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寺》A0204000004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在人们一般的印象中,日本有两大古都:奈良和京都。实际上,从公元6世纪日本第一个正式的都城「藤原京」到今天的东京,日本共迁都十八次,留下了大大小小十几座都城,只是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日本首都的历史只有几年。像位于神户市中部及兵库县北部平安时代末期的「福原京」,公元1800年迁来后仅仅过了几个月,便又匆匆迁了回去。即使是奈良,历史上曾先后三次作为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但三次加起来总共也不过71年。相比之下,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868年,中间除了1800年迁都「福原京」的那几个月,京都作为日本的国都「平安京」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久。

甚至直到今天,尽管日本的行政中心迁到了东京,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仍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京都依然是日本法理上的首都。

无论如何,日本将新的国家行政中心称为「东京」,是因为京都还有一个别称「西京」。仅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出京都在日本人心目中拥有怎样的一个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京都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喂鹿》F0300000125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

 

奈良给人留下印象的,除了东大寺、唐招提寺和春日大社,一定还有这里四处游荡的鹿。

在日本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野生日本花鹿的身影,但在奈良,鹿不只是一种野生动物,而是一种吉祥物,被视为神兽。

奈良公园内有一座神社,叫「春日大社」,是日本各地春日大社的本社,与伊势神宫、石浦水八幡宫一起,并称为日本三大神社。奈良春日大社建于公元8世纪,其内供奉的是当时的地方统治者藤原家族的守护神武瓮槌命。传说武瓮槌命被请到春日大社时的坐骑是一头日本花鹿。从那时起,日本花鹿和印象的牛一样,被视为了神的使者。

据奈良爱鹿会统计,目前生活在奈良的鹿大约为1200头左右。这些野生日本花鹿是奈良的象征,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天然国宝」。

在奈良,游客可以给野生鹿喂食,但只能喂食一种叫「鹿鲜贝」薄脆饼,150日元一份。在鹿较为集中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兜售「鹿鲜贝」小贩的身影。

和一般的野生动物不同,奈良鹿学会了一些跟游客交流的简单的「肢体语言」:牠们会用鞠躬卖萌向游客乞食;见到游客摊开双手,牠们知道这是游客在向牠们示意没有吃的,便会四下散去。

今年来,奈良鹿的口碑开始变得不佳起来,经常发生袭击游客事件,尤其是当牠们在争抢食物的时候。奈良鹿因此被称为了「流氓鹿」。据统计,这样的袭击事件一年会有上千起。但如果仔细分析,游客的不当行为,比如过度挑逗,是袭击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给鹿喂食时,一是不要去故意引诱,二是不要将「鹿鲜贝」掰成小块再喂,因为这样更容易被鹿咬到手。喂完食物后,向鹿摊开双手,示意喂食结束。另外一点就是,每年的秋冬季节是鹿的发情期,雄鹿性情暴躁,比其他时候更具攻击性,这时候游客也需多加防范,避免和雄鹿过多、过近接触。


《金堂》A0208000001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为公元759年由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距今已有1258年历史。由于建造年代久远,1995年又经历了「阪神大地震」,寺内主殿金堂的痒痒柱倾斜严重,柱顶偏移原位最大竟有12.1厘米,为拯救和保护这座日本国保级历史文物,2000年起开始对金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不知道当年鉴真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历时几年,但1200多年之后,一批工匠却花了整整10年时间用于这座千年古寺的修复。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曾为这一工程制作过一部专题纪录片《鉴真千年之缘》。

唐招提寺主建筑「金堂」被完全解体,数以万计的部件被逐一造册、勘验、修整。为了修复金堂内一尊「千手观音」,在拆解前,对这尊有着953只手的佛像采用激光三维空间定位,以便复位时能完全保留原有状态,最终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之内。光这尊佛像的拆解就花了整整九个月时间,而其修复工作持续了两年。

当金堂开始重新组装时,有7根总长28米的木构件可能因为保存期间应力得到释放而长了17毫米,相当于每1米仅长出0.6毫米,也就是几根头发丝粗细。这样的误差对于木结构而言,几近完美。但工匠们并不这样认为,而是采用绳索牵引的方法,硬是将这微不足道的17毫米误差得以彻底消除。

最后的2毫米历时2天。

金堂被拆解后,人们发现一对鸱尾一个是1200年前的,另一个是800年前换上去的,而且800年前换上去的那个已损毁严重,必须更新。承担新鸱尾烧制的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工匠,他从事这一行已经整整60年。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位工匠身着西装,心怀虔诚打开那通向成功的窑门。他把这一切看成是一种仪式,很神秘,也很神圣。他希望自己烧制的鸱尾也能在金堂之上存留1200年。

金堂被重新竖立起来。专业人员在对其进行检测时,发现原先倾斜12厘米的立柱如今只倾斜0.02毫米,几近完美。

为了让后人能够检验和评判这次大修的合理性,所有替换下来的朽坏的木质构件被仔细地保存在了金堂之内。

当工匠们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尽心完成这项工程时,他们的回答是:「将前人建好的,并且一路保护下来的建筑物再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应当是这样一种使命感,一种精神力。如果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或是修不好的话,就会被后人耻笑。我觉得这是一种工匠之魂。」

在《鉴真千年之缘》的最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感慨到:「今天的人们尽心修复金堂,其实就是后人对鉴真的一种评价。鉴真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日本,他带去的一切都被日本精心地保护,有些留在记忆里,有些却留在他们的骨血里。我们曾惊叹于日本的经济奇迹,但我们却很少仔细研究这种奇迹的缘由。也许我们走得太快,时常会忘记我们丢掉了什么。」


《退潮时的严岛神社》A0205000004 · 2017年12月4日摄于日本广岛宫岛

 

宫岛,旧称严岛。但「宫岛」只是一个地名,而「严岛」,除了地名外,更多了一份「净心洁身、供奉神祗」的喻意。严岛神社之所以选址在海上修建而不是在岛上,是因为日本人相信,严岛本身就是神,是不可以受到打扰和伤害的。

决定修建严岛神社的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一个叫平清盛的权臣。日本第81代天皇安德登基后,作为天皇的外祖父,平清盛便独揽朝政,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掌握政权的武士。平清盛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过「安艺守」,对严岛怀有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他坚信自己之所以能独揽日本朝政,一定是受到了严岛的青睐和庇佑。因此,平清盛决定在当时还是一座无人小岛的严岛修建一座与其身份相称的宏大神社来表达对严岛的感激和敬意。

平清盛不仅仅是一个武士,他在美学上的造诣和素养也相当深厚。和通常的神社不同,平清盛用平安时代贵族宅邸的典型样式「寝殿造」来修建严岛神社。这一构想在当时那个年代相当的超凡脱俗。

由于年代久远,平安时代的「寝殿造」大都没能留传下来,因此,严岛神社意外地成为了「寝殿造」的稀世孤本。

严岛神社的规制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八」,比如回廊的墩距为八尺,共设墩柱一百零八根,而两根墩柱之间都覆地板八块。不仅如此,神殿的挂灯和参道的献灯也各有一百零八个。甚至从神社的拜殿到大鸟居,也是一百零八个墩距。为什么当初要采用这样的规制不得而知。有人猜测,这可能和「八」这个数字在日本意味着「大」或者「多」。比如在日语中,「八百万」意味着「数不胜数」。这和中国人对数字「九」的理解有些相类似。

如此众多的「八」并没有护佑神社的平安。廉仓时代,一场大火导致严岛神社大半被毁。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之后陆续复原重建的建筑。

1996年,严岛神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伏见稻荷大社》A0204000006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始建于公元711年的「伏见稻荷大社」是日本京都非常著名的一处景点。「伏见稻荷大社」这几个日语汉字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位于伏见的稻荷神的宗庙」。

「伏见」现在是京都的一个区,其名源自一度为日本行政和军事中心的「伏见城」。伏见城不仅是丰臣秀吉发动对朝战争的大本营,同时也是这个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全日本的著名人物安享晚年的地方。

「稻荷」,指的是「稻荷」神或「宇迦之御魂」神,为日本神话中「须佐之男」神与「大山津见」神之女「大市姬」的次子仓稻魂命,是日本神话中掌管稻米丰收、工贸兴盛之神。

仓稻魂命有一个别称,叫「御馔津」神,其古候的发音与「三狐狸神」完全相同,最后以讹传讹,狐狸因此得道,狐假稻威地成为「御前稻荷」,广受供奉。

据说日本各地一共有超过四万座稻荷神社,而京都伏见的这座稻荷神社在全日本稻荷神社中的地位最高,因此被称为「大社」。

由于稻荷不但掌握稻米丰收,同时还掌握工贸兴盛,是日本工商业界的「财神爷」,因而广受供奉。最引伏见稻荷大社以为豪的是神社背后山坡上的「千本鸟居」,大多为工商业界还原所建。

「鸟居」是日本神社的「山门」,其位置一般都在神社的最前面。伏见稻荷大社门前的鸟居相传为丰臣秀吉所捐。由于伏见稻荷大社接受的鸟居实在太多,只能依次修建在神社背后的山坡上。久而久之,数千座鸟居沿着山坡竟绵延数公里,从神社一直延伸到山顶,宛如一条桔红色的隧道,蔚为壮观。


《观览车》A0203000002 · 2017年12月8日摄于日本大阪临空

 

今天原本是计划去神户六甲山的,可天公不作美,阴沉得厉害,还下了雨。丫头临时决定改变一下,先去临空奥特莱斯,期望明天天气稍好些再去神户。

一到临空,姥姥和丫头两个一头钻进商店里就再出不来了。我怕闹闹无聊,便带他去坐「观览车」,也就是摩天轮。

冷空气到了,大阪的天阴沉沉的,气温降得厉害。整个游乐场冷冷清清,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只有我和闹闹两个,整座摩天轮的轿厢全空着,所以也不用排队。本以为我们可以直接进入轿厢,可工作人员却伸手把我们拦了下来:「请等一下」、「请等一下」。

眼看着一个个空轿厢从眼前滑过,我和闹却只能站在寒风中苦苦等待,心里头不免有些不快,便问这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请等一下」、「请等一下」。

又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总算放行了。一进轿厢,闹闹立刻兴奋得大叫:「哇!」原来轿厢的座位上,一只大大的黑色抱抱熊正张开双臂,似乎在欢迎我们。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工作人员的一片好意。原来并不是每个轿厢里都有抱抱熊,他让我们一等再等,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

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时间里,闹闹始终抱着抱抱熊没有撒手。他太开心了。

轿厢回到地面,门开了。我们正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那个工作人员迎上前来,微笑着对闹闹说:「来,我们一起跟它说再见。」

不知什么时候,刚才还是厚厚的浓云竟然散开了,太阳穿过云隙照在摩天轮上,看上去暖暖的。


《唐招提寺》A0208000002 · 2017年12月7日摄于日本奈良

 

唐招提寺坐落于奈良市五条町。

现在的奈良市五条町远离都市,偏居一偶。但1200年前的奈良时代,这一带是当时的都城奈良,亦即「平城京」的五条二坊,是整个日本的中心。

公元759年,天武天皇的皇子新田部亲王将其位于五条二坊的一块邸地赐予了东渡日本的大唐高僧鉴真,用以修建唐招提寺。在日语中,「招提」是指在佛身边修行的道场,「唐招提寺」即指该寺为唐朝的鉴真和尚的修行道场。由于日本的佛教是以中国四分律的南山宗戒律为中心,而该寺又是日本最早的一座律寺,所以唐招提寺也称「建初律寺」。时至今日,唐招提寺依然被尊为日本律宗总本山,也就是日本律宗的总部。

唐招提寺的创立者鉴真原是唐朝扬州大明寺高僧,应圣武天皇之邀东渡日本授戒。据日本《唐招提寺》官网介绍,鉴真从出发到公元754年抵达日本,先后花了十二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五次失败。当他历经艰辛来到奈良时,已经双目失明。鉴真一到日本马上在大佛殿前开设戒坛,为圣武孝谦两天皇及众多高僧授戒。虽然当时的日本已具备了佛教国家的意识形态,但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当属鉴真大师。鉴真东渡不仅对日本的佛教史,对整个日本文化,尤其是天平文化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得到了日本极高的肯定。鉴真的事迹因此被写入了日本中学教材。

鉴真从东大寺戒律院退出之后便修建了唐招提寺,并在此修行了四年,于公元763年6月6日圆寂,享年七十六岁。他的弟子们事先预知鉴真即将圆寂,特制作了大师的生前肖像。这尊雕像现安放在寺内的山内开山御影堂,被奉为日本国宝。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大约一周时间对外开放,供人瞻仰。

在日本佛教文化兴盛时期,高僧辈出,历史上留名的也不在少数,但除了偶然被发现的行基菩萨的墓地之外,其余均不知所踪,而御影堂东仙树木里鉴真的墓地一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香火不断,这种荣耀只有鉴真一人。

一千二百多年来,唐招提寺历尽沧桑,既有过方四町内壮丽的美景、西山四十八院的辉煌以及镰仓戒律复兴时盟主觉盛和尚的中兴,也经历了江户时代东塔及十多间堂社的衰落和废佛毁释运动的蹂躏。现在的唐招提寺虽说比不上建成当初的辉煌,但期内依然保存着的十七件国宝和二百多件重要文物,成为了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繁荣的有力见证,支撑着其「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的盛誉。


《女举人》F0300000127 · 2017年12月3日摄于日本福冈能古岛

 

能古岛是日本福冈的一座离岛。从福冈市区坐公交到一个叫「姪浜」的地方,再换乘摆渡船,十来分钟便能登岛,交通便捷,但去的人并不很多,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地方。

能古岛最美的是这里的花季:春天的樱花和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波斯菊,以及冬天的水仙花。

我们一家四口到了岛上,没有沿着海边游玩,而是选择了上山。山顶上有一个「展望台」,我们猜测在那儿应该能够登高望远,俯瞰整座小岛。

从码头到山顶是有公交车的,但每一班公交车的间隔很长,而我们这几个都是急性子,没耐心等,顺着山道就往上爬。

路不上,也就两公里左右,但有些陡,所以很费力。我们四个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还是在一个岔路口拦下一辆摩托车才打听到了茅草丛中的通往展望台的小路。

展望台前卧着一块巨石。从展望台下来后,我说这块卧石不错,如果让闹闹站在上面跳,我可以趴在地上抑拍,效果应该不错。

几公里山路的劳顿并没有影响闹闹的兴致。他很配合,在卧石上一跳再跳,可拍出来的效果都不理想。一边的丫头有些急了,冲上前去,两手抓住闹闹的腰胯,愣生生地把儿子给举到了半空:「来,拍!」

这是她第二回为儿子当「举人」了。前一回还是四年前的11月30日,闹闹幼儿园的一次亲子活动。


《京都》A020400000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并不算很大,但这个岛国也和中国一样存在着「地域歧视」。不仅是「关东」对「关西」,就连同属「关西」地区的几座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地域歧视,尤其是是京都、大阪和神户。

日本的「关西」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这两府五县,但通常日本人将这一地区称为「京阪神」,也就是京都、大阪、神户。

人们习惯于将关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实际上,关西地区面积大、人口多,各地差异很大。「关东」、「关西」就如同中国人的「北方」、「南方」一样,比较含糊,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京、阪、神三地特色鲜明,既有不少共通之处,同时也有很多的不同。日本有句俗语:「人生幸事就是大阪赚钱、神户居住、京都游玩」,很形象地反映出这三地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几年前,曾有日本人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三地之间的微妙关系,饶有兴趣:

「如果问京都人:『你是关西人吗』,他会回答:『虽然在关西,但我是京都人』;如果问神户人,他会说:『嗯,我是关西的神户人』。而对于同样的问题,大阪人则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对,我是关西人』。

「关西以外的日本人如果称京都人、神户人为「关西人」,这两个地方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快,而大阪人则会欣然接受。对于幽默、好强、斤斤计较等『关西特色』,京都人和神户人不会认同,他们会强调:『那些说的是大阪人,不是我们。』

「虽然同属关西地区,但京都人一般不喜欢大阪人,神户人对大阪人也没有什么好感。不过,大阪人对京都人、神户人却没有什么厌恶感。大阪人虽有俚语称「想找罪受就娶京都女」,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调侃,一个玩笑,并没有恶意。而京都与神户民众对大阪人的看法却很较真。日本民俗学者丹波元研究指出:京都民众认为大阪人人品不好,神户民众认为与大阪人打交道提心吊胆。而京都人与神户人却惺惺相惜,特别是恋爱感情方面,两地通婚最为频繁,彼此间情投意合,有『京都为阴、神户为阳』一说,而大阪则被完全排除在外了。」

这颇有点「中日友好靠韩国」的意思。

文章分析指出,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神户是只有不到百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两地虽然风格迥异,但很少有利益与情感上的冲突,彼此基本没有过争执。京都被群山环绕,京都人向往大海,而神户是一座海滨城市,阳光明媚、海水清澈,因此颇受京都人的喜爱。大阪同样是一座滨海城市,但京都人就是看不顺眼,认为那里的海都被工业废水污染了,潜意识里就很排斥,因此也就不太会发生京都人和神户人之间那样浪漫的爱情故事。

从历史上看,京都古时为日本首都,模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和洛阳营建而成。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是日本传统工艺的发源地之一,文化气息浓厚。而大阪也是日本的历史名城,由于濒临濑户内海,大阪自古以来就是古都奈良和京都的门户,也是日本商业和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商业气息浓厚。同样具备悠久的历史,但在气质上一文一商,京都与大阪在利益与情感上产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京都作为古都,民众却非常时髦,非常喜欢西方文化。虽然京都人对美国的「快餐文化」并不十分反感,但他们更加钟意欧洲的传统文化。而神户作为港口城市,大量进口欧洲的产品,满足了京都人的喜好。大阪则不然,为了赚取更多利润,大阪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以美国为主,进口的产品也是在京都人看来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工业品。在这一点上,京都人又对大阪人又多了一丝鄙夷。

文章最后总结到: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虽然日本人用「京阪神」这个词将关西地区揉合在了一起,但因为民俗、文化等差异,当地民众却并未认可。不过也正是这种差异,让日本显得更为生动和有趣。


《宫岛》A0205000003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广岛

 

丫头说想带闹闹去奈良喂鹿,我说那就捎带着去一趟广岛。因为那里的宫岛也有很多的野生花鹿。结果到了岛上之后,确实见到了很多的日本花鹿,只要闹闹一吃东西,便会有三五只鹿围过来乞食,吓得闹闹赶紧爬上「献灯」的台阶,再不肯下来。外公说,古有「叶公好龙」,今有「闹闹好鹿」。

我之所以建议宫岛,是因为之前曾经来过两回,知道这里会这个季节日本的一切:自然、历史、人文、民俗、红叶、美食,当然,还有鹿。

宫岛在日本非常著名,是日本「三景」之一。另两处,一处是宫城县宫城郡松岛町的松岛,一处是京都府宫津市的天桥立。这三处景点早在17世纪初德川幕府,也就是江户幕府建立初期便已闻名,此后逐渐成为日本景色的象征。1643年,日本儒学家林春斋著有《日本国事迹考》一书,其中便有「丹后天桥立,陆奥松岛,安艺严岛,为三处奇观」。书中所说的「严岛」指的就是宫岛。

凑巧的是,一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具体日期是2016年12月12日,我曾经写过《宫岛》,对宫岛有过专门介绍,倘若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一窝疯》F0300000126 · 2017年12月3日摄于日本福冈能古岛

 

2017岁末,我们一家四口吵吵闹闹地又出发了。

这次是去日本,福冈、广岛、大阪、京都和奈良一线。这条线丫头带她的同事不久前走过,可能是因为喜欢,也可能是因为熟悉,所以这次就又带她爹妈和儿子再走一遭。其实不光是丫头,这一带姥姥和我也大都走过,而且还都是三番五次,但丫头喜欢,我们也就陪着她们娘俩一起来了。考虑到这趟行程如果只是观光的话,因为过于熟悉,可能会感到无聊,规划的时候有意让丫头尽可能多考虑一些当地有特色的美食。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大,而且交通也非常发达、便捷,按理说,各地应该是大同小异的。但由于日本注重传统的传承以及地域特色的发掘,各地都有一些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不仅如此,日本很多地方的美食往往还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让人们从中品味四季的更替与变化。正因为如此,日本才会有很多「地域限定」和「季节限定」的美食。

我们一家四口,臭气相投,但秉性各异,而且一个比一个主意大,一个比一个不听劝。即使是吃,口味也是南辕北辙:不吃生鱼片、生牛肉和生鸡蛋的,讨厌纳豆的,不碰冷食的,不能吃牛肉的;啃个苹果就算是饭的,一顿不吃要饿死人的;有了蔬菜就有了命的,见了肉就不要命的。所以,临出门,我很有些担心:我这一个「美食之旅」的提议到头来可别成了又一个争争吵吵的导火索。

好在我们也都习惯了争急吵吵。要是哪天没争吵过,我们肯定是会怀疑人生的。


《科兹美风光》A3501000001 · 2017年11月11日摄于墨西哥金塔纳罗奥

 

科兹美是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位于加勒比海中心的一座美丽海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被称为「加勒比海珍珠」。

科兹美的最早居民是玛雅人,他们曾经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据说「科兹美」一名就是由古玛雅文「Cuzam」与「Lumil」变化而来的「 Cuzamil」,意为「燕子岛」,因为在玛雅人时期,科兹美岛上曾经生活着大量的燕子。

科兹美混合了墨西哥文化与加勒比海灵魂,散发出一种典型而浓厚的加勒比海风情。

尽管科兹美岛的观光业非常发达,但就整体而言,这座海岛并没有被过度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其原始风貌。


《又见婺源》A0105010004 · 2010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婺源了。

第一次来婺源,还是在七年前的春天,带着丫头,来看油菜花。

上世纪90年代,香港摄影师陈复礼在江岭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拍摄了一幅名为《天上人间》的摄影作品。这幅作品于1999年获得国际大奖,同时也让江岭的油菜花海惊艳了全世界。

那次我们来得稍稍早了几天,油菜花还没进入盛花期,只是刚开始泛黄,不过已经非常漂亮了。

我和丫头两个是坐旅游大巴来的。由于当地山道狭窄,旅游大巴只能停在山脚下的停车场里。上山,要么徒步,要么包车。我们选择了后者。

司机应该是当地人,看上去很朴实,话不多,极小心地开着车,沿着蜿蜒的山道将我们送到了山顶的一个观景点。我们正准备下车的时候,他关照说,现在是江岭最美的时候,慢慢看,不用着急,他会在原地等我们。

当时的江岭旅游开发已经很成熟,沿路建了好几个观景点。因为那天时间有点紧,在走了两个观景点之后,我回到车上,对司机说,我们得回停车场了。出人意料的是,他介绍说,中途还有两个观景点,也很漂亮,我们难得来一次,一定要看的。我说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了,所以才急着赶回停车场。他说没关系,他认识我们的大巴司机,他会打电话,让大巴等我们。

那一天,我和丫头是带着感动回到旅游大巴上的。

江岭很美,真的很美。


《大山深处有人家》A0111020001 · 2017年11月27日摄于中国安徽歙县深渡阳产

 

阳产,位于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是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由于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数百年来,当地人就地取材,采周边青石铺路架桥,取红壤木筑巢而居,最终形成了现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群。

和福建等地客家的那种堡垒式的土楼不同,阳产土楼都是单门独户的三层泥瓦房。可能是客家土楼的名声在外,所以这里的泥瓦房也被称为了「土楼」。但阳产土楼依山势而建,层层迭迭,密密匝匝,呈现出一种客家土楼所没有的雄浑而大气的整体美感。

阳产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为郑姓居地。郑姓于宋时由歙北迁移定潭而居,后又迁至阳产,为郑半洲再能公之后。据传当年郑公狩猎到阳产,猎犬卧于阳产山凹而不愿返回。郑公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认定是块风水宝地,便举家迁居于此。

时至今日,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有上了岁数的老人留守,而这些老人大都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渴饮山泉,饿食五谷的生活习惯,这反倒成了一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活生生的山村生活画卷。


《丰收的喜悦》A0105010003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现在的篁岭,与其说是一个村落,不如说是一个民俗风情博物馆更恰当些。因为在作为一个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原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已经被全部迁出,整个村落也已经被重新规划和修建。更为关键的是,现在游客见到的场景,都是人为的设计和导演。比如「晒秋」。什么时候晒,晒什么,晒在哪里,晒多少,诸如此类,是精心策划过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印象刘三姐》式的实景秀。

这样的景区开发模式很像浙江的乌镇,或者更早些的上海的「新天地」。这种开发模式的好处在于,等于引入民间资本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棚户区动迁改造,结果是,一些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维护,大部分村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也能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且由于采用企业化运作,景区的维护、安全、保洁等方面也更容易规范。但这样做的坏处是,篁岭的自然演化过程就此终结,就像是琥珀中的甲虫,再漂亮,也只是一个不再有生命的标本。

上海的「田子坊」的开发则采用了另外一种模式,尽管同样是经过重新规划和改造,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街区原有的基本属性:居住和生活,所以依然鲜活,而整个街区的历史也就依然在延续。


《秋到篁岭》A0105010002 · 2017年11月28日摄于中国江西婺源江湾篁岭

 

也就是最近几年,篁岭从浙西、皖南和赣北大山深处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一地区的一个旅游新热点。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的大山之中,集古村、徽居、古木、梯田于一身,为闻名遐迩的徽派村落的经典代表之一。

由于地处山区,篁岭没有平原农村那样的晒场。为解决农作物的晾晒,这里每幢农舍二楼的窗户外会都有一排排挑空的长竿,用来搁放晾晒的竹匾。每逢秋收时节,密密匝匝的粉墙黛瓦之间,一匾匾的柿子、辣椒、菊花、玉米、山核桃点缀其间,仿佛年画一般,煞是好看。这就是著名的「篁岭晒秋」。

其实晒秋并非篁岭所独有,只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很多地方的「晒秋」已日趋消亡,而在篁岭,这一农俗作为当地喜庆丰收的「盛典」被保留了下来。

篁岭已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传统村落」,而「篁岭晒秋」也已被文化部评选为「最美中国符号」。


《大沼泽国家公园》A3201000002 · 2017年11月2日摄于美国佛罗里达

 

这次去美国,尽管只是一次过境,但还是非常幸运地邂逅了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之一「大沼泽地国家公园」。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最大的亚热带自然公园。它包含了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地区百分之二十五的原始沼泽湿地,每年的游客量高达100万人次,是仅次于「死亡谷国家公园」和「黄石国家公园」的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公园,被美国作家道格拉斯称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偏僻的、仍有待探索的地区」。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最早为印第安人的家园,当地的印第安人称这片沼泽地「帕里奥基」,意为「水草丰美之地」。

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已被宣布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国际重要湿地。在全球范围内仅有三个地方荣膺这项殊荣,大沼泽国家公园正是其中之一。

美国建立国家公园,一般都是出于维护某种特有的地理特征的目的,而大沼泽国家公园除此之外,更在于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就目前而言,有36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因此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其中包括佛罗里达美洲豹、美洲鳄鱼和西印度海牛。作为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美国最大保护区,这片自然的原野是北美热带飞禽最重要的繁殖场所,它同时还是西半球最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别有超过350种鸟类、300种淡水和咸水鱼类、40种哺乳动物以及50种爬行动物在此繁洐生息,使大沼泽成了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的家园。

佛罗里达南部全部的淡水河,包括比斯坎地下河等,都悉数汇入了大沼泽公园,还有基西米河和奥基乔比湖水域也与之相连,使之成为一个每天约以400米的速度向西南缓慢移动的河流系统。19世纪80年代,大沼泽地开始被大规模开垦用作农田和居住,奥基乔比湖的水被引向南佛罗里达都会区,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到如今,补救和恢复大沼泽地的生态平衡的工作仍在持续。

衷心祝愿道格拉斯笔下那「广阔无垠,波光粼粼;碧蓝闪耀的苍穹,清风有力地吹拂着,其中夹杂着咸中透甜的气味。浩瀚的水面上布满茂密的莎草,翠绿色和棕色的莎草交织成一大片,闪烁着异彩;草丛下,水色灿烂,流水静淌。」的美丽景象能一直延续下去。

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是大自然给予全人类的馈赠。


《蓝洞》A3400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

 

传统上,伯利兹的经济主要为林业,其森林覆盖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71%,出产很多贵重木材,包括号称「国木」的红木、苏木和染料木等。近年来,农业,主要是甘蔗、可可、水果和水稻等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是这个国家目前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伯利兹的国家格言是「林荫之下,兴旺繁华」,但这个国家并不富裕,其2016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706,排名第103,处于全球平均线之下,失业率接近10%。

和想像不同的是,尽管拥有众多的天然资源,但伯利兹的旅游业发展较晚。只是到了最近才重新得到重视。

伯利兹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玛雅遗迹、森林、沼泽和海洋,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自然遗产,「蓝洞」所在的伯利兹堡礁保护区。

伯利兹堡礁保护区位于尤卡坦半岛沿海,绵延300公里,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全球第二大活珊瑚礁,同时也是西半球最长的珊瑚礁,全球著名的「蓝洞」就位于防护区内灯塔环礁的中心。

「蓝洞」直径300米,深120米,为岩洞顶部坍塌所形成。由于海水相对较深的缘故,其颜色比周围海水要深很多,加之有珊瑚礁环绕,从空中俯瞰,异常醒目,堪称自然奇观。


《伯利兹城街景》A3401000002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城是伯利兹最大的城市,也是「英属洪都拉斯」时期该国的首府。

历史上,伯利兹城曾多次遭受到飓风和海啸的袭击,尤其是1961年,一场名为「哈蒂」的飓风裹胁着巨浪,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将整座城市夷为了平地,给整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为避免重蹈覆辙,灾难过后不久,伯利兹决定迁都离海岸较远些的贝尔莫潘。

1981年独立后,贝尔莫潘成为伯利兹首都。据参加伯利兹独立庆典的新华社记者回忆,当时的贝尔莫潘相当简陋,以至于庆典招待晚宴不得不回到伯利兹城举行。尽管贝尔莫潘建成至今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只有约7000人,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伯利兹城依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灾后重新,伯利兹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整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更像其他国家大都市中的贫民区。据说当地的治安状况也不是很好,晚上一般都不怎么敢单独外出。


《伯利兹城》A3401000003 · 2017年11月8日摄于伯利兹伯利兹城

 

伯利兹是中美洲东北部的一个小国,东濒洪都拉斯湾,西北比邻墨西哥,西南接壤危地马拉,东南隔海与洪都拉斯相望。

伯利兹最早的原住民是玛雅人,公元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染指这一地区,1862年正式宣布其为殖民地,命名为「英属洪都拉斯」。由于这段历史的存在,伯利兹是中美洲地区唯一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而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则多用西班牙语。

1973年6月「英属洪都拉斯」更名为「伯利兹」。

1981年9月21日,伯利兹宣布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英联邦国家。

1987年2月6日,伯利兹与中国建交,但两年前之后又与台湾「建交」,中国随即宣布与其断绝外交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伯利兹对中国公民的签证费高达令人咋舌的2000美元。

我们这次是搭乘邮轮入境伯利兹,似乎无需办理任何手续。据说如果持有美国签证,可凭往返机票、住宿地址及逗留行程等简单材料直接向伯利兹驻美国使领馆申请,费用是50美元,另加25美元的邮寄费。

1 135 136 137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