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故事》F0300000106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摄影几乎没有门槛,而且适合所有人,只要你感兴趣,并且有一台相机。甚至连相机也不要,只要有一部带拍摄功能的手机就行。

但摄影和演奏乐器一样,弄出点声音很容易,但想要达到一定的水准,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要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实践,另一条腿是学习。在实践中领悟,在学习中提高。缺少哪一条腿,要想取得进步都会有些困难。

另外就是,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作。这条路能走多远,不只是取决于你的勤奋,还取决于你的天分。最好是不要给自己制定任何目标,而是将摄影作为自己的一项爱好,这样更容易持久。只要不半途而废,日积月累就总会有所进步。

相信很多初学者每次出门都会拍大量的照片,然后一堆一堆地往外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有时间把自己拍的旧照片翻出来,看看和你现在的照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当初为什么会那么拍,而现在又为什么不那么拍了。这样做,等于在帮助自己厘清曾经走过的路,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对自己拍的照片有些小得意是初学者经常会有的一个认识误区。要知道,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一多半是你的审美情趣还停留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三五年过后,当你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年拍的照片时,往往会感到很不满意。照片还是那些照片,为什么给你的感觉会有不同?答案就是:你的眼光和三五年前不一样了。

这些天啰啰嗦嗦,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一大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外加鸡零狗碎,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所走之路的一个逗号,一段记录和一个小结。但愿三五年之后,当我回过头来再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非常肤浅、幼稚和可笑。那样的话我会很开心,说明我又进步了。


《呵护》F0300000102 · 2012年1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

 

说一下我对「后期」的看法。

所谓「后期」,就是照片拍摄完成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适当的处理,以求达到某种效果。在胶片时代,所有的暗房和修片工作都应该算是后期;而在数码时代的后期,是使用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处理。

对于后期,既不要不屑,也不要迷恋。

后期到底属于整个摄影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属于摄影的延伸?我更倾向于后者。

很多人在展示照片后,会强调一句:「我是原片直出」,意思是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处理。这句话的潜在之意无非是想表明,如果经过后期,照片会更加完美。

既然可以更加完美,为什么不让它更加完美呢?一个女孩子,把自己打理一下,上点妆再出门和披头散发、穿着睡衣直接出门,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后者再强调「我是素颜」,那也不管用。你要让人家直截了当地看到你的美,而不是让人家去想像你化妆后的效果。

另一方面,不要过度依赖和迷恋后期。我的理解是:后期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照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它应该是化妆而非整容。

后期要把握「度」。像日本的歌舞伎或者京剧那种化妆就已经不再是「改善」,而是在你的脸上另外重新画了一张新脸。

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开始接触后期时,很容易走过头。最常见的是喜欢提对比,提饱和,因为操作最简单,效果也最直接了当。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往往会导致照片的反差过大,色彩过于浓艳。一般情况下,玩过一段时间后,等自己也看不过去了,就会慢慢加以纠偏。这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的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很少有人能通盘掌握并运用自如。你可以把图像处理软件理解成一个巨大的工具库,你要做的是了解一下这个工具库中大致有些什么,然后挑你需要的就可以了。

后期和摄影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就像是我们常说的「工艺美术」,后期更像是「工艺」,而摄影则更像是「美术」。

最后说一下「磨皮」。

所谓「磨皮」,就是对肌肤,尤其是面部肌肤进行某种处理,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改善和美化,有点化妆的意思。「磨皮」的关键是要掌握分寸,掌握「度」。我曾经看到过有人「磨皮」时捎带着把背景的花岗岩墙面「磨」成了石灰粉墙,这显然过了。

肌肤的自然纹理非常漂亮。「磨皮」的底线是尽可能多地保留肌肤的自然纹理,而只需对诸如眼袋、黑眼圈、过深的皱纹,以及暗淡的肤色做一些改善即可。照片毕竟是照片,要真实、可信,这很重要。

其实美化肌肤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需要借助后期。适当地提高曝光、减小景深、增加暖色,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肌肤变得更加细腻和柔和,同时还可以保留住肌肤的自然纹理。


《辛特拉宫》A3101000001 · 2015年9月28日摄于葡萄牙里斯本辛特拉

 

摄影要取景,而要取景就得「构图」。

所谓「构图」,就是你想拍什么,并且把你的拍摄对象放在整个画面中的哪个位置,让拍摄对象和周边环境如何分离或如何关联,以及怎样才能让你的拍摄对象受到关注,成为画面的重点。换句话说,就是对画面有一个规划和构思。

几乎所有的摄影教材都会有构图的相关内容,我也不太懂,没法深入展开。这里只提三点:

黄金分割法

「黄金分割法」是一种最基础,同时也是最经典的构图方法,源自古希腊的几何学,是西方美学中一个最基本法则。

所谓「黄金分割」,简单来说,就是想像你在画面上添加四条直线,纵向和横向各两条,将画面的纵向和横向都三等分,形成一个「九宫格」。四条分割线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四个交点,就是「黄金分割点」。将照片的重点,或者称关注点置于这些黄金分割点上,就是构图中所说的「黄金分割法」。这样的画面被公认为是均衡、匀称、和谐和完美的,是绘画和摄影构图最基本的原则。

当然,构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三角形法、对称法、对角线法、三分法、中心法,等等等等,但黄金分割法是所有这些构图法的基础。

透视原理

了解一些透视的基本原理对摄影构图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这幅《辛特拉宫》,因为用的是广角拍摄,画面中的所有元素,建筑,还有人,都是变形的。但无论是建筑还是人,都没有让人产生出一种摇摇欲坠的不平衡感,整个画面还是比较稳重的。这里就利用了透视的相关原理,让所有的变形都和我们的经验和感觉相匹配。其中的关键是「找平」,即找到关键的参照线。

我们知道,地平线和海平线是最可靠的水平参照线。但在《辛特拉宫》中,既没有地平线,也没有海平线可参照,如何「找平」?答案是,找建筑物中的垂直线,比如墙角,门框、窗框的竖边,等等。由于《辛特拉宫》采用了广角拍摄,几乎所有的竖向线条都呈现出了一种汇聚效果而不再垂直。但其中有一条是个例外,那就是和相机取景框中心十字线重叠的那条线是垂直的,是可靠的参照线。换句话说,保持画面最中间的垂直线垂直。当然,墙角,或门、窗框本身建造得歪斜的除外,像高迪的很多建筑。

重心

对称构图一般不存在重心问题,但在非对称构图的情况下,经常需要对整个画面的重心进行适当的调整,让重心尽可能接近画面的中心,给人有一种稳重、平衡的感觉。

画面的重心不是拍摄对象的重心。在《辛特拉宫》中,并不是说一定要让辛特拉宫的重心置于画面的中心,它可以被置于一侧,但在另一侧,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其他辅助物,像前景中正在行走的人,会对整个画面的平衡产生一定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重心,而是由色彩的冷暖、明暗、大小所决定。

这里顺便提一下,很多人不喜欢画面中出现一些不相关的人物。其实很多时候,适当的人物,不仅能让画面变得更生动,而且还让画面更有空间感。有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构成」。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概念,我一直企图弄明白,可惜一直没能弄明白。


《晒太阳》F0300000097 · 2013年12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

 

冬春时节,只要天气晴朗,没有霾,就都会带闹闹晒晒太阳,一边逗他玩,一边捎带着给他拍些照片。

我很少使用脚架,觉得麻烦。在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曝光的场合,比如拍静态夜景,拍车灯尾迹,拍星光等,脚架对稳定相机至关重要。而一般情况下,脚架就是一个累赘。携带不方便且不说,主要的是很碍事,尤其对于旅拍。

使用脚架是一个很烦琐的过程:取出脚架,一节节、一条条地把支腿拉出,拧紧。支稳后,再调整云台,固定住了,之后才能开始拍。粗略算下来,完成这一整套动作起码要拧十二三个旋钮。拍完一张照片,要么连相机带脚架这么扛着,要么得再将这十二三个旋钮挨个松开,把脚架收好,再重新拧紧,收好。

使用脚架的另一个弊端是构图严重不方便。使用脚架拍出来的照片,其视角就是人的正常视角,而这样的视角往往是最寻常和最平庸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是因为它的视角不同寻常,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这样的视角,因而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

理论上,相机越稳定,拍出来的照片就越清晰,越锐。但在白天明亮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快门的速度通常都在几百分之一或上千分之一秒以内,相机抖动产生的影响非常小,况且,现在大部分专业级相机或者镜头都自带防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脚架对改善照片品质的作用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大,甚至微乎其微,肉眼根本无法分辨。

说到拍摄角度,这里顺便说一下:很多人在给孩子拍照的时候,往往就这么站着,结果把孩子的脑门拍得很大,而下巴又拍得很尖,像传说中的外星人。其实孩子之所以招人爱怜,是因为他们的脸形,以及五官之间、五官和脸之间特殊的比例关系。这里面存在着某种心理暗示或本能所致。所以,对于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最好的拍摄角度是与他们的脸平齐。为了给我们家这小子拍照片,我是没少趴狗屎,有时腰伤犯了,趴不下来,只能躺在地上。


《外婆又疯了》F0300000096 · 2017年6月25日摄于毛里求斯灯塔岛

 

毛里求斯灯塔岛风疾浪高,可有人硬是穿着裙子和拖鞋往一人多高的孤岩上爬,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上去之后,海风一吹,就又疯了。

说说器材。

好多年前,曾听到过这么一句话:器材不是万能的,可没有器材是万万不能的。

摄影器材,主要是机身和镜头,价格从几百上千一直到几万、几十万,如何选择?首先要看每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一分价钱一份货,贵,肯定有贵的道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摄影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在器材上过多的投入,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就很不理智了。

这些年,曾不止一次地被人问到,说想学摄影,买什么器材好。前几年我通常建议机身是「佳能」50D,后来是60D,再后来是70D,总之是同级。因为这类准专业级的单反相机具备了摄影的各项基本功能,价格也较为适中。过两三年,如果热情还在,到时候再升级不迟。

对初学者来说,器材方面很容易忽略的是镜头。实际上,镜头在摄影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机身,甚至更加重要。不同的镜头,其成像效果完全不同,这里不再详细展开。我现在一般只用两支镜头,一支是16-35广角变焦,一支是70-200长焦变焦,均为佳能原厂的红圈镜头。这两支镜头都单独配有机身,主要是嫌旅途中频繁更换镜头很麻烦,对镜头和机身的保养也都不好。其次是,两个机身可以互为备用,以防万一。选用这两支镜头,是喜欢广角和长焦的成像效果。另一支同样是佳能原厂的24-70中焦变焦,现在几乎不用了,因为觉得它的成像中规中矩,更适合用于一般的记录性拍摄。曾经用过副厂镜头,但感觉不是很顺手,现在也都放弃了。至于「百微」、「鱼眼」之类,玩过几回,兴头一过,现在不知道都搁哪了。

器材,尤其是镜头,用过了,体验过了,才能对其拍摄效果和成像优劣有一个评估和概念。这是一条不归路,要么一路向前,要么止步,但不可能回头。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最好。


《「嘿,宝贝」》F0300000095 · 2013年7月17日摄于菲律宾西米沙鄢阿克兰长滩岛

 

除非受过专业训练,一般人很难在镜头前还能保持正常的自然状态,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大都如此。僵硬的表情,笨拙的形体,都让照片的效果大打折扣。

让拍摄对象动起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人在动的时候容易放松,表情和形体都会自然很多。你要做的,是选好场景,设定好拍摄参数,然后选择时机按下快门。你的出手一定要快,最好是在被拍摄对象以为你还在准备的时候就完成拍摄,这时的效果最好。

相信很多人在这种拍摄状态下会选用光圈优先模式,甚至可能采用连拍模式。其实这是一种很偷懒的拍摄方法,一切都交给相机完成,少了很多拍摄的乐趣,并且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我一般是采用点测加手动模式。点测的好处是能精准地对人物的脸部进行测光,而手动的好处在于,曝光参数设定之后很容易固定。平时多练手,习惯了之后,拍摄速度也完全可以达到每秒三、四张。当然,前提是,相机要跟得上,主要是镜头的合焦速度要足够快。


《参观练塘阿婆的百草园》F0300000094 · 2013年10月26日摄于中国上海青浦练塘

 

两年前,独自去上海青浦的练塘。路过临河老街上的一座老宅时,受到了里头住着的一位九十高龄阿婆的热情邀请。当时给她拍了几张照片,阿婆很喜欢,说想要。只是她既不上网,也不用手机,孩子又都不在身边。隔了一周,我特意又跑了一趟,和外婆、闹闹一起把洗好的照片给阿婆送去。

和《小熊气球哎》一样,《参观练塘阿婆的百草园》采用的也是逆光,并且也同样利用了地面及墙面的反射给闹闹的面部补了一下光。在取景时,用前面的门楣和后面的屋顶,有意避开了天空。

蓝天、白云会让人感到愉悦,相反,惨白的天空则会让人不舒服。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而要想把天拍蓝,最好的是顺光。顺便说一下:拍摄水面也是如此。顺光和低角度更容易把水面拍成蓝色。逆光通常会让天空过度曝光而变得惨白。在采用逆光拍摄时,除非有特别构思,否则应尽可能避开过曝的天空。


《小熊气球哎》F0300000093 · 2017年10月5日摄于中国天津河北意式风情街

 

光线对于摄影的意义无庸赘述。旅拍的困难在于,摄影的黄金时间往往不是旅行的黄金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必须在通常并不合适摄影的光照条件下拍摄,比如晴朗的白天。这时的光线明亮,景色通透,色彩饱和,但受光面和背光面之间明暗相差很大,过「硬」,容易导致「阴阳脸」。

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采用逆光或者侧逆光拍摄。逆光和侧逆光有很多妙处,比如可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而在旅摄中,这种光线可以很好地避免人物面部的强烈反差。但问题是,要么背景过亮,要么人物过暗。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反光板或者灯光对人物,尤其是面部进行补光。但这对旅摄来说显然过于麻烦,应该尽可能利用现场条件来对人物进行补光,比如明亮的地面、墙面等。

《小熊气球哎》并不是我通常喜欢的构图,重心过底了,但为了方便解释,特意裁剪了一下。

这是一张逆光照,但在拍摄时采取了一些措施给闹闹面部进行补光。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闹闹面部的光线来自他的衣袖以及丫头肩部的反光。后期时,又对闹闹的面部单独提了一点亮。

作为旅拍,这样的效果应该是可以接受了。


《小憩》F0300000092 · 2017年10月6日摄于中国天津

 

旅拍很像「扫街」,随机并且随缘。条件合适就拍两张,条件不合适就不拍。话是这么说,但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你心里得有谱。

那什么叫条件合适呢?回答很简单:给你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想拍?是环境很美,还是光线很好,抑或是拍摄对象状态很棒?有了明确的理由,你应该已经知道,是想拍全景还是特写,用长焦还是用广角,用正光、侧光还是逆光。

拍人物,人物永远是主角,是照片的关注点。如何突出人物,使其成为焦点,你可以通过明暗、虚实、色彩或者是质感的对比将人物从环境中衬托出来。构图时,在使用广角拍摄全景的情况下,以人物的重心为基准;而在使用长焦拍摄特写的情况下,以人物的眼睛为基准。但无论是拍摄全景还是特写,测光通常以人物的面部为准,而对焦点通常应该放在人物眼睛上,即「测光测脸、对焦对眼」。

一张照片好看还是不好看,是一种主观感受,可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尽管如此,那些最基本的摄影原理和技巧还是多掌握一些才好。开始涉足摄影时,不要只顾着摆弄器材,还应该读一些书,关于摄影原理,关于构图。摄影毕竟是一门艺术,有其自身规律和特殊语言。不要急着跑,先要站稳、走好。

你不能因为喜欢毕加索天马行空的立体主义或张大千挥洒自如的泼墨写意就急着提笔,你应该先去看看他们的素描或工笔,然后再决定该如何着手。


《月光之城独克宗》A0115020004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摄影是一项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只强调摄影的技术性而忽略它的艺术性,那毫无疑问,医院放射科任何一张X光片就都是「大片」。

摄影技术或技巧,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但摄影的艺术性就很难了。这不仅和每个人后天的学习和提升有关,同时也和每个人的先天造化有关。

后天的学习,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从西洋画中学习色彩和用光,从山水画中学习布局和构图。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提升摄影水平的前提条件。

有了目标,你有方向可以前行。但你能走多远,还取决于你的先天造化。而这,像是一道无形的墙,很难逾越。我从最初的「摄影」走向「旅摄」,就是因为认命。

不要沾沾自喜于自己某一张照片大受好评。先不说好评来自哪里,有多少含金量,即使照片真的很棒,那也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评估一个人的摄影水平,并不取决于这个人最好的那幅作品,而是取决于这个人最差的那张照片。因为好的作品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但最差的那张照片所体现的才是这个人真正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摄影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多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获得启发和灵感,看到努力的方向,但坏处是很有可以让我们失去信心。千万不要因此让自己变成一个鸵鸟,要坚持多欣赏摄影大师们的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从自己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前所拍照片中发现进步,找回信心。有了目标,有了信心,就可以让你对摄影保持兴趣和热情,这一点很重要。

无论如何,让自己从中获得乐趣而不是焦虑,这才是真正的初衷。

顺便说一下,自我评估摄影水平的最好方法不是横向地与大师们的优秀作品比,而是应该纵向地和自己的过去比。有进步就好,没进步就不好。


《和风》F0300000091 · 2017年4月9日摄于日本冲绳那霸首里城

 

在我看来,拍人物照要比拍风景照难。拍风景,风景不会有意见,只要你自己开心就好;但人物不一样,不光你自己开心,还得人家开心,哪一头不开心都不合适。

丫头在成家前不仅玩过好一阵子摄影,而且还专门学过后期,对照片的要求很鸡贼,即使对焦点不合适,都很难赢得她的芳心,更别说找不到对焦点了。想讨她欢心不容易。

但反过来,如果她对照片一窍不通,站在「天下第一胜境」的大石头前,伸出胳膊举过头顶,手指作「胜利」状,让我拍。如果条件不合适,我不会拍。要拍,也拿她的手机给她拍。

不要迎合。无论你摄影水平如何,你在按下快门之前,都应该有一个对自己说得过去的理由。这样,对自己好,对被摄对象也好。

我一直犯怵给半生不熟的人拍照,怕的就是这个。道不同,不相谋。眼光不同,审美情趣不同,事情就很难说到一块去,到时候吃力不讨好,心里别扭。


《体验》F0300000090 · 2017年4月9日摄于日本冲绳那霸

 

旅摄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给家人的拍摄上。

人们常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事实上,摄影是一种「用光」的勾当:在用光时间的同时,还用光了钱财。

摄影很费钱财,其中购置器材的费用还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费用消耗在了使用这些器材的过程中。根据我的估算,器材的费用只占了总费用的一成,或者还不到。除非你很有钱,否则这笔费用对一般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都不可能忽略。

要想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要么你将摄影当成一种职业,靠这个养家糊口,若不然,就想办法让家人从你的摄影中分享乐趣。

上半年全家去日本冲绳。丫头想体验一回日本风情,于是找到一家和服店,花了好几百块,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穿了身和服,然后跑到大街上晃悠、显摆。她的老爸扛着相机,跟在她后头屁颠屁颠地帮她拍。照片给她后,她很开心。经年累月的,她不但上钩,还上瘾。等哪天她老爸跟她说,相机坏了,想换新的了,她一多半会犯贱,说钱她来出。

这样就很好。家人从我的摄影中分享到了快乐,而我则有借口继续烧钱,并且心安理得。


《「阿凡提」》G0000000004 · 2017年4月28日摄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希瓦古城

 

旅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种乐趣主要来自拍摄对象的不确定性。

对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一般情况下,摄影对象以及企图达到的效果都是很明确的。你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什么天气条件以及什么时段拍,怎么拍,甚至对拍出来的照片都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勾勒和预期。你会为此做出一份详尽的规划。而这会让拍摄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很无趣。

旅拍就不一样,你事先并不确定自己要拍什么,一切随性、随缘。你会仔细寻找并观察,努力去发现兴趣点,以此来激发你的拍摄冲动。如果说旅行是一种「泛读」的话,那么,因为有了旅拍,旅行就变成了某种程度的「精读」,你就会在旅途中收获更多的亮点和细节。


《深呼吸》F0300000089 · 2014年5月2日摄于中国福建霞浦

 

旅拍,主要的目的在于记录旅行途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到哪了,我们干嘛了,我们看到了哪些好看的风景,吃到了哪些好吃的美食,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和奇妙的事。甚至还可以通过照片来记录下某些特定时刻的情绪和心境。

旅拍可以丰富旅行过程,给旅行增添很多的快乐。不仅如此,即使是过了很长时间,当我们回过头来翻看这些照片时,当时的情景,甚至是当时的感觉都会变得翔实和丰满,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前几年去福建的霞浦。有一天天没亮就起床,去野外拍日出,等回到村口时,早已是饥肠辘辘,所以一见到小面馆,我就迫不及待地就钻了进去,跟掌柜的要了碗面之后,在最里头的桌子边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姥姥来了。她没有进屋,而是站在门口,看着那热气腾腾的灶台,一脸的满足。我操起相机,略微调整了一下之后,把这一场景给拍了下来。

我觉得,作为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这样的照片比很多风光照更有价值,弥足珍贵,因为其中所保留的信息,包含了那一时刻的情绪和感受。


《秋》A0116010007 · 2017年9月23日摄于中国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乌兰布统

 

早些年,旅行在很多时候是为了摄影,在特定的季节,到特定的地方,拍特定的照片。但后来慢慢开始有所改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几年之后,当回过头去看自己曾经跋山涉水、起早贪黑拍的照片时,发现一多半惨不忍睹,深受打击。

茫茫然之余开始反思:这么劳神费力的,自己究竟在图什么。

当然,收获还是有的,那就是因为摄影而喜欢上了旅行。

尽管还和以前一样,出门时依然会带上相机。但不一样的是,旅行不再只是为了摄影,不仅仅只是从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而是喜欢上了旅行本身,喜欢上了旅行所带来的各种体验。这时的摄影已经让位于旅行,不再是旅行的唯一目的。我称其为「旅拍」。

旅行一旦没有了摄影的束缚,感觉就会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

记得有一年上黄山,一连几天中雨,根本没法拍片。如果那次只是为摄影而去,可以想像当时的心情该有多懊丧。但那几天,我并没有因此感到焦虑,而是很坦然,也很享受,因为我是在旅行。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跨越。


《顽猫戏篮图》E0300000001 · 201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湖南凤凰

 

目前普遍认同的「动物福利」被归纳为五大原则,即:动物有免受饥饿、营养不良的自由;动物有免于因环境而承受痛苦的自由;动物有免受痛苦及伤病的自由;动物有表达天性的自由以及动物有免受恐惧和压力的自由。

最早提出「动物福利」概念的是英国人。1822年,被称为「人道的迪克」的理查德 · 马丁提出「反对虐待以及不恰当地对待牛的行为」的法案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两年后,在伦敦一家咖啡屋里,牧师亚瑟 · 布鲁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反虐待动物协会」。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所有动物被分为六大类,即「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和「野生动物」。这里要说明的是,除了「野生动物」外,其他五大类动物并非依照动物的生物学分类,而是依照人类对其的利用目的而进行的分类。狗,可以是「伴侣动物」,即宠物,也可以是「农场动物」,即食物。

由于「农场动物」被作为人类的食物而存在,多少有些「残酷」,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尤其关注这类动物的福利,认为在其成为食品之前的饲养、运输、宰杀等各个环节中,其福利都不容忽视。而这正是北京烤鸭、法国鹅肝和最近几年一直闹得沸沸扬扬的「玉林荔枝狗肉节」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动物福利概念的产生,无疑是人类朝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龙纹扁足鼎》M0000000003 · 2016年2月16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博物馆

 

「文物」、「文化」和「文明」这三者都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因而存在了某种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容易混淆。

文物,指的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物或者遗迹,但不是所有。只有当这些遗物或者遗迹具有某种历史,或者艺术,或者科学方面的价值,才可称其为「文物」。

文化,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混淆的概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是一个令人崇敬和崇拜,并且通常是需要仰视的概念。但实际上,人类活动的所有痕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归在「文化」之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了一坨屎。如果这坨屎是人类留下的,那考古工作者就可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文化层」。

「文化」一词最容易被人用错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谁谁谁「有文化」,这种说法跟说谁谁谁有人格一样毫无意义,因为人格谁都有,区别在于或高或低而已。谁谁谁「有文化」,其实通常只是想说谁谁谁「有学识」。

再一个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非常自豪,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这是错的,因为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文化一直可以追溯到北京猿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距今七十万年。「五千年」指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中华文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产生的。按照当今社会的一般标准,一个「文明」的诞生,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方面,即: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农业生产和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以及使用文字。这四个方面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文明」。

当然,这一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所制定,中国学者有不同看法。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三千多年。

按照目前的考古成果,当今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类的起源在非洲,但最早出现文明的却是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


《波西米亚风》F0100000007 · 2013年6月7日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波西米亚」是一种思潮、一种文化和一种时尚。

上世纪六十年代,二战后出生的美国人开始逐渐进入社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蔑视传统、摒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融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叛逆。这形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文化。衣衫褴褛、浪迹街头的「嬉皮士」是这种思潮和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与「嬉皮士」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群开始出现。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崇尚精致而典雅的生活方式。这群人被称为「雅皮士」。

尽管波西米亚思潮的出现比「嬉皮士」和「雅皮士」要早大半个世纪,但就其风格而言,可以说是「嬉皮士」和「雅皮士」的混合体:在强调狂野、奔放、叛逆、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典雅、奢华、艺术、时尚。

波西米亚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在服饰上:俄罗斯层层叠叠的波浪多褶裙、印度的珠绣和亮片、摩洛哥的皮流苏和串珠以及最丰富的色彩、最多变的装饰和最精巧的手工打造被统一在不羁和流浪之中。

「波西米亚」是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日耳曼人在如今的捷克一带建立的一个王国,而波西米亚文化诞生于美国,二者之所以能扯在一起,源自六个世纪前的一个误会:公元十五世纪时,浪漫有余而严谨不足的法国人不知基于怎样的理由,认定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来自波西米亚,至此,二者开始混为一谈,吉普赛人被称为了波西米亚人。而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吉普赛人,自然而然地就被称为了「波西米亚」。


《亚洲航空》A0801000002 · 2015年6月23日摄于马来西亚吉达兰卡威国际机场

 

2014年12月28日上午7时24分,一架由印尼泗水起飞的「亚洲航空」QZ8501航班在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失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廉价航空」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廉价航空,执飞的应该都是一些二手的老旧飞机,因而更容易发生飞行事故。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以「亚洲航空」为例:亚洲航空目前拥有的机队,清一色是被认为最先进、最可靠、最安全的「空客」飞机,其中航程在4小时以内的短途航线由「空客A320」执飞,少数4小时以上的长途航线由「空客A330」执飞,平均机龄3.5年,这至少在亚洲称得上是最新的机队了。

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春秋航空」至2016年末机队规模66架,全部为空客A320飞机,平均机龄3.6年。

和一般人的想像不同,廉价航空更倾向使用新飞机。这是因为新飞机在燃油经济性和维护修理成本上更具优势。除此之外,廉价航空也倾向于使用统一机型,这样不光可以以「批发」的方式降低零件采购成本,同时在飞机的维护、保养、修理以及使用上都可以做得更加专业,因而也就更加安全。

廉价航空究竟安全与否,下面的数据和实例都给出了科学和客观的答案:

根据德国航空媒体JADEC综合数据,2003年到2013年,全服务航空公司客机共发生818次严重事故,导致160架飞机全毁,而廉价航空仅发生112次严重事故,14次飞机全毁。按照廉价航空在全球民航班次中超过20%的比例计算,廉价航空的事故数据也并不比全服务航空更差。根据2006年出版的《航空产业:战略方向》一书,无论是在平均事故数量、近似碰撞事故数量还是飞行员偏航次数方面,美国全服务航空公司和廉价航空公司也并无显著区别。

美国的「西南航空」、欧洲的「瑞安航空」和「易捷航空」、澳大利亚的「澳洲航空」都保持了数十年的飞行安全记录,从未有一名乘客或机组成员死于飞行安全事故。甚至这次尚不能明确航班失联原因的亚航,在之前也从未有过飞行事故致人死亡的先例,拥有几乎完美的安全记录。

2006年3月起,欧盟委员会不定期公布因安全原因被完全或部分禁止在欧盟境内开展运营业务的航空公司名单,也就是俗称的「欧盟航空公司黑名单」。

在2007年6月公布的「黑名单」中,印度尼西亚全部航空公司无一幸免,其中包括这次失联的QZ8501航班所属的「印尼亚洲航空」。但两年后,欧盟单独豁免了「印尼亚洲航空」公司,认为这家航空公司「保持了最高安全标准」。欧盟的这一决定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印尼亚洲航空」的飞行安全状况是可以信赖的。


《飞龙航空》A0701000001 · 2013年7月18日摄于菲律宾西米沙鄢卡利博国际机场

 

廉价航空,正式名称是「低成本航空」,对应的是「全服务航空」。

廉价航空的最大卖点就是低廉的机票价格。我曾经搭乘过很多次的廉价航空,其中一次从上海飞珠海,搭乘的是春秋航空,票价99.00元,比从家到机场的出租车还便宜。

但廉价并不意味着高性价比。除了全网络售票、大量采用自动值机,以及减少航班的地面停留时间、提高飞机的日利用率等一系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外,廉价航空更主要的是通过牺牲乘客的舒适度以及拆分并出售不必要服务来降低运营成本。

廉价航空通过增加座位密度来提高载客量,这样必然会降低乘客的舒适度。另外,廉价航空一般都没有娱乐设施,这样既降低了飞机的采购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飞行重量。

廉价航空的另一个通行做法,就是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服务,并将这些服务拆分、细化后分别出售,像托运行李、餐食和饮料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乘客可以只购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即可。这是「廉价航空」与「全服务航空」最大的区别所在。可不可以这样比喻:全服务航空出售的是整车,而廉价航空出售的只是零配件,顾客挑选好后,再由他们组装。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廉价航空的价格其实很可能超过全服务航空。

1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