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女教师》F0200000017 · 2014年7月26日摄于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新市政厅
可能是受朗静山的影响,最近几年「画意摄影」颇为流行。只是这种风格的人物照片棚拍比较容易实现,而街拍的照片后期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一些。
2014年一个夏日的周末,德国慕尼黑新市政厅院子里有一场露天音乐会。一群当地的孩子身着传统盛装在表演巴伐利亚风情舞,而他们的老师在一边用手风琴给他们伴奏。当时她刚好处在建筑物的阴影里,反差小,光线比较柔和。
这是一张经后期处理过的照片,模仿的是淡彩工笔的效果。这种效果处理起来比较容易,主要就是提亮、增柔、降反差、降饱和,但对头发、眉毛、睫毛部分适当提高锐度,以增强工笔效果。最后,给照片添加纹理。我用的是「粗麻布」,至于「缩放」和「凸现」这两个参数视图片大小而定,不喧宾夺主,点到即可。
《宁静》F0100000053 · 2018年4月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清明、七月十五,还有冬至,是中国的三大「鬼节」。
以往每逢冬至,爹妈都会特别关照:早点回家。今天是冬至,天黑以后不要待在外头,不然容易遇见鬼。对此,我一直很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没鬼,所以也就不怕鬼。到了中年,我甚至盼着能碰上一次鬼。
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鬼神是不存在的,是一些人创造出来吓唬并精神控制另一些人的。人生只是一趟单程旅行,从起点开始便一路身不由己地往前,直到终点,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这有时很让人感到惶恐,很希望自己的无神论观点是错的。而能够证明自己是错的唯一且最直接的,便是能够活见鬼,哪怕一次也好。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连个鬼影子也没见过。
很羡慕那些对神怀有至诚至真的信仰的人们。因为他们可以无视尘世而超凡脱俗地活在一个由纯粹的精神所构筑起来的理想的无限轮回的永恒的世界之中。
《倦》F0300000205 · 2018年1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长宁言几又长宁莱福士店
今年上半年买了一台索尼微单A7R3,方便逛街时随拍。开始时挂了支35MM定焦镜,但用下来不是很喜欢小广角的畸变,后来就换成了50MM定焦。之所以挂定焦,是考虑变焦镜的体积相对较大,挂变焦,微单便于携带的优势也就不是很明显了。
我是蛮喜欢这台微单的,只是用了没几次,外婆说拍出来的照片不够清晰,她不喜欢。这让我有些困惑。因为在购买之前,我是看了很多资料和样片的。好在不久之后就找到原因了:原来通过无线连接将照片从相机直接传送到手机时,由于没有特别设定,照片被自动压缩了,所以不够锐。
昨天和朋友聊天。她说想换相机,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那就买微单吧。首先是和佳能5DIV相比,体积小,重量轻,对女孩子来说,使用起来不显得过于隆重;其次就是它的成像品质非常高,如果挂50MM F1.4 ZA拍人像,效果毫不逊色于5DIV挂小白,甚至焦外,特别是光斑,比后者更加漂亮。
顺便提一下:不是所有的无反相机都称「微单」。因为「微单」是索尼的注册商标,专门用于索尼的无反相机。
《泰风》A1100000001 · 2014年3月19日摄于泰国
地名可以有多长?长到超乎你的想像。
日本的大阪市有一条地铁线,叫「御堂筋线」,其中一个车站,汉字就五个字:「西中岛南方」,但它的罗马字就麻烦很多:Nishinakajima Minamigata。但有一样好,就是坐这条线时,听不听得懂日语没关系,只要听到报站广播成了绕口令,那就是这个站了。
说到地名,前几年英国电视《14频道》的气象预报员利亚姆 · 达顿着实火了一把。他在一次例行的气象预报中神色淡定地一口气报出了英国威尔士一个乡村的名字: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
全名由58个字母拼写而成,大意是「位于急流附近白榛树山谷中的圣玛丽亚教堂和红山洞附近的圣泰西里奥教堂」。
达顿在接受采访时说,当电视屏幕出现这一地名时,他还以为是技术人员的恶作剧,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幸运的是,达顿随即意识到自己小时候学威尔士语时曾接触过这个地名,并凭记忆一气呵成地将它念了出来。
达顿运气不错。不光记忆力超强,肺活量也是惊人,不然地名没念完就得背过气去。
不过,这个地名就长度而言,还只排名第三。位居第二位的是新西兰一座山岳的名字,含85个字母:
Taumata whakatangi hangakoauau o tamatea turi pukakapiki maunga horo nuku pokai whenua kitanatahu。
译成中文大概是这样:「大膝盖的男人塔玛提亚,他滑山、爬山、吞山,以蚕食土地而闻名,海洋和大地旅行者,他在这里对他心爱的人吹响笛子」。
当今世界公认的最长地名是泰国的首都,其英文全称是:
Krung thep maha nakorn amorn ratana kosinmahintar ayutthay amaha dilok phop noppa ratrajathani burirom udom rajaniwesmahasat harn amorn phimarn avatarn sathit sakkattiya visanukamprasit。
总共163个字母,意为「天使的城市,宏大的城都,佛祖的宝珠,佛祖战争中最和平伟大的地方,有九种宝玉存在的乐都,很多富裕的皇宫,住了权威的神,佛祖以建筑之神再兴建的大都会」。
幸亏这一名字被简化成了「曼谷」,不然真是很麻烦:想订张去曼谷的机票,这头目的地名字还没打全,飞机怕是已经飞往目的地了。为了能记住这样一个史诗级的名字,泰国人甚至还特意创作了一首歌谣帮助记忆。
《丰年》F0300000204 · 2015年1月26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
下雪天通常都比较阴沉,铅色的天空让人感觉肃杀和压抑。如果想让在这种天气条件下拍摄的照片变得明快,拍摄和后期都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是在拍摄时增加曝光量。在保证人物总体,尤其是面部不过度曝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曝光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天空过曝,从而使灰暗的天空以及积雪变得明亮和通透。
顺便提一下:在大雪中拍摄,漫天飞舞的雪花很容易导致对焦困难。这时可考虑改用手动对焦模式。
后期时,对人物及背景分别处理。人物部分主要是对面部加暖;而背景部分除了适当加暖外,就是再次提亮,让天空及积雪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红、黄,特别是大面积红、黄色块,像红色或黄色的衣物等的色彩溢出。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后期时可单独进行处理。
《小栗子》F0100000050 · 2018年11月30日摄于中国上海虹口
外婆真心喜欢孩子。昨天去同事家聚会,回来后不停地念叨同事两岁的外孙女「小栗子」,甚至还憧憬闹闹能有这样一个妹妹。我打趣说,不如我们自己再生一个,闹闹就有老姨陪着玩了。
今天霧得厉害,外婆一早就拽我去给小栗子拍照。我说你看看窗外,都啥天气啊,没法拍。她说,昨天答应过小栗子,说今天再陪她玩。天好不好再说,拍不了照,等哪天合适了再去一趟就是了。
其实我很少给外人拍照,辛苦倒无所谓,只是怕费时费力的,到头来还不讨巧。
重阳节那天,我去拍老皮匠,外婆非拖我去给老年舞蹈队拍几张,说送给街道宣传用。我是卖力地拍了,可人家一看就不满意,指出一堆的毛病:这个怎么没拍进去,那个怎么没拍进去,结果弄得外婆自己也觉得很无趣。
除了眼光和喜好不同,还有一点就是:一张好看的人物照片,除了用光和取景,人物的神态和形体甚至更加重要,不然再好的光线和背景也都是白搭。人物的镜头感不是摄影师可以完全掌控的。这方面,孩子们反倒比成年人好处理,因为孩子们容易分心。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找好角度,调好参数,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玩。正常情况下,你或多或少总能拍到几张还算看得过去的照片。
《兔出没注意》F0300000196 · 2018年11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昨天在共青森林公园赏菊时,无意间发现一株梧桐树杆上画着一只卡通兔,不久又在河边一株梧桐树的树洞里看见了一窝可爱的卡通小浣熊,很是招人喜爱。
话题稍稍扯开些。
最近几年,一到秋天,上海便会出现几条「落叶不扫」的景观路。久居都市,离自然就远。能经常看看花开,听听蝉鸣,踩踩落叶,赏赏飞雪,感受一下四季的变化,让自己更贴近一些自然,于身于心都好。所以,「落叶不扫」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景观,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出的秋的气息和氛围。
今年,上海徐汇区的复兴西路不知为什么,突发奇想,借「落叶不扫」搞了一个「艺术展」,飞天、孔雀、骏马横空出世,堆在路上,据说是在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风采。
且先不论这些粗俗拙劣的街头雕塑究竟有多少艺术性和观赏性,它们的出现,将「落叶不扫」的本意一扫而尽,很有点清泉濯足、花下晒裈的意思了。
看了闹心,不看也罢。
《萌宠》E0300000018 · 2018年11月1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很多人出于「善心」会去喂养城市流浪动物。「善心」一词之所以被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善心」绝大多数是出于人们自身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真正出于对生命的敬重。不然为什么被喂养得最多的是猫或狗,而不是其他动物,比如饿得光天化日仍到处乱窜的老鼠?既然生命平等,应该一视同仁才对。
和喂养流浪动物类似的,还有「放生」。这是题外话。
动物都有一种天性,牠们会根据生活环境资源的多寡来调节繁殖。食物来源丰富,繁殖就迅速;反之,如果食物贫乏,不容易获得,牠们的繁殖数度就会明显减缓。动物的这种天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动物对自身种群健康发展的一种本能的保护。
城市的流浪动物,大多数是被遗弃的宠物,确实很值得同情和怜悯。但如果有人喂养,即人为地进行某种干预,首先会增加牠们对人类的依赖,从而降低牠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其次就是容易让牠们产生误解,以为食物充沛,因而大量繁殖。这必然导致流浪动物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惑,甚至是伤害。
如果真的同情和怜悯流浪动物,可以力所能及地收养一些。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的「善心」,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周边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油画局部》C0000000006 · 2018年11月2日摄于中国江西鹰潭华泉小村
在绘画中,我很喜欢中国的山水,觉得那种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的画风于拙朴中透着精妙,意趣横生;而且山水的留白更是于虚实之中留出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充满了东方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妙不可言。正因为如此,山水又被称为了「写意」。对摄影,尤其是风光摄影而言,山水的布局对构图是很可以借鉴的。当然,山水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对光的表现就远不如西洋油画。
和摄影相对被动的记录不同,尽管大多数的油画都基于写生,但画家在创作时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对光线、色彩等元素进行优化,甚至可以翻云覆雨或无中生有。因此,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其用光通常都非常讲究,且很理想化,为摄影的用光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暖阳》F0300000200 · 2018年10月31日摄于中国江西鹰潭华泉小镇
强烈的阳光可以使色彩更加的艳丽和饱和,但也容易造成反差过大,尤其是在拍摄人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常常会出现「阴阳脸」。在时,可以考虑采用侧逆光,使人物面部的光线变得均匀、柔和。只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物面部会显得很暗。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很多,用反光板,或者巧妙地利用环境中的反光面,如墙面、地面,甚至可以让被摄人物手里捧一本书等等进行一定的补光以提高面部的亮度。当然也可以采用包围曝光等手段,通过后期处理让过暗的面部得到一定的改善。
我一般采用的是分层处理的方法,即将照片复制一下,然后适当提高下层图片的亮度而保持上层图片的亮度不变,两层都单独处理后,再擦去上层面部、手臂等肌肤部位,让下层稍亮的相应部位显现出来。这种方法简单、省时,效果也比较自然。
这种处理方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既可以对人物肌肤进行一定程度的柔化,同时又可以保持,甚至增加其他部分的锐度。
《魂归布达拉》A0106010014 · 2018年4月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今年的三四月间,我们相约一起去林芝看桃花。临行前,你说,从春节起你开始咳嗽,至今未愈。因为要上高原,我有些担心,劝你动身前先去医院做个检查。结果证实你确实病了,而且比较严重。我对你说,你待在上海好好配合医生治疗。等痊愈了,我一定会陪你再上高原。于是我去了西藏,你留下来治疗。
半年多来,你一直在和病魔抗争,直到今天晚上。期间,你曾不无遗憾地表露过,倘若知道会是这样,不如当初跟我一起上高原,即使是永远地留在那里。
我有些后悔和内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错了。
今天上午,你的病情很不稳定。我赶到医院,一是想来看看你,另外也是想知道,你是不是依然向往高原,甚至希望永远地留在始终让你魂牵梦萦的圣地西藏。如果是,我愿意带你去,就在这个冬天。只是,我没敢开口,因为你的眼睛里满是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渴求。我握住你冰冷且无力的手,说,再有两天就是你们的结婚纪念日了。到时候我会再来,和你们一起庆祝。你笑了,一如我所熟悉的那样,有些腼腆,但很开心。
我离开医院不久,你开始昏迷,并且再也没有醒来。
一直不喜欢深秋,不喜欢每年深秋不期而至的莫明的惆然。早在三四月间,我便隐约地觉得这个深秋该会比往年更加的肃杀。不幸的是,这个预感半年之后竟成为了现实。
《田园》A0105010005 · 2018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
还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好像是从《世界知识》,一本小开本的月刊中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已经忘了,但内容依稀记得,大致是说,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知道拒绝。
有句俗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因为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拒绝,最后弄得自己狼狈不堪,甚至无法收拾的惨痛经历。
朋友举家移民国外,想出售国内的住宅,但还有户口在,于是找你商量,把户口暂时迁到你家,说过段时间就来移走。你觉得平时相处得不错,碍于面子,答应了,事情也办妥了。但两三年之后,朋友再不提此事,仿佛全然没有发生过。几次三番电话打过去,开始还找些托辞,说眼下不方便回国之类。再后来,索性答非所问,揣着明白装糊涂。远隔万里,鞭长莫及,一肚子的后悔和一肚子的委曲,却又无可奈何。
朋友刚拿到驾照,手痒难耐,问你借车。你碍于面子,答应了。结果朋友出了车祸,把人家撞成了植物人,全责。朋友倒是很有担当,揽下了所有责任,只是无力承担天文数字一般的巨额医疗费。作为车主被法院判负连带责任,从此背上卖掉房子也都不清的债。冤不冤?悔不悔?
人生在世,人情往来再所难免,但你自己心里要有谱。提供你力所能及之帮助,拒绝你不能承受之请托。这是原则,对谁都好。
面子这东西真的不太好说,视人而定,有时价值连城,但经常一分不值。用一肚子的憋屈来换一时的面子,你傻不傻啊。
《兜风》F0300000189 · 2018年6月15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本溪路幼儿园国和路分部
「孝道」是一种美德?我是很有些怀疑的。
我生你、养你,所以你应该孝顺我。这看似理所应当和公平合理,但其实不是。
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喜欢生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完全没有选择权。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是:意外怀孕了,或是因为经济原因,或是因为工作原因,或是觉得还没过够两人世界,于是中止妊娠。等经济改善了,或工作稳定了,或对两人世界腻味了,于是想到生孩子了。作为孩子,凭什么要孝顺你?
中国的孩子真是可怜:因为「孝道」,一出生便欠了父母一屁股的债。
中国的父母往往有意无意地将生儿育女看作是一项投资,付出之后都在期待着有所回报。其实生不生孩子你可以作主,但养育孩子是你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付出再多,孩子也丝毫不欠你什么。你只是尽了应尽的法定义务,却要孩子来补偿你,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相比孝顺,我更认同感恩。孝顺有可能出自于社会舆论的约束,而感恩则完全源自于孩子的内心。皮孝肉不孝,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很无趣的事。
教育孩子,厚道比孝道更重要。
《当重阳糕遇上非洲红茶》B0000000037 · 2018年10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
今又重阳。
今年三月的最后一天还在读罗素的《论老之将至》,半年之后,忽然的,觉得老之已至。
不说十年,即使跟五年前相比,眼睛花了,耳朵背了,头发稀了,牙齿掉了,关节疼了,记忆差了,反应迟了。无论承认或不承认,人真的是老了。
相信很多同龄人不愿承认自己老了,或者挣扎着用「人老心不老」来安抚自己。其实大可不必。老没什么不好,只是须换一种活法。
首先是你要更加的自重和自爱。自重,你才受尊重;自爱,你才会自在。再就是你要更加的独立,包括思想的独立、情感的独立,还有生活的独立。
思想不独立,就容易感动于「心灵鸡汤」,就容易轻信于「滋阴润肺」,就容易热衷于「长寿秘诀」,就容易犯迷糊。
情感不独立,就容易怨天忧人,就容易心理失衡,总觉得天底下所有人都亏欠了自己。你以往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经过你的判断和权衡,完全出于你的自愿。如果指望有所回报,那是你的错。即使当初你将你的所作所为视作一种投资,要知道的是,并不是任何投资都会有回报,至少不会一定有如你所愿的回报。收拾收拾心情,继续过你的日子。
生活不独立,就容易过多地依赖他人,就容易打扰他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孙,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再亲近的人,家人或朋友,会有交集,但不会重合。在交集之外,你要独立。明白了这一点,别人在与你的交往中会少受很多的困扰和不便。
人生无非两大幸事:一是前半生顺顺利利地成长,二是后半生平平安安地变老。
很幸运自己能够坦然接受,慢慢变老。
《千里共婵娟》A0115010004 · 2017年2月26日摄于中国云南丽江
照片是去年二月在丽江拍的,月亮是网上找的,图片是用PHOTOSHOP合成的。
中秋节快乐。
这类照片在胶片时代通常都会是通过「多重曝光」获得。所谓多重曝光,就是用同一张底片拍摄两张或多张照片以获得一些特殊效果。比如先拍一张丽江四方街的夜景,然后重新选择参数、取景、对焦,再拍摄月亮。如此这般,一轮满月就能以摄影师希望的亮度、大小出现在摄影师想要它出现的位置上。
除了这类照片,运用多重曝光还可以获得其他很多特殊效果。比如日食或月食的全过程,体操或舞蹈的连续动作,以及各种的叠影等等,非常惊艳。
多重曝光拍摄时很麻烦,经常为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每一次曝光过程中往往还要辅以一些其他手段,比如适当的遮挡以留出空间便于后续曝光。
总体而言,多重曝光是胶片时代的产物。在数码时代,由于图像处理技术非常强大,多重曝光已完全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获得,而且效果更加理想。可以想像,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用同一台相机的同一张胶片,去年二月在丽江曝光一次四方街的夜景,到了昨晚,再在上海曝光一次月亮。这样获得的图像和《千里共婵娟》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我以为,如果将多重曝光比作钻木取火,那后期合成就是用火柴或打火机直接取火。过程不一,手段不同,但目的和结果是完全相同的。
《京都雨睛》A0204000014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去年底在日本京都清水寺赏秋时突遇大雨,便闪身进附近的茶屋躲雨。茶屋临街,窗外秋色正好。刚端起相机准备拍摄,却不料脚下被杂物绊住了,相机摔了不说,还把人家的玻璃砸出了一个大洞。经与店家协商,最后赔偿一百万日元了事。
当然,以上情节纯属虚构。
《京都雨晴》由后期制作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了PHOTOSHOP中的「笔刷」。
所谓「笔刷」,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印章,《京都雨晴》中的水珠和破洞就是其中的两种。在PHOTOSHOP中,除了软件原带的「画笔工具」外,还可以载入各种各样的「笔刷」。像上述的水珠和破洞,以及海浪、火焰、薄雾、云彩,等等等等,如此这般,不胜枚举,可以自行上网查找,然后下载在电脑里,要使用的时候载入「画笔工具」即可。
和画笔工具一样,笔刷的硬度、直径、不透明度和流量等参数都是无级可调的。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改变笔刷的大小、虚实、浓淡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处理图片时,先创建一些新的透明图层,然后在这些图层上使用各种笔刷,最后通过调整图层顺序和叠加方式来达到特定的视觉效果。
这里先解释一下「图层」。你可以把PHOTOSHOP中的「图层」想像成摞在一起的一张一张的薄塑料片,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没有任何内容的透明片。
《京都雨晴》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
在PHOTOSHOP中打开一张图片,《京都雨晴》中是一张京都秋色的风光照。这张图片就是一个「图层」,并且位于最底层,姑且称为「图片层」。
复制图片层,产生一个内容完全相同的新图层。这个图层位于图片层的上面。在主菜单里找到「滤镜」,下拉,有一栏「模糊」,展开菜单,用里面的「高斯模糊」对当前图层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略显模糊。这个图层姑且称为「模糊层」。
在模糊层的上面新建一个透明层,并且用雨滴笔刷仿造雨滴挂在玻璃上的效果。这个图层姑且称为「雨滴层」。
在雨滴层上再新建一个透明层,并且用玻璃破洞效果笔刷仿造破洞的效果。这个图层姑且称为「破洞层」。
「向下合并」一次,先将破洞层和雨滴层合并成一个层,然后再「向下合并」一次,也就是将第一次「向下合并」所产生的新图层与模糊图层再次合并。经过这两次「向下合并」,原来四个图层只剩下两个,即两次合并后产生的新图层及最低层的图片层。
用「橡皮擦工具」将上面合并图层中「破洞」范围内的所有图像完全擦除,使其变成一个真正的「破洞」。透过这个破洞可以看到下面图片层上的相关内容。
最后,合并这两个图层。
在《京都雨晴》的后期处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原来的图片前无中生有地变出一块玻璃。但无论是在原来的图片中或者在整个处理过程中,玻璃都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添加一些元素,让人与以往的经验产生某种关联和想像,从而推断出「这里有一块破玻璃」这样的结论。
《和平共处》E0300000016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上个月,肯尼亚纳瓦沙湖发生了一起河马伤人的恶性事件,直接造成一对台湾藉夫妇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其实很多时候,像这类野生动物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减少的。
在马赛马拉或塞伦盖蒂,对野生动物而言,游客的越野车既不能让牠们饱餐一顿,也不会伤害牠们。换句话说,载有游客的越野车不是牠们食物链上的一环,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野生动物的这种意识或经验是动物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结果。无论是在坦桑尼亚或是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都严格禁止游客给动物投食以及大声喧哗。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野生动物产生引诱和干扰。
掠食动物的捕食行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任何掠食动物,牠们的捕猎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猎物太大了不容易捕杀,太小了又填不饱肚子。在独立生存之前,掠食动物都会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牠们将逐渐认识哪些动物是牠们的猎物,并且学会抹杀这些猎物的技巧。掠食动物很少会捕杀捕猎对象以外的动物,因为牠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由于无法正常捕食,野生动物会因为饥不择食而攻击人类。而且一旦得手之后,牠们就有可能把这类经验传授给牠们的后代,将人类视为牠们的猎物。因此,很多国家的动物管理部门都会想方设法扑杀这些有食人经验的动物以避免人类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
纳瓦沙湖伤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那头肇事的河马就被动物管理部门杀死了。
动物伤人在所难免,但有些时候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是应当远离离群的群居动物。一般而言,群居的掠食动物一旦离群,不是老弱就是病残。这意味着牠们已经没有能力正常捕食。这种情况下,这类动物往往容易铤而走险,对人类发动攻击。这也是为什么独狼比群狼更可怕的原因。除此之外,很多动物离群,有时是为了找合适的地方产崽。这时候母兽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往往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其次是远离带着幼崽的动物。动物攻击人类,除了捕食,经常还是出于自我保护。尤其是那些带有幼崽的母兽,无论是掠食动物还是食草动物,牠们的母性都非常强烈,为了保护幼崽会不顾一切,甚至会主动发起攻击。
再就是远离处于发情期的雄性动物。处于性情期的雄性动物往往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暴躁好斗,经常会发起无端的攻击。
万一在野外和掠食动物不期而遇,自身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至少要竭力让自己表现得非常镇静。掠食动物在发动攻击时会做出某种评估。对牠们而言,为捕猎而受伤是最不值得的,因为一旦受伤就意味着死亡。你越是露怯,牠就越是有信心,越敢发起攻击。另外,就是尽量不要背对掠食动物。曾经有动物行为学家做过一个测试: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一只黑豹表现得很克制,至少看上去没有攻击性。但当他转过身时,尽管隔着铁栅栏,这只黑豹依然本能地朝他猛扑过去。
好多年前在香格里拉面对藏獒,这次在坦桑尼亚面对可能的危险,我都不敢转身,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在野生世界,不仅掠食动物会对人发动攻击,很多大型食草动物,比如河马、野牛、大象、犀牛等,牠们的攻击性丝毫不亚于前者。而且一旦发动攻击,往往更加致命。
《秋丛绕舍似陶家》D0004000003 · 2013年11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
在英语中,一年十二个月都有各自的专门名称:一月是January,二月是February,三月是March,八月是August,等等。这些名称来源于古罗马,并且都有其特定含义。比如一月的「杰纳端」,由古罗马神话中双面神的名字「杰纳斯」变化而来。杰纳斯在神话中专司守门看户及万物始终,因此,一年的第一个月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而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月份的名字则分别演变自古罗马的两个君主:「儒略 · 凯撒」和「屋大维 · 奥古斯都」。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公历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儒略历」。在这之前,古罗马的历法相当混乱:全年共分十个月,但每一年的天数长短不一,平年为355天,而闰年则为377天。至于某一年属于平年还是闰年,需由天文官们根据实际观测结果再行决定。问题是,当时的通讯非常落后,从天文官们作出决定到民众普遍知晓,中间时隔很久,非常不便。古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位独裁统治者儒略 · 凯撒决定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历法:将全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奇数月为「大月」,31天;偶数月为「小月」,30天。但二月份作为一个特例,平年29天,每四年一闰,另加1天,为30天。这样一来,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为了纪念儒略的这一功绩,他出生的月份,也就是七月,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儒略 · 凯撒遇刺身亡后,他的养子屋大维继位,成为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屋大维统治的数十年里,古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为此,古罗马元老院决定授封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意为「神圣、伟大」。屋大维去世后,古罗马元老院认为他的治国功绩丝毫不亚于儒略 · 凯撒,决定用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命名他去世时的月份,即八月,并且还从二月份中抽出一天,将八月补得与七月同长,而对之后的九月至十二月这四个月的大小月进行相应调整。这一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一年的平均天数为365.25天,但一个回归年的实际平均天数为365.2422天。换句话说,每隔128年就会多出1天。因此,到1582年,这一误差已经积累到了11天之多。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13世决定对儒略历进行修正。他的方法是:纪年数能被4整除,同时不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定为闰年;但纪年数能被400整除的同样算作闰年。这一新的历法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格里历」。按照格里历的计算方法,一年平均天数为365.2425,和回归年之间每一万年只相差3天。不仅如此,格里高利13世还下令,将1582年10月5日改成1582年10月15日,将儒略历1500年间积累起来的的误差一次性加以修正。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其实就是格里历。
由于这一新的历法是信奉天主教的罗马教皇提出的,由于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格里历诞生之初,受到了很多国家,尤其是信奉新教和东正教国家的抵制,比如俄罗斯。这个信奉东正教的国家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接受并采用格里历。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苏维埃起义之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是因为当时俄国使用的还是儒略历。那天,是儒略历的1917年10月25日。
《被太阳晒黑的少女》F0100000039 · 2016年5月19日摄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
这是一张人物肖像。
不同的人在观看这张照片的时候,着眼点是不同的,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女孩身上,比如她的神态、肤色、衣着、发型,等等;而另一类则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照片本身,比如构图、影调、质感、反差、细节,等等。
同一张照片,由于着眼点的不同,结论也就不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无所谓对或不对。但有一点要知道,主观感受之所以会有不同,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审美情趣的不同。
三五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现在拍的照片,和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三五年前拍的照片,一般都不会觉得满意。一方面是摄影经验在逐步积累,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