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见稻荷大社》A0204000006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始建于公元711年的「伏见稻荷大社」是日本京都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伏见稻荷大社」这几个日语汉字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位于伏见的稻荷神的宗庙」。

「伏见」现在是京都的一个区,其名源自一度为日本行政和军事中心的「伏见城」。伏见城不仅是丰臣秀吉发动对朝战争的大本营,同时也是这个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全日本的著名人物安享晚年的地方。

「稻荷」,指的是「稻荷」神或「宇迦之御魂」神,为日本神话中「须佐之男」神与「大山津见」神之女「大市姬」的次子仓稻魂命,是日本神话中掌管稻米丰收、工贸兴盛之神。

仓稻魂命有一个别称,叫「御馔津」神,其古候的发音与「三狐狸神」完全相同,最后以讹传讹,狐狸因此得道,狐假稻威地成为「御前稻荷」,广受供奉。

据说日本各地一共有超过四万座稻荷神社,而京都伏见的这座稻荷神社在全日本稻荷神社中的地位最高,因此被称为「大社」。

由于稻荷不但掌握稻米丰收,同时还掌握工贸兴盛,是日本工商业界的「财神爷」,因而广受供奉。最引伏见稻荷大社以为豪的是神社背后山坡上的「千本鸟居」,大多为工商业界还原所建。

「鸟居」是日本神社的「山门」,其位置一般都在神社的最前面。伏见稻荷大社门前的鸟居相传为丰臣秀吉所捐。由于伏见稻荷大社接受的鸟居实在太多,只能依次修建在神社背后的山坡上。久而久之,数千座鸟居沿着山坡竟绵延数公里,从神社一直延伸到山顶,宛如一条桔红色的隧道,蔚为壮观。


《观览车》A0203000002 · 2017年12月8日摄于日本大阪临空

 

今天原本是计划去神户六甲山的,可天公不作美,阴沉得厉害,还下了雨。丫头临时决定改变一下,先去临空奥特莱斯,期望明天天气稍好些再去神户。

一到临空,姥姥和丫头两个一头钻进商店里就再出不来了。我怕闹闹无聊,便带他去坐「观览车」,也就是摩天轮。

冷空气到了,大阪的天阴沉沉的,气温降得厉害。整个游乐场冷冷清清,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只有我和闹闹两个,整座摩天轮的轿厢全空着,所以也不用排队。本以为我们可以直接进入轿厢,可工作人员却伸手把我们拦了下来:「请等一下」、「请等一下」。

眼看着一个个空轿厢从眼前滑过,我和闹却只能站在寒风中苦苦等待,心里头不免有些不快,便问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请等一下」、「请等一下」。

又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总算放行了。一进轿厢,闹闹立刻兴奋得大叫:「哇!」原来轿厢的座位上,一只大大的黑色抱抱熊正张开双臂,似乎在欢迎我们。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工作人员的一片好意。原来并不是每个轿厢里都有抱抱熊,他让我们一等再等,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

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时间里,闹闹始终抱着抱抱熊没有撒手。他太开心了。

轿厢回到地面,门开了。我们正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那个工作人员迎上前来,微笑着对闹闹说:「来,我们一起跟它说再见。」

不知什么时候,刚才还是厚厚的浓云竟然散开了,太阳穿过云隙照在摩天轮上,看上去暖暖的。


《唐招提寺》A0208000002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

 

唐招提寺坐落于奈良市五条町。

现在的奈良市五条町远离都市,偏居一偶。但1200年前的奈良时代,这一带是当时的都城奈良,亦即「平城京」的五条二坊,是整个日本的中心。

公元759年,天武天皇的皇子新田部亲王将其位于五条二坊的一块邸地赐予了东渡日本的大唐高僧鉴真,用以修建唐招提寺。在日语中,「招提」是指在佛身边修行的道场,「唐招提寺」即指该寺为唐朝的鉴真和尚的修行道场。由于日本的佛教是以中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为中心,而该寺又是日本最早的一座律寺,所以唐招提寺也称「建初律寺」。时至今日,唐招提寺依然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也就是日本律宗的总部。

唐招提寺的创立者鉴真原是唐朝扬州大明寺高僧,应圣武天皇之邀东渡日本授戒。据日本《唐招提寺》官网介绍,鉴真从出发到公元754年抵达日本,先后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五次失败。当他历经艰辛来到奈良时,已经双目失明。鉴真一到日本马上在大佛殿前开设戒坛,为圣武孝谦两天皇及众多高僧授戒。虽然当时的日本已具备了佛教国家的意识形态,但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当属鉴真大师。鉴真东渡不仅对日本的佛教史,对整个日本文化,尤其是天平文化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得到了日本极高的肯定。鉴真的事迹因此被写入了日本中学教材。

鉴真从东大寺戒律院退出之后便修建了唐招提寺,并在此修行了四年,于公元763年6月6日圆寂,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弟子们事先预知鉴真即将圆寂,特制作了大师的生前肖像。这尊雕像现安放在寺内的山内开山御影堂,被奉为日本国宝。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大约一周时间对外开放,供人瞻仰。

在日本佛教文化兴盛时期,高僧辈出,历史上留名的也不在少数,但除了偶然被发现的行基菩萨的墓地之外,其余均不知所踪,而御影堂东仙树木里鉴真的墓地一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香火不断,这种荣耀只有鉴真一人。

一千二百多年来,唐招提寺历尽沧桑,既有过方四町内壮丽的美景、西山四十八院的辉煌以及镰仓戒律复兴时盟主觉盛和尚的中兴,也经历了江户时代东塔及十多间堂社的衰落和废佛毁释运动的蹂躏。现在的唐招提寺虽说比不上建成当初的辉煌,但期内依然保存着的十七件国宝和二百多件重要文物,成为了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繁荣的有力见证,支撑着其「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的盛誉。


《女举人》F0300000127 · 2017年12月3日摄于日本福冈能古岛

 

能古岛是日本福冈的一座离岛。从福冈市区坐公交到一个叫「姪浜」的地方,再换乘摆渡船,十来分钟便能登岛,交通便捷,但去的人并不很多,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地方。

能古岛最美的是这里的花季:春天的樱花和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波斯菊,以及冬天的水仙花。

我们一家四口到了岛上,没有沿着海边游玩,而是选择了上山。山顶上有一个「展望台」,我们猜测在那儿应该能够登高望远,俯瞰整座小岛。

从码头到山顶是有公交车的,但每一班公交车的间隔很长,而我们这几个都是急性子,没耐心等,顺着山道就往上爬。

路不上,也就两公里左右,但有些陡,所以很费力。我们四个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还是在一个岔路口拦下一辆摩托车才打听到了茅草丛中的通往展望台的小路。

展望台前卧着一块巨石。从展望台下来后,我说这块卧石不错,如果让闹闹站在上面跳,我可以趴在地上抑拍,效果应该不错。

几公里山路的劳顿并没有影响闹闹的兴致。他很配合,在卧石上一跳再跳,可拍出来的效果都不理想。一边的丫头有些急了,冲上前去,两手抓住闹闹的腰胯,愣生生地把儿子给举到了半空:「来,拍!」

这是她第二回为儿子当「举人」了。前一回还是四年前的11月30日,闹闹幼儿园的一次亲子活动。


《京都》A020400000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并不算很大,但这个岛国也和中国一样存在着「地域歧视」。不仅是「关东」对「关西」,就连同属「关西」地区的几座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地域歧视,尤其是是京都、大阪和神户。

日本的「关西」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这两府五县,但通常日本人将这一地区称为「京阪神」,也就是京都、大阪、神户。

人们习惯于将关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实际上,关西地区面积大、人口多,各地差异很大。「关东」、「关西」就如同中国人的「北方」、「南方」一样,比较含糊,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京、阪、神三地特色鲜明,既有不少共通之处,同时也有很多的不同。日本有句俗语:「人生幸事就是大阪赚钱、神户居住、京都游玩」,很形象地反映出这三地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几年前,曾有日本人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三地之间的微妙关系,饶有兴趣:

「如果问京都人:『你是关西人吗』,他会回答:『虽然在关西,但我是京都人』;如果问神户人,他会说:『嗯,我是关西的神户人』。而对于同样的问题,大阪人则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对,我是关西人』。

「关西以外的日本人如果称京都人、神户人为「关西人」,这两个地方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快,而大阪人则会欣然接受。对于幽默、好强、斤斤计较等『关西特色』,京都人和神户人不会认同,他们会强调:『那些说的是大阪人,不是我们。』

「虽然同属关西地区,但京都人一般不喜欢大阪人,神户人对大阪人也没有什么好感。不过,大阪人对京都人、神户人却没有什么厌恶感。大阪人虽有俚语称「想找罪受就娶京都女」,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一个玩笑,并没有恶意。而京都与神户民众对大阪人的看法却很较真。日本民俗学者丹波元研究指出:京都民众认为大阪人人品不好,神户民众认为与大阪人打交道提心吊胆。而京都人与神户人却惺惺相惜,特别是恋爱感情方面,两地通婚最为频繁,彼此间情投意合,有『京都为阴、神户为阳』一说,而大阪则被完全排除在外了。」

这颇有点「中日友好靠韩国」的意思。

文章分析指出,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神户是只有不到百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两地虽然风格迥异,但很少有利益与情感上的冲突,彼此基本没有过争执。京都被群山环绕,京都人向往大海,而神户是一座海滨城市,阳光明媚、海水清澈,因此颇受京都人的喜爱。大阪同样是一座滨海城市,但京都人就是看不顺眼,认为那里的海都被工业废水污染了,潜意识里就很排斥,因此也就不太会发生京都人和神户人之间那样浪漫的爱情故事。

从历史上看,京都古时为日本首都,模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和洛阳营建而成。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是日本传统工艺的发源地之一,文化气息浓厚。而大阪也是日本的历史名城,由于濒临濑户内海,大阪自古以来就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门户,也是日本商业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商业气息浓厚。同样具备悠久的历史,但在气质上一文一商,京都与大阪在利益与情感上产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京都作为古都,民众却非常时髦,非常喜欢西方文化。虽然京都人对美国的「快餐文化」并不十分反感,但他们更加钟意欧洲的传统文化。而神户作为港口城市,大量进口欧洲的产品,满足了京都人的喜好。大阪则不然,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大阪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以美国为主,进口的产品也是在京都人看来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工业品。在这一点上,京都人又对大阪人又多了一丝鄙夷。

文章最后总结到: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虽然日本人用「京阪神」这个词将关西地区揉合在了一起,但因为民俗、文化等差异,当地民众却并未认可。不过也正是这种差异,让日本显得更为生动和有趣。


《宫岛》A020500000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广岛

 

丫头说想带闹闹去奈良喂鹿,我说那就捎带着去一趟广岛。因为那里的宫岛也有很多的野生花鹿。结果到了岛上之后,确实见到了很多的日本花鹿,只要闹闹一吃东西,便会有三五只鹿围过来乞食,吓得闹闹赶紧爬上「献灯」的台阶,再不肯下来。外公说,古有「叶公好龙」,今有「闹闹好鹿」。

我之所以建议宫岛,是因为之前曾经来过两回,知道这里会这个季节日本的一切:自然、历史、人文、民俗、红叶、美食,当然,还有鹿。

宫岛在日本非常著名,是日本「三景」之一。另两处,一处是宫城县宫城郡松岛町的松岛,一处是京都府宫津市的天桥立。这三处景点早在17世纪初德川幕府,也就是江户幕府建立初期便已闻名,此后逐渐成为日本景色的象征。1643年,日本儒学家林春斋著有《日本国事迹考》一书,其中便有「丹后天桥立,陆奥松岛,安艺严岛,为三处奇观」。书中所说的「严岛」指的就是宫岛。

凑巧的是,一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具体日期是2016年12月12日,我曾经写过《宫岛》,对宫岛有过专门介绍,倘若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一窝疯》F0300000126 · 2017年12月3日摄于日本福冈能古岛

 

2017岁末,我们一家四口吵吵闹闹地又出发了。

这次是去日本,福冈、广岛、大阪、京都和奈良一线。这条线丫头带她的同事不久前走过,可能是因为喜欢,也可能是因为熟悉,所以这次就又带她爹妈和儿子再走一遭。其实不光是丫头,这一带姥姥和我也大都走过,而且还都是三番五次,但丫头喜欢,我们也就陪着她们娘俩一起来了。考虑到这趟行程如果只是观光的话,因为过于熟悉,可能会感到无聊,规划的时候有意让丫头尽可能多考虑一些当地有特色的美食。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大,而且交通也非常发达、便捷,按理说,各地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但由于日本注重传统的传承以及地域特色的发掘,各地都有一些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不仅如此,日本很多地方的美食往往还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让人们从中品味四季的更替与变化。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有很多「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的美食。

我们一家四口,臭气相投,但秉性各异,而且一个比一个主意大,一个比一个不听劝。即使是吃,口味也是南辕北辙:不吃生鱼片、生牛肉和生鸡蛋的,讨厌纳豆的,不碰冷食的,不能吃牛肉的;啃个苹果就算是饭的,一顿不吃要饿死人的;有了蔬菜就有了命的,见了肉就不要命的。所以,临出门,我很有些担心:我这一个「美食之旅」的提议到头来可别成了又一个争争吵吵的导火索。

好在我们也都习惯了争急吵吵。要是哪天没争吵过,我们肯定是会怀疑人生的。


《科兹美风光》A3501000001 · 2017年11月11日摄于墨西哥金塔纳罗奥

 

科兹美是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位于加勒比海中心的一座美丽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被称为「加勒比海珍珠」。

科兹美的最早居民是玛雅人,他们曾经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据说「科兹美」一名就是由古玛雅文「Cuzam」与「Lumil」变化而来的「 Cuzamil」,意为「燕子岛」,因为在玛雅人时期,科兹美岛上曾经生活着大量的燕子。

科兹美混合了墨西哥文化与加勒比海灵魂,散发出一种典型而浓厚的加勒比海风情。

尽管科兹美岛的观光业非常发达,但就整体而言,这座海岛并没有被过度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其原始风貌。


《又见婺源》A0105010004 · 2010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婺源了。

第一次来婺源,还是在七年前的春天,带着丫头,来看油菜花。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摄影师陈复礼在江岭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拍摄了一幅名为《天上人间》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于1999年获得国际大奖,同时也让江岭的油菜花海惊艳了全世界。

那次我们来得稍稍早了几天,油菜花还没进入盛花期,只是刚开始泛黄,不过已经非常漂亮了。

我和丫头两个是坐旅游大巴来的。由于当地山道狭窄,旅游大巴只能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里。上山,要么徒步,要么包车。我们选择了后者。

司机应该是当地人,看上去很朴实,话不多,极小心地开着车,沿着蜿蜒的山道将我们送到了山顶的一个观景点。我们正准备下车的时候,他关照说,现在是江岭最美的时候,慢慢看,不用着急,他会在原地等我们。

当时的江岭旅游开发已经很成熟,沿路建了好几个观景点。因为那天时间有点紧,在走了两个观景点之后,我回到车上,对司机说,我们得回停车场了。出人意料的是,他介绍说,中途还有两个观景点,也很漂亮,我们难得来一次,一定要看的。我说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了,所以才急着赶回停车场。他说没关系,他认识我们的大巴司机,他会打电话,让大巴等我们。

那一天,我和丫头是带着感动回到旅游大巴上的。

江岭很美,真的很美。


《大山深处有人家》A0111020001 · 2017年11月27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深渡阳产

 

阳产,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由于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当地人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筑巢而居,最终形成了现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和福建等地客家的那种堡垒式的土楼不同,阳产土楼都是单门独户的三层泥瓦房。可能是客家土楼的名声在外,所以这里的泥瓦房也被称为了「土楼」。但阳产土楼依山势而建,层层迭迭,密密匝匝,呈现出一种客家土楼所没有的雄浑而大气的整体美感。

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郑姓居地。郑姓于宋时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又迁至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当年郑公狩猎到阳产,猎犬卧于阳产山凹而不愿返回。郑公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便举家迁居于此。

时至今日,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留守,而这些老人大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渴饮山泉,饿食五谷的生活习惯,这反倒成了一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活生生的山村生活画卷。


《丰收的喜悦》A0105010003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现在的篁岭,与其说是一个村落,不如说是一个民俗风情博物馆更恰当些。因为在作为一个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原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已经被全部迁出,整个村落也已经被重新规划和修建。更为关键的是,现在游客见到的场景,都是人为的设计和导演。比如「晒秋」。什么时候晒,晒什么,晒在哪里,晒多少,诸如此类,是精心策划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印象刘三姐》式的实景秀。

这样的景区开发模式很像浙江的乌镇,或者更早些的上海的「新天地」。这种开发模式的好处在于,等于引入民间资本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棚户区动迁改造,结果是,一些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维护,大部分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也能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由于采用企业化运作,景区的维护、安全、保洁等方面也更容易规范。但这样做的坏处是,篁岭的自然演化过程就此终结,就像是琥珀中的甲虫,再漂亮,也只是一个不再有生命的标本。

上海的「田子坊」的开发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模式,尽管同样是经过重新规划和改造,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街区原有的基本属性:居住和生活,所以依然鲜活,而整个街区的历史也就依然在延续。


《秋到篁岭》A0105010002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也就是最近几年,篁岭从浙西、皖南和赣北大山深处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一个旅游新热点。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的大山之中,集古村、徽居、古木、梯田于一身,为闻名遐迩的徽派村落的经典代表之一。

由于地处山区,篁岭没有平原农村那样的晒场。为解决农作物的晾晒,这里每幢农舍二楼的窗户外会都有一排排挑空的长竿,用来搁放晾晒的竹匾。每逢秋收时节,密密匝匝的粉墙黛瓦之间,一匾匾的柿子、辣椒、菊花、玉米、山核桃点缀其间,仿佛年画一般,煞是好看。这就是著名的「篁岭晒秋」。

其实晒秋并非篁岭所独有,只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地方的「晒秋」已日趋消亡,而在篁岭,这一农俗作为当地喜庆丰收的「盛典」被保留了下来。

篁岭已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而「篁岭晒秋」也已被文化部评选为「最美中国符号」。


《大沼泽国家公园》A3201000002 · 2017年11月2日摄于美国佛罗里达

 

这次去美国,尽管只是一次过境,但还是非常幸运地邂逅了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之一「大沼泽地国家公园」。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最大的亚热带自然公园。它包含了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地区百分之二十五的原始沼泽湿地,每年的游客量高达100万人次,是仅次于「死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的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公园,被美国作家道格拉斯称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偏僻的、仍有待探索的地区」。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最早为印第安人的家园,当地的印第安人称这片沼泽地「帕里奥基」,意为「水草丰美之地」。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已被宣布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国际重要湿地。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三个地方荣膺这项殊荣,大沼泽国家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美国建立国家公园,一般都是出于维护某种特有的地理特征的目的,而大沼泽国家公园除此之外,更在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就目前而言,有36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因此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其中包括佛罗里达美洲豹、美洲鳄鱼和西印度海牛。作为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美国最大保护区,这片自然的原野是北美热带飞禽最重要的繁殖场所,它同时还是西半球最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别有超过350种鸟类、300种淡水和咸水鱼类、40种哺乳动物以及50种爬行动物在此繁洐生息,使大沼泽成了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的家园。

佛罗里达南部全部的淡水河,包括比斯坎地下河等,都悉数汇入了大沼泽公园,还有基西米河和奥基乔比湖水域也与之相连,使之成为一个每天约以400米的速度向西南缓慢移动的河流系统。19世纪80年代,大沼泽地开始被大规模开垦用作农田和居住,奥基乔比湖的水被引向南佛罗里达都会区,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到如今,补救和恢复大沼泽地的生态平衡的工作仍在持续。

衷心祝愿道格拉斯笔下那「广阔无垠,波光粼粼;碧蓝闪耀的苍穹,清风有力地吹拂着,其中夹杂着咸中透甜的气味。浩瀚的水面上布满茂密的莎草,翠绿色和棕色的莎草交织成一大片,闪烁着异彩;草丛下,水色灿烂,流水静淌。」的美丽景象能一直延续下去。

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是大自然给予全人类的馈赠。


《蓝洞》A3400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

 

传统上,伯利兹的经济主要为林业,其森林覆盖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71%,出产很多贵重木材,包括号称「国木」的红木、苏木和染料木等。近年来,农业,主要是甘蔗、可可、水果和水稻等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是这个国家目前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伯利兹的国家格言是「林荫之下,兴旺繁华」,但这个国家并不富裕,其2016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06,排名第103,处于全球平均线之下,失业率接近10%。

和想像不同的是,尽管拥有众多的天然资源,但伯利兹的旅游业发展较晚。只是到了最近才重新得到重视。

伯利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玛雅遗迹、森林、沼泽和海洋,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蓝洞」所在的伯利兹堡礁保护区。

伯利兹堡礁保护区位于尤卡坦半岛沿海,绵延300公里,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全球第二大活珊瑚礁,同时也是西半球最长的珊瑚礁,全球著名的「蓝洞」就位于防护区内灯塔环礁的中心。

「蓝洞」直径300米,深120米,为岩洞顶部坍塌所形成。由于海水相对较深的缘故,其颜色比周围海水要深很多,加之有珊瑚礁环绕,从空中俯瞰,异常醒目,堪称自然奇观。


《伯利兹城街景》A3401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城是伯利兹最大的城市,也是「英属洪都拉斯」时期该国的首府。

历史上,伯利兹城曾多次遭受到飓风和海啸的袭击,尤其是1961年,一场名为「哈蒂」的飓风裹胁着巨浪,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将整座城市夷为了平地,给整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为避免重蹈覆辙,灾难过后不久,伯利兹决定迁都离海岸较远些的贝尔莫潘。

1981年独立后,贝尔莫潘成为伯利兹首都。据参加伯利兹独立庆典的新华社记者回忆,当时的贝尔莫潘相当简陋,以至于庆典招待晚宴不得不回到伯利兹城举行。尽管贝尔莫潘建成至今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只有约7000人,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伯利兹城依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灾后重新,伯利兹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更像其他国家大都市中的贫民区。据说当地的治安状况也不是很好,晚上一般都不怎么敢单独外出。


《伯利兹城》A3401000003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是中美洲东北部的一个小国,东濒洪都拉斯湾,西北比邻墨西哥,西南接壤危地马拉,东南隔海与洪都拉斯相望。

伯利兹最早的原住民是玛雅人,公元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染指这一地区,1862年正式宣布其为殖民地,命名为「英属洪都拉斯」。由于这段历史的存在,伯利兹是中美洲地区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则多用西班牙语。

1973年6月「英属洪都拉斯」更名为「伯利兹」。

1981年9月21日,伯利兹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英联邦国家。

1987年2月6日,伯利兹与中国建交,但两年前之后又与台湾「建交」,中国随即宣布与其断绝外交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伯利兹对中国公民的签证费高达令人咋舌的2000美元。

我们这次是搭乘邮轮入境伯利兹,似乎无需办理任何手续。据说如果持有美国签证,可凭往返机票、住宿地址及逗留行程等简单材料直接向伯利兹驻美国使领馆申请,费用是50美元,另加25美元的邮寄费。


《呜咽的排箫》F0100000022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

 

「感恩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的传统节日「感恩节」。对美国人来说,感恩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

1620年9月,「五月花」号帆船载着102名英国人抵达美洲大陆,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家园。但他们的第一个冬天并不好过。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的冰雪让初来乍到的他们措手不及。恶劣环境加上缺少必要的装备,不少人病倒了。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又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冬天过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美洲的移民死亡过半,只有50人得以幸存。

当春天到来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发现了他们,给他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玉米、南瓜及饲养火鸡。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一年秋天,他们获得了大丰收。第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终于在这块殖民地上站住了脚。

那年的11月底,移民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感谢上帝的恩赐及印第安人的无私帮助。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三天。第一天黎明时分,移民们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应邀前来的印第安人带来了五只鹿作为礼物。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自产的玉米、南瓜、火鸡等被移民们制作成了佳肴。宾主围坐在熊熊篝火旁,共同欢宴,畅叙友情。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上的年轻人载歌载舞。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射箭等活动。从此,清教徒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仅仅一个世纪之后,美国联邦正规军队和民兵开始有组织地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征剿,这一场种族灭绝运动从1803年一直持续到1892年,差不多进行了整整一个世纪。

1779年,乔治 · 华盛顿指示军队屠杀印第安人时曾经这样说过:「(假如)将废物(指印第安人)放到所有定居点附近,那么整个国家将不仅仅是泛滥成灾,而是被摧毁了。」在屠杀灭绝印第安人过程中,华盛顿还指示他的将军说:「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1783年,华盛顿在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互比较中他的这种反印第安人情绪暴露无疑:「两者都是掠食的野兽,仅仅在形状上不同。」华盛顿的灭绝政策在他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屠杀了印第安人以后得以实施。屠杀的过程极其残忍,甚至有美军士兵从印第安人的死尸上剥下皮来,「从臀部往下剥皮,这样可以可以制作出高的或可以并腿而长的长统靴。」

美国对印第安人的灭绝完全出于美国的国家意志,就连提出「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的《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 · 杰斐逊积极参加和推动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美国1803年从拿破仑手中购买路易斯安那(即从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间的广大地区)以后,随着疆土大步向西推进而大规模驱逐和屠杀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杰斐逊的总统任内开始的。

1807年,托马斯 · 杰裴逊指示他的战争部门:「如果印第安人反抗美国人去获取他们的土地,那么,对印第安人的反抗就要用短柄斧头反击。如果我们约束自己不去举枪迎向这些部落,那么在这些部落灭绝之前我们将不会安静地躺下,或者被驱赶出密西西比河以外。在战争中,他们也会杀死我们中的某些人,但我们会杀死他们全部!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1814年,美国詹姆斯 · 麦迪逊政府参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议会作出屠杀印第安人的奖励规定,并重新颁布法令,规定每上缴一块印第安人(不论男女老少甚至婴儿)的头皮,美国政府将会发给奖金50至100美元(杀死12岁以下印第安人婴幼儿和杀死女印第安人奖励50美元,而杀死12岁以上青壮年印第安人男子则奖励100美元)。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特别是1864年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人根据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屠杀印第安人的活动达到高潮,许多印第安人村庄在一夜之间变成鬼域。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国联邦正规军采取分进合击等战术,集中发起了1000多次不同规模的军事行动,到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灭绝印第安人的作战任务。

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个酋长。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部落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这些酋长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被美国政府所控告的罪行,林肯总统有意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冤杀死刑。

次年,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宣布感恩节为美国全国性节日。

美国内战英雄,曾对美国叛乱的南方各州实行「三光政策」的联邦军威廉 · 谢尔曼将军对此发表意见说:「如果我们今年多杀一点,那么明年要杀的人就少了一点。反正他们都得杀掉,或将他们作为穷光蛋的品种保留下来。」

美国历史学家在有关着作中叙述这段历史时写道:「美国向西、南、北三个方面勐烈推进时,不仅排挤了阻止它前进的国家,并且残暴地粉碎了这些土地上原来的主人,即印策安人的反抗。这种残酷地驱逐印第安人的行动是美国历史上最可耻的污点之一,而当时美国许多杰出的民主领袖也曾积极参加这种行动。」

如此长期军事征剿、屠杀的结果是什么呢?

据美国一些诚实、严谨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l亿之间。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被迫分散聚在美国全国各穷乡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总人口还剩下了多少呢?据美国官方统计,还不到80万人。而国土面积小得多的墨西哥倒有1000多万。

美国政府对本国贫困落后的弱势族群进行种族灭绝,使美国政府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灭,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整体上被基本灭绝。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11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


《年味》B0000000015 · 2015年2月19日摄于中国浙江绍兴安昌古镇

 

10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在其中确定具有致癌性的「一类致癌物」的清单中,「中国风味的腌鱼」,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咸鱼赫然在目,位列全部116种一类致癌物第96位,其致癌成分是咸鱼中所含的「亚硝酸胺类化合物」。

有专家解释:咸鱼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这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转化成致癌性很强的「二甲基亚硝胺」。

相关研究表明,食用咸鱼和鼻咽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呈正相关,也就是说,食用得越多,罹患上述癌症的几率就越高。而且,食用者年龄越小,食用次数越多,食用量越大,风险也越大。

咸鱼在中国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对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很多人来说更是一道美味。

说到「美味」,相信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

不难想像,腌制咸鱼,最初是出于保鲜目的,而非因为其可口。当这种腌制保鲜技术在一些地方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咸鱼便开始被接受、认可和熟悉。久而久之,最终成为了这些地方的「传统风味」和「美味佳肴」。说白了,不是说咸鱼有多美味,只是你觉得它很美味,如此而已。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地方,其经济越是发达,社会越是进步,食物就越是简单,而且也越是新鲜。一个人的口味一旦养成之后,想改变并不容易。我们自己喜欢咸鱼,隔段时间做一些,解解馋,这个可以。但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食用新鲜食物。而对于像咸鱼这类经过深度腌、熏加工的食物,尽管少接触,甚至不接触。

这样做,才是负责任的,真正为孩子们好。


《一雪前耻》F0300000124 · 2017年11月2日摄于美国佛罗里达迈阿密南海滩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南海滩。

一见到海鸥,姥姥就又开始激动了,忙不迭地打开「百宝箱」,看里头有啥东西可以拿来喂海鸥。

姥姥的「百宝箱」是一只浅蓝色的小帆布包,还是好些年前在一次学校举办的义卖会上花了十五块钱买的,「耐克」,但我很有些怀疑。每次过境,我都替她捏了一把汗:被人家海关查扣了罚点款什么的也就罢了,万一哪个洋毛子较起真,起个诉什么的,就很不好玩了。

可别小看了这只包,姥姥特别喜欢,这么些年一直形影不离,就因为它无所不能塞:钱包、墨镜盒子、梳子、水杯,经常的,还有我出门时一般要带的沏茶杯。有一回全家逛公园,闹闹骑车累了,姥姥竟然从包里掏出一捆绳子来,系在闹闹的车把上,拽了就走。

这回也不负所望,姥姥从包里翻出两只红通通的「蛇果」来,可能是早上自助餐的时候偷偷带出来,想留在路上吃的。姥姥用牙把蛇果一口一口咬碎了,往上一扔,立刻引来一大群海鸥在半空中盘旋飞舞,乐得姥姥开怀大笑。

姥姥这回算是痛快了,一雪前耻。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们全家在台湾南投县仁爱乡清境农场的「小瑞士」花园逛公园。丫头见那儿遍地的广场鸽,就买了两包鸽食喂鸽子。鸽子一见到丫头手里的食儿,蜂拥而至,头上、肩上、胳臂上,随心所欲,怎么合适怎么停。姥姥一见这阵势,满心欢喜,嚷嚷着说也要玩。不料想她刚从丫头手上接过鸽食,还没来得及喂,好大一群鸽子也不知道什么鬼,刚才还在争食,突然一哄而散,「扑棱棱」飞得一个不剩,只留下姥姥一人孤独地站在空旷的广场中央凌乱。


《美丽的哈瓦那》A3302000003 · 2017年11月11日摄于古巴哈瓦那

 

当国内的「剁手党」们大快朵颐完「双十一」的盛宴,精疲力尽地进入梦乡的时候,我们开始在哈瓦那四处游荡。

当天中午,我们被安排在和古巴国宾饭一街之隔的一家当地餐厅用餐,主菜有鸡块、鱼排和「青椒牛肉丝」可供选择。

十多天来,尤其是在邮轮上,一天三顿的西餐着实让人吃得很有些不耐烦了,「青椒牛肉丝」自然而然成为了不二之选。只是等菜上桌后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全不是那么回事:牛肉既不是块,也不是丁、丝、柳,而是整成了棉絮,细细碎碎的一堆;而青椒更是连絮也不是,如果厨子没忘了加的话,应该是糊,难觅踪影。菜不能说不好吃,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实在有点大了。

不过,能尝到正宗的当地菜也是蛮不错的一件事。

至此,整个行程算是到了尾声。

第二天,我们搭乘「达美」航空DL650航班从哈瓦那国际机场起飞,返回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国际机场。当天的唯一行程就是在全美排名第二的奥特莱斯迈阿密「Sawgrass Mills」购物。为了帮姥姥提购物袋,我没再好意思背相机包,一整天也就没拍照片。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2日凌晨,在吃完了国内带去的最后一包方便面之后,摸着黑乘车赶往迈阿密国际机场,搭乘7时10分的「美国」航空AA263航班先飞达拉斯,再由达拉斯转乘10时35分的「美国」航空AA127航班返回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这一航程,算上中途转机的一个小时,将近20个小时,蛮折腾的。

1 140 141 142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