至有点粗陋。华盛顿 · 欧文在他的《阿尔汉布拉宫的故事》中说:「城墙在外观上,只是一片堆砌得碉楼和矮堞罢了,安排既不整齐,建筑也不优美,根本无从叫人想到会有这么许多优雅与美丽的建筑。」
阿尔罕布拉宫的美隐藏在粗陋的城墙里面。
这座宫殿最杰出的特征是其建筑空间的景观化,以「石榴院」、「狮子院」为代表的庭园空间与以「大使厅」、「双姐妹厅」为代表的室内空间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衬托,营造出一种步移景异的独特美感。此外,在建筑内部装饰方面,阿尔罕布拉宫中所采用的镂空雕刻石柱、拱肩墙以及钟乳状装饰等,将伊斯兰建筑装饰的剔透、轻盈、虚幻推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岂止是美,是惊艳,惊艳得令人目瞪口呆。
风华绝伦的阿尔罕布拉宫镂刻着格拉那达无尽的阿拉伯情怀和悲壮而精致的摩尔文化,其神秘而壮丽的气质无与伦比。她是伊斯兰建筑艺术开在西班牙最绚丽的玫瑰,是世界建筑史的一个重要范例。
《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15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和《一千零一夜》中的萨桑国一样,摩尔人的格拉纳达歌舞升平和血雨腥风始终交织在一起,尤其是阿尔罕布拉宫,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上演着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不同的是,前者以喜剧收场,而后者却是以悲剧告终。
在摩尔人的格拉纳达王朝最后的岁月,王后因对此国王哈桑另觅新欢的强烈反对而和小王子波伯迪尔一起遭到了幽禁。性情刚烈的她并不善罢甘休,先是设法将幼年的波伯迪尔送了出去,托付给了自己的心腹照料,不久之后自己也逃离王宫,并组建军队讨伐哈桑。最终她胜利了,波伯迪尔也因此成为王国的新苏丹。
波伯迪尔生性懦弱,这令他的母后很是失望。她甚至用「你倒是该像女人一样哭泣,哭的是没能像男人那般战斗」这样羞辱的语言来训斥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但并没有改变波伯迪尔。当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率领基督教军队大兵压境时,波伯迪尔没有选择抵抗,而是选择了投降。
波伯迪尔离开时没有走那扇被称为「正义之门」的王宫正门,因为那将穿越格拉纳达,而他觉得没有脸面再见到自己的臣民。他打开了一扇侧门,默默地消失在了内华达山一条人迹罕至的陡峭的山路上。
和波伯迪尔一起消失的,还有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14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公元七世纪起至公元十五世纪为阿拉伯人所统治,这在伊比利亚半岛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甚至影响至今。
公元711年,七千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摩尔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入侵基督教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八年之后,摩尔人征服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十三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徒重振旗鼓,几大基督教王国联手将阿拉伯人驱逐出西班牙中部,统治了伊比利亚半岛几个世纪的摩尔人被迫退缩到伊比利亚南部的安达卢西亚。也正是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在格拉纳达开始兴建阿尔罕布拉宫。不幸的是,这一恢宏而精美绝伦的建筑最终成为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绝唱。
很难理解阿拉伯人在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之中仍倾心打造阿尔罕布拉宫。是不愿意相信他们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就此终结,还是想为他们曾经的荣耀和辉煌留下一座永久的丰碑和精神寄托?
1492年1月2日,阿拉伯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后一位君主向基督徒投降,离开阿尔罕布拉宫,拉上了阿拉伯人对伊比利亚半岛长达八个世纪统治的历史帷幕。
《黄昏的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13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1895年的一个黄昏,弗朗西斯科 · 塔雷加来到了格拉那达。夕阳中阿尔汉布拉宫是那样的孤独和苍凉,令这位近代古典吉它巨匠感慨万千。
阿尔汉布拉宫,是中世纪摩尔人统治者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宫殿。约在1248年由该王朝奠基人穆罕默德 · 本 · 优素福 · 本 · 奈斯尔兴建,后又经其后的三位继任者扩建和修饰。
阿尔汉布拉宫是穆斯林的摩尔人抵御西班牙基督教徒的最后要塞,当时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风雨飘摇。格林纳达是他们最后的避难所,在基督徒的虎视眈眈之下苟延残喘。即便如此,摩尔人依然把他们的城堡建得如此绚丽,如此精致,如此华丽,如此奢靡。有人说,这是一种信念,摩尔人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或行将熄灭的红烛,用那最后的、稍纵即逝的闪亮来迎接湮灭。而这,赋予了阿尔汉布拉宫一种充满悲情、令人心颤的凄美。
就在那天晚上,塔雷加写下了他的旷世之作《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最终这首被誉为吉它曲中的巅峰之作也和阿尔汉布拉宫一样成为了传世经典。
《巴特罗之家局部》A1302000009 · 2015年10月5日摄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
一个地区谋求独立,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讲求文化独立,二是谋求经济独立。从历史上看,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谋求的主要是文化的独立,但从现实上看,谋求经济独立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动因。
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约有750万人口,占西班牙总人口的16%,而这一地区的GDP占了整个西班牙GDP的19%,是西班牙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西班牙实行的是高收入高税收的政策,因此,加泰罗尼亚对西班牙财政的贡献比其他地区要高。由于近年来经济的不景气,导致西班牙财政捉襟见肘,拨付给加泰罗尼亚的财政预算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16%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9.5%。从西班牙政府公布的2011年的数据来看,当年度西班牙政府拨给加泰罗尼亚的财政预算和这一地区当年度所上缴的税收存在85亿欧元的逆差;而根据加泰罗尼亚自己的统计,这一逆差高达111亿欧元,按人均计算,约1500欧元。这个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是在加泰罗尼亚经济持续受挫、失业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这个数字便成了关注的焦点。
将于今年十月举行的加泰罗尼亚的独立公投不会导致西班牙的分裂,因为一个分裂的西班牙对任何一方都不是一件好事。在很大程度上,这次公投既是加泰罗尼亚地方政府手中一张与中央政府谈判的筹码,同时也是一种分散和转移民众怨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