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A0111010002 · 2010年5月16日摄于中国安徽黄山
至今未曾去过泰山,也未曾去过华山和庐山。不是不想去,只是一直不觉得很迫切,去或不去,并不是很在意。但黄山不然,先后四上黄山,可谓情有独钟、偏爱有加。
喜欢黄山,不仅仅只是因为它的巍峨,它的峻秀,它的壮丽,或是它的苍茫,还因为黄山让我开始思考,并重新审视「我」。
第一次上黄山,二十多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上山的头一天住在黄山气象站的招待所。当天晚上,天格外的晴朗,夜空深邃,星光璀璨。晚餐后,我走出喧嚣的招待所,独自一人坐在僻静处的一块岩石上,一边抬头仰望星空,一边在想:此时此刻,我,还有其他所有的人,无论贫富,不分贵贱,都仿佛尘埃一般,正随着地球一起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间漫无目的地飘荡。
人原来是这么的孤独,这么的无助,这么的无能为力,这么的微不足道。我感到了极度的惶恐和迷茫。
后来我又三上黄山,但再没有仰望过星空,也再没有仰望过人。
《南瓜》D0009000001 · 2015年8月18日摄于中国浙江临安
一直以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在诗歌和绘画。
中国画,按其形式,有写意和工笔之分;按其内容,则又有人物、山水和花鸟之分,其中尤以写意花鸟最具意趣。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最擅长的也正在此。齐白石的写意花鸟,或一虫,或一鸟,或一枝,或一蔓,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形似神是,惟妙惟肖、田园野趣、朴实憨萌、兴味盎然。
写意花鸟的表现手法,很可以借鉴于摄影之中。只是摄影和绘画相比有其局限性,通常只能是选择性地记录客观场景而并不能像绘画那样随心所欲地添枝加叶。但摄影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对光影的应用,再比如对细节的表现,都是绘画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借鉴,是用光影,即摄影的语言而非笔墨将写意花鸟的某种意境和情趣表达出来。
《湖光山色净无尘》A0102040002 · 2018年4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淳安千岛湖
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为上世纪60年新安江下游建坝截流后所形成的一处人工湖。
千岛湖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并不多见。千岛湖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水,达到了一类水体标准,几可直饮。
行
从上海出发到千岛湖全程360公里,如果避开交通高峰时段,驾车沿沪昆高速和长深高速,五小时可以到达。
住
我们两次在千岛湖都住在阳光路上,前年住在丽景,这次住在阳光水岸。这两家都是酒店公寓,在同一个小区。整个小区一共有五六幢高层公寓,分属三家酒店。除了丽景和阳光水岸,还有一家忆湖。这三家酒店大同小异,客房都有临湖的大阳台,楼层越高,风景越佳。我们这次入住的是阳光水岸的湖景套房,83平米,一卧一厅,带开放式吧台及料理吧,但不配备灶具。整套房间前后两个阳台,前湖后山,通透,视野开阔。由于非旺季,房价三百多点,含双份早餐。
吃
千岛湖是一座观光城市,旅游设施及服务都相当成熟和齐全,餐馆很多,而且价格也相对比较亲民。离阳光水岸两公里左右有一家「几荷」,环境很棒,菜品也丰富。四五个人小聚,不算酒水饮料,一餐差不多二百多点,蛮实惠的。
在千岛湖主要是吃湖鱼,鱼头汤,红烧肚档、甩水,剁椒,做法很多,看个人口味。至于是不是千岛湖产的鱼就不得而知了。
玩
千岛湖有很多游船,可以乘船登岛。我们前年乘过一次船,但体验很差,乱哄哄的,风景甚至还不如酒店周边。
千岛湖沿湖岸有很漂亮的栈道和绿地,很适合散步和休憩。
出酒店小区大门,过街,往左,有一座叫「天屿」的小山,有车道可直达半山腰的停车场。如果不开车,也可沿步行栈道上山,只是路有点远,四五里的样子。山顶是一座公园,可登高远眺千岛湖。和天屿一街之隔是千岛湖大桥,桥下有一处露营公园。在那里看千岛湖落日相当不错。
《荷包牡丹》D0008000001 · 2013年4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古猗园
马铎,明永乐十年状元。马铎有一同窗,叫林志,乡试、会试皆在马铎之上,唯殿试屈居第二,颇为不服。永乐帝朱棣获知此事后,出一上联,让马铎、林志对出下联,一争高下。朱棣所出的上联是:「风吹不响铃儿草」。永乐帝话音刚落,马铎应声而对:「雨打无声鼓子花」,不但对仗工整、巧妙,而且暗喻为人处世要低调,风吹不响、雨打无声。龙颜大悦,高下立分。
铃儿草、鼓子花,说的正是荷包牡丹。
荷包牡丹,因其红色鸡心花形似荷包,且叶似牡丹而得名。
荷包牡丹并非牡丹。牡丹为芍药科植物,而荷包牡丹为紫堇科植物。荷包牡丹又名「鱼儿牡丹」。宋朝诗人周大必在其所著《咏鱼儿牡丹并序》中有如下描述:「鱼儿牡丹,得之湘中,花红而蕊白,状似双鱼,累累相比,枝不胜压,而下垂若俯首然,鼻目可辨,叶与牡丹无异,亦多二月开,因是得名。」
荷包为中国传统的定情之物,因而有人将荷包牡丹比作中国的玫瑰。但,玫瑰有香,而荷包牡丹有毒。
《五彩经幡》A0118010002 · 2018年3月25日摄于中国青海海南倒淌河
这是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倒淌河看到的五彩经幡,中间那道红色和其下面的白色顺序颠倒了。制作经幡的人要么不走心,要么不了解经幡。
经幡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是说,在古代印度有一种习俗:每当丈夫远征,妻子们都会从所穿的纱丽上扯下一块衣角挂在自家门口或门前的树上,算是为自己的丈夫送行。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这种纱丽碎片渐渐演变成了如今印有神像和祈愿经文的经幡。但藏学家根敦琼培认为,松赞干布统治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吐蕃全境被分为了五个地区,亦即「五茹」。每一地区都拥有各自特定颜色的军马和军旗。现在的五彩经幡就是由当时的五色军旗演化而来。
无论起源如何,五彩经幡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它们分别是蓝、白、红、绿、黄。这五种颜色都有各自特定的含意:蓝色象征的是天,白色象征的是云,红色象征的是火,绿色象征的是水,而黄色则象征的是土。五种颜色之间的的顺序是固定的,从上往下依次为蓝、白、红、绿、黄,象征着苍天厚土之间的世间万物。
《塔尔寺》A0118020002 · 2018年3月24日摄于中国青海西宁
塔尔寺,藏语「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后因出生于青海的宗喀而被称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
宗喀巴在藏传佛教界的地位极高,被誉为第二佛陀,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宗喀巴出生于藏历第六绕迥火鸡年,也就是公元1357年。相传宗喀巴大师出生后不久,在他脐带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公元1379年,22岁的宗喀巴正在卫藏修行。为了安抚母亲馨茂阿却的思子之亲,宗喀巴寄给母亲一幅自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馨茂阿切在众人的帮助下,用黄色绵缎将那棵菩提树包了起来,又用根据《狮子吼佛像》翻制的十万尊小佛像围在四周,并修塔一座。这座塔据说就是现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银塔,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
由于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寺院也就称为了「塔尔寺」。
据说当年的那棵树依然还在,就是现在塔尔寺大金瓦殿的那株菩提树。每到秋天,当菩提树叶开始飘落,很多人都会捡拾落叶带回家中供奉。
《宗角禄康》A0106010013 · 2018年4月8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达赖五世时期,布达拉宫扩建时在其东侧就近取土,于是留下了一个大水潭。达赖六世,也就仓央嘉措继位后,为了让这位贪恋红尘、无心向佛的风流和尚收心养性,水潭所在的地方被改建成了布达拉宫的后花园,并且还在水潭中央的一处积土上修建了一座小庙,用来供奉禄神。「宗角禄康」中的「宗角」为「宫殿之后」之意,「禄康」为「禄神之殿」之意。
可能是因为禄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水神,也可能是因为「禄神」发音近似「龙神」,便被汉人亦音亦意地称为了「龙王」,宗角禄康也就跟着成为了「龙王潭」。
宗角禄康没能让仓央嘉措收心,反而为他的幽会提供了便利。
现在的宗角禄康被改建成了一座公园,供游人休憩、健身、散步、游玩、转经、喂鸟。公园的一角,每天都聚集了很多的当地市民跳锅庄,热闹非凡。
《布达拉宫》A0106010011 · 2018年4月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从去年的坝上到今年的林芝,我不止一次地感叹:很多时候,照片根本无法还原自己亲眼目睹的壮丽风景,甚至就连真实记录都很勉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摄影本身的局限性,二是摄影天分欠缺又经验不足。我属于后者。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按下快门前,总要先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拍什么?怎么拍?结果好不好另当别论,但至少态度是好的。
一张好看的照片,需要多重条件同时满足才有可能拍出来,比如:拍摄对象、环境、背景、光照条件、机位,然后是光圈、快门等等。要凑齐上述这些条件,需要一点运气。除了光圈和快门,其他各项条件都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我常说,摄影跟种地一样,得靠天吃饭。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们不可能像顶级摄影师那样,为一张照片等上数天,甚至数周或数月,等所有条件都最达到最佳状态再进行拍摄。我们可以相对地降低一些要求,在条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多少也拍几张,图个乐子。但要有底线,在实在不具备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要控制自己,不要轻易按下快门。换句话说,不要将就,不要勉强。在疾驶的汽车里,隔着车窗玻璃,无论你看到的风光多美,在我看来,是没有理由去拍摄的。
慢慢地抬高底线,我们就会进步。
最后顺便提一下:不要偷懒,要习惯使用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可以让我们的曝光十拿九稳,但终究达不到十拿十稳。摄影不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不靠这个养家糊口。所以不用火烧火燎、气急败坏。慢慢来,构思、测光、对焦、构图,一步一步地来。对于绝大多数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摄影只是和广场舞一样的大众娱乐项目,没有结果。朋友圈中的「赞」和「大片」,大都不具有含金量,看过、听过就算了,千万别太当回事。享受摄影的过程很重要。
《烟雾缭绕的大昭寺广场》A0106010009 · 2018年3月2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但喜欢闻。如果没有烟火伺候,你再虔诚,菩萨都不会理你。所以,去庙里求菩萨办事,你得先供上香烛,等把菩萨哄开心了你再开口,事情就好办多了。
菩萨到了藏地,也还是喜欢烟火,只是入乡随俗,火不再来自蜡烛,而是酥油灯;烟也不再来自香,而是「煨桑」。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在藏区,大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煨桑炉。无论是修在院落里、房顶上,还是砌在墙上,煨桑炉的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被认为是最洁净的地方。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入煨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让炉火保持阴燃,只冒烟而不见火,同时口诵「六字真言」。
据说菩萨闻香即如亲尝,藏语称之为「智萨」。
真是「庙门八字开,有求无礼莫进来」。
《八廓街》A0106010008 · 2018年3月2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转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朝拜仪式。在拉萨,以大昭寺所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像为中心,由内而外,一共有三条转经道,分别称为「囊廓」、「帕廓」和「林廓」。其中「帕廓」就是八廓街。
八廓街的历史和大昭寺同样久远,距今已经超过1300年。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的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行宫,作为他亲自监督大昭寺营造工程的寝宫。这四座行宫成为了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一经建成,各地的朝圣者立刻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地围绕大昭寺转经,这条转经道就是八廓街。
现在的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120余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个售货摊点,经商人员1300余人,经营商品8000多种,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以及来自印度、尼泊尔、缅甸、克什米尔等地的商品。
八廓街遗存的名胜古迹非常多,有下密院、印经院、席德寺废墟、仓姑尼庵、小清真寺等寺庙和拉康12座,松赞干布行宫曲结颇章,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学辩论场松曲热遗址,藏文创始人吞弥 · 桑布扎的宅邸,曾派驻过84任驻藏大臣的驻藏大臣衙门,原拉萨市治安机构及监狱朗子厦等。
八廓街代表的是拉萨的市井文化和风土人情。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A0106030005 · 2018年4月2日摄于中国西藏林芝巴宜鲁朗
这次在林芝,两次路过鲁朗,没有住店,只是打尖。而且两次打尖都在同一家店:位于广东省援建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上的一家石锅鸡店。
「鲁朗石锅鸡」,就是用墨脱的云母石锅煨炖的藏香鸡,不是一般的贵,一个大锅380元,鲜是鲜,但似有不值。据说鲁朗石锅鸡贵在锅上,只是食客通常只吃鸡,并不吃石锅。
我对鸡并不怎么喜欢,除了白斩鸡会多夹几筷子外,其他的吃得很少。这次也是盛名之后,浅尝即止,最后还是用重口味的调料拌的米饭匆匆填饱肚子,出来转悠。
饭店门口有几个藏民妇女在兜售旅游纪念品,大凡游客能想到的藏区的奇珍异宝:天珠、绿松石、红珊瑚、沉香,应有尽有,少说也值个百十来万,前提是这些都是真的话。
我正在闲逛,一个也就十四五岁模样的小女孩走到跟前,问:「哥,要不要买一条留做纪念?」
「不了。我不识货,没法买。」
「买一条吧,就当是扶贫。」她有些不依不饶。
我被她缠得有点烦,便问:「你为什么不读书?」
「家里穷,我要挣钱帮着养家。」
我愣了一下。「好吧,东西我不要,但钱给你。我很希望你能多读点书。」
我转身离开后,小女孩追了上来。「哥,等等。」她从胳膊上捥着的一大堆纪念品中仔细地挑出一根手串递给我。「哥,留着纪念。」
我不傻,知道手串是假的,但也知道,她的心是真的。
《羊卓雍措》A0106040001 · 2018年4月7日摄于中国西藏山南浪卡子
藏语中,「拉」意为「山」,像米拉、色季拉、冈巴拉;而「措」则意为「湖」,像当惹雍措、仁青休布措、色林措。西藏本土原生宗教「雍仲本教」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凡山即神、是水皆圣。因此,神山、圣湖比比皆是。只是其中一些山和湖与某些特定的宗教事件或传说联系在了一起,在藏民的心目中也就更加的神圣。
在藏区,有三大圣湖:玛旁雍措、纳木措和羊卓雍措。羊卓雍措位列其中,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羊卓雍是离拉萨最近的一座圣湖,在三大圣湖中交通最为便捷,因而也最容易到达。由拉萨出发往日喀则方向,行驶不到一百公里,只是山路险峻,并且要翻越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纳木措要稍远些,距拉萨近250公里,同样也要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而玛旁雍措远在阿里地区,在三大圣湖中交通最为不便,是我们唯一没有去过的一座圣湖。
有些遗憾。
《回家》F0300000144 · 2018年4月3日摄于中国西藏波密巴康村
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腻,再好看的风景看多了准烦。早年带丫头去江西的婺源看油菜花,第一天是惊艳,第二天是好看,到第三天,父女俩个个都想吐。
在索松村待了两天,那桃花,惊艳、好看。等到了波密,虽说还不至于到想吐的地步,但由于审美疲劳,已颇有些不以为然。加上受不了高原强烈紫外线的炙烤,再无意继续寻花问柳。
波密县倾多镇的巴康村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落,雪山环抱,桃花掩映,田园牧歌,煞是好看。但最吸引牛姥姥的,是几间透风的空牛圈以及里头的干草垛。姥姥钻将进去,往干草垛上一躺,满脸惬意、浑身舒坦,仿佛回家一般。
真是牛姥归圈如倦鸟归巢。
《青藏高原上的世外桃源索松村》A0106030003 · 2018年4月1日摄于中国西藏米林索松村
索松村,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辖下的一个小村落,接待能力有限,吃住条件都相当差。我们住的客栈,所有房间都没有独立卫生间,唯一的一间公共浴室也不提供热水。一早一晚,我们都是用自带的电热水杯将冰凉的水加热后灌在塑料马甲袋里凑合着洗脸、洗脚。尽管如此,由于背倚雅鲁藏布、面朝南迦巴瓦,所以每逢林芝桃花盛开的时节,这里依然人满为患、一铺难求。我们住在这里的时候,景区的接驳车已经全部停运,不再接送游客进村。
索松村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棒:南迦巴瓦峰抬头便见,雅鲁藏布江俯首即是,加上漫山盛开的桃花以及遍地葱郁的青稞,说是高原的世外桃源一点都不为过。
在索松村的第二天,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我觉得再挎着相机东跑西窜的就是在暴殄天物,便倚躺在客栈露台上的沙滩椅上,聆听身后隐隐传来的雅鲁藏布江低吟的涛声,眺望前方展露无余的壮丽的南迦巴瓦峰,喝茶、聊天,惬意无比。
三个小时,连我自己都觉得太过奢侈。
《林芝四月天》A0106030002 · 2018年4月1日摄于中国西藏林芝
林芝的桃花和我们通常在平原上看到的桃花差别很大,浅浅的,白色中略微透着些许的粉,远看更像是樱花。所不同的是,林芝的桃花虽不如樱花那般的雅致和内敛,但同时也完全没有了樱花的那份悲情和忧伤。
林芝的桃树都非人工栽培,而是野生的,山坡、河滩、田野、牧场,见缝插针,落地生根。经过严酷环境的物竞天择,能生存下来的,生命力都特别的旺盛。在林芝,几十、上百年树龄的桃树比比皆是,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林芝的桃花无需迎合人们的喜好,因而开得特别的狂野、奔放,恣意纵情,不计后果。
事实上,它们大都也没有后果,因为等待它们的宿命就是被当地人砍了当柴烧。
我们这次非常幸运,正赶上林芝桃花的盛花期。一路上,随着海拔由低到高,桃花递次怒放。当我们抵达「桃花沟」时,桃花已开得漫山遍野、满目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