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棒》C0000000002 · 2014年4月6日摄于中国江苏扬州
这小绒球叫「鹅毛棒」,掏耳朵用的。以前的剃头店里经常能见到,现在因为卫生原因,美发厅多改用一次性的棉签。那天在「富春楼社」吃了「三丁包」出来,见巷子里很多的店铺在卖这东西,便拍了几张。
扬州有「三把刀」:剃头刀、切菜刀和修脚刀,分别指的是理发馆、饭馆和澡堂子这三个传统行当,很是出名。
前几年,谁是中国真正的休闲之都在杭州和成都两地间争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小资发呆还是草根喝茶更休闲。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毕竟每个人对休闲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真要评选中国的休闲之都,扬州倒真可以算上一个。
旧时的扬州靠盐商发迹,极富,只是相对于杭州的官场和苏州的隐士,扬州盐商的社会地位似乎稍逊一筹,于是乎专心于享乐,有事没事喝喝茶、尝尝鲜、刮刮脸、捏捏肩、掏掏耳、搓搓澡、捶捶背、修修脚、打打盹,便形成了扬州独特的市井文化。
休闲在扬州是休而不闲,比在杭州发呆、在成都喝茶有趣得多,不然也不会有「腰緾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一说。
《流浪歌手》F0300000150 · 2018年5月13日摄于中国上海
闹闹今年「幼升小」。上周六妈妈带去学校面试,今天刚上班,妈妈就接到了学校的电话,说闹闹被录取了。
西藏回来后,外公的腰一直不怎么舒服,过几天又要出远门,所以最近就一直在家静养,整天躲在自己的狗窝里喝喝茶、看看书、上上网。
昨天傍晚,外公躺在床上,捧着笔记本电脑看照片,就听到厅里传来闹闹的哭声。若不是受了天大的委曲,闹闹是不会哭得这么凄惨的。外公怕又是外婆和妈妈作弄闹闹,便起身到了厅里,想替闹闹出头。问闹闹怎么回事,为什么哭,闹闹泣不成声,只顾着抹眼泪,没答话;问妈妈,是不是欺负儿子了。妈妈「卟嗤」乐了:「谁敢欺负他啊,是他自己打游戏一直过不了关急哭的好吧。」
《黄山》A0111010004 · 2011年8月19日摄于中国安徽黄山
唐天宝十三年,李白游历安徽,于宣城遇故友温处士。二人同游黄山后,温处士欲回故居黄山白鹅峰,李白作《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相赠,表达惜别之情。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武汉大学教授蔡守湘在他的《历代山水名胜诗选》中对《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作过如下评价:
诗人凭借他「伊昔升绝顶」游览黄山所得到的印象,并根据温处士的「处士」身份及其归居之地,驰骋想象和联想,运用有关的神话传说,创作出了这篇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诗的前八句正面写黄山,描写它高峡、秀丽,是神仙修炼之地,为后文写送温处士归山养真修造作了一番铺垫;后十四句从「送」字着笔,是全诗的主旨,又分数层:先写与温处士相遇;次写温处士是游五岳归来,归休黄山白鹅旧居,并希望他在归休之地得道成仙,以引渡自己;再次,「去去」四句,是写同温处士分手时道别的话,想象他在途中的经历和将要见到的景象;最后两句写他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感情。诗中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可爱的孩子》F0100000038 · 2018年5月11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新江湾城公园
上上周五,闹闹他们幼儿园在上海江湾湿地公园上体育课。一个小男孩跑到一个小女孩跟前,叫了声「老婆」,应该是想跟小女孩说什么话的。可还没等他接着往下说,立刻被小女孩打住:「谁是你老婆。」小男孩从兴致勃勃直接跌落到了灰头土脸。
闹闹他们幼儿园经常会有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谁是孩子,全家一起「过家家」。我觉得这真的挺好。男孩和女孩,不只是生理上的性别认同,某种程度上,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更加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穿对衣裳、跑对厕所,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认同,因此很有必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灌输和引导。有了清晰而确定的性别认同,心理才会健全,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女孩娇柔而有魅力,男孩阳刚而有担当。
我们这代还好,我们的下一代,即「独生子女」一代,性别认同似乎出了些问题,令人头疼。
前几天全家在外面用晚餐,闹闹一脸的无精打采。妈妈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是发烧了。妈妈跟外婆说,闹闹明天不去幼儿园了,要是不退烧,看病方便些。闹闹一听,坚决反对:「我要上幼儿园。」我奇怪了,不明白他这是在闹哪样。直到后来妈妈私下里跟我说了原委,我才明白:闹闹是想和他「新妻」一起玩。
第二天,我问闹闹:「你很想去幼儿园,是不是想和你老婆谁谁玩?」
他点头承认。
「你原来不是有一个老婆,叫谁谁,这个谁谁算是咋回事?」
「那个谁谁是女朋友好吧,这个谁谁才是老婆。」
《渔火 · 海鲜麺》B0000000018 · 2015年2月22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
现在稍稍好点了,因为节食,经常忍饥挨饿,嘴馋了许多。而之前,也算是蛮挑食的:蛇、乌龟、甲鱼、黄鳝、羊肉、狗肉、兔肉等等一概不碰,鸡只吃白斩鸡,鸭只吃烤鸭。前些年去内蒙的包头,到了「小肥羊」总店,服务员问点什么羊肉,我说不要羊肉,来盘牛肉便可。她有点懵,轻声嘀咕:不吃羊肉来我们店干什么。
我喜欢吃麺,无麺不欢。苏州的焖肉麺、上海的葱油拌麺和辣肉麺、昆山的燠灶麺、武汉的热干麺、镇江的锅盖麺、宁波的黄鱼面麺、厦门的虾麺、昌化的刀切麺、台北的牛肉麺、重庆的小麺、山西的刀削麺、兰州的清汤牛肉麺,也就是满世界的兰州拉麺,再就是云南的过桥米线和桂林的米粉,不无一不爱。每到一地,总要先打听当地都有些什么特色麺,倘若有,那一定是不二之选。
早年在镇江船舶学院学习过半年。学院对面的工人俱乐部门口,每天晚上都会摆出一个小食摊,卖锅盖麺。白天的课可上可不上,但晚上这家锅盖麺摊不会不光顾。先是麺被扔进滚烫的大锅里,压上一个小木头锅盖,再捏了些许青椒丝、香豆腐干丝和几条肉丝,用网勺装了放锅里烫。麺焖熟了,捞起,盛入碗中,盖上烫熟的浇头,最后浇汤。汤是用猪油、酱油和葱花冲调的,色香俱佳,极是诱人。
前几年去甘肃,在兰州只待了一天半,两口子竟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到处跟人打听,然后又是摩托又是出租,就为了吃上一口纯正的清汤牛肉麺。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去日本,也就有了很多机会品尝日本各地的美食。但最爱的还是日本的麺,尤其是拉麺。只要住在福冈,甚至只要路过,当地的博多拉麺便绝计不愿意错过的。经常是临睡前,不管饿不饿,都还是会忍不住要跑出去吃上一碗。
记得有一次去冈山县仓敷市的水岛办事,对方非常热情,晚上就在酒店的海滩吃露天海鲜烧烤。吃着吃着,又开始馋麺了,便问身后六十多岁,一身黑色礼服、戴着白手套的侍者,有没有麺。他回答说可能只有方便麺。我说,那也行,聊胜于无。过了一刻钟,侍者回来了。等他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只托盘,上面是一杯冒着热气的纸杯方便麺。那场面实在是过于隆重,弄得我很有些不好意思。
日本当地的很多朋友知道我喜欢吃麺,即使是正式宴请,也经常会在最后再帮我点上一碗麺。
我平时不喝酒,但有一回在横须贺,忘了什么原因,那天晚上喝了点酒,而且显然喝多了,整个晚上都迷迷糊糊的,行尸走肉一般。第二天一见面,他们告诉我,昨晚为了让我,一大帮子人出了餐馆之后特意又跑去了麺馆。结果是,其他人都很无辜地又吃了碗麺,只有我,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A0101030002 · 2014年3月2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K11」既是一个品牌,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策略和模式。它将商业、艺术、人文、自然融于一体,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
「K11」的创始人为香港人郑志刚,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及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的长孙,因此,目前的「K11」项目大都在各地的「香港新世界」推广,包括上海的「K11」。
被称为「艺术购物中心」的「K11」,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商场,而更像是画廊和美术馆。大量的雕塑、绘画、摄影,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陈列在显著位置,浓厚的艺术气息不仅提升了K11品牌自身的格调,同时也改变了消费者心目中传统的商业概念和形象。
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四年前的3月8日至6月15日,上海「K11」在B3层的「艺术空间」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集中展示这位印象派大师的40幅真迹以及其他印象派画家的15幅作品。这样的展出由一家商业机构主办,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家商业机构的定位和品味。
《四世同船》F0300000146 · 2013年10月4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古镇
这是全家仅有的一张四世同堂照片,四年半前一家游玩同里古镇时拍的。现在拍不成了,因为母亲去年已经病故。
同里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这里已是集市,到汉朝更是相当的富足和繁华,因而得名「富土」。唐初,因「富土」一名过于张扬,更名「铜里」,至宋朝正式建镇,再次更名为「同里」。
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同里志》对「同里」一名的由来有所记述:「唐初名铜里,宋改为同里,旧名富土,因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同里。」亦即将原名「富土」的首字「富」下部的「田」移除,成为「同」字;余下的「田」加上原名的尾字「土」,凑成了「里」字。原来的「富土」通过重新拆分组合,最终成了「同里」。
《兰卡威》A0801000003 · 2015年6月21日摄于马来西亚吉达
兰卡威,马六甲海峡上的群岛,属于马来西亚的吉达州。「兰卡威」一名是根据马来语音译而来,在当地手机定位显示的是「凌家卫」,而当地华人称「浮罗交怡」,其原意为「雄鹰」。
三年前,全家在兰卡威度假。下了飞机,租了辆车。因为第一次驾驶右舵车,别别扭扭地开出了一两公里才慢慢适应。好在当地人开车中规中矩,没有遇到太大的困扰。车是普通的家用型轿车,忘了是马自达还是本田,车体不大,可能是针对当地的炎热气候特别设计,空调特别强劲,只需一两分钟便能将车内温度从六七十度降到十几度,令人印象深刻。
兰卡威和沙巴有几分相像,沙滩、红树林之类,只是在沙巴看长鼻猴,而在兰卡威改成看鱼鹰。我们包了条双挂机快艇,看红树林,看鱼鹰,看蝙蝠洞,看小瀑布,一圈逛下来之后,快艇开始加速,风驰电掣地朝大海驶去,准备环岛。
一开始还觉得很刺激,但随着海岸线越来越远,茫茫无际的海面上就只剩下我们一条快艇时,有点不踏实了。因为最近几年东南亚似乎老有事:游船翻沉、快艇失联、游客遭到绑架。毕竟全家都在一条快艇上,一旦出事,那是天大的事。
快艇继续朝外海疾驶,身后的海岛越来越小。这时,远处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艘大船,而快艇正直奔那艘船而去。坏了,怕要出事。我心头一紧,压低声音对外婆和丫头说:「我们可能有麻烦了。如果快艇再继续朝前面那艘船开过去,我必须先动手,不然就被动了。一会儿无论发生什么状况,你们两个都不要慌,只要照顾好闹闹就成,其他的都我来。他就一个人,我有把握把他弄下海,然后把快艇开回去。」
几分钟后,快艇在海面上划了一条弧线,调头驶回海岛。
我长长地吁了口气。
《粉墙黛瓦》A0102020003 · 2015年2月22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西溪湿地
艺术风格就像是一个钟摆,总是在繁复和简约之间来回摆动。当人们对繁复产生审美疲劳时,便会移情别恋于简约。于是繁复成为了古典,而简约则成为了时尚。但不用很久,人们又会开始对简约心生厌倦,于是怀旧,于是复古,周而复始。所以,古典是曾经的时尚,而时尚则是未来的古典。
何为繁复?何为简约?相信每家每户在装饰房间时,或多或少都会在墙上挂几幅照片。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那种带石膏边饰,很多还涂有金粉的像框了。现在像框的边框大都很窄,色彩也简单得多,非黑即白。前者就很繁复,而后者则很简约。
繁复通过各种的堆砌和叠加来营造出一种奢华的效果;而简约相好相反,大量地进行删减,简单明了,够用便好。
繁复和简约这两种不同艺术风格所折射出的是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简约到了极致,便是极简。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其风格同样会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极简主义。
《安昌》A0102070001 · 2015年2月19日摄于中国浙江绍兴
安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和东浦、斗门和柯桥一起,并称绍兴四大古镇。
安昌所在的绍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禹、勾践、西施、范蠡、王充、贺知章、王羲之、陆游、赵之谦、蔡元培、周恩来、鲁迅、邵力子、竺可桢、夏眄尊、马寅初等等,都出生于绍兴。
除了这些名人大家,历史上的绍兴还有过一批特殊人群:绍兴师爷,而安昌正是绍兴师父的故乡。
所谓「师爷」,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古代将帅带兵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以后相沿成习,幕府即成为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甚至其军政大员本身亦称幕府,其下延揽帮办各类事务的文人学士,则被称作幕僚、幕宾、幕友等,也就是民间所称的「师爷」。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联络官场。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师爷无官衔职称,仅受聘于幕主而并非行政委任。幕主称师爷为「老夫子」、「西宾」,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彼此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
绍兴人入幕为僚由来已久,明朝一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嘉靖年间被誉为「明代第一才人」的徐渭,即为典型的绍兴师爷。《明史》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明史》云:「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入幕5年,徐渭政绩卓著,堪称绍兴师爷的早期代表人物。
绍兴师爷在清朝初年,尤其是在顺治、康熙之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反映。沈文奎可谓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沈文奎,会稽人,23岁时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旋即迁徙沈阳,入选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献谋设策,渐为皇太极看重。六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行,绍兴师爷由此崭露头角。
绍兴师爷的崛起,当然并非凭借个别绍籍师爷的功绩名望,而是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阶层出于政治目的网罗特殊人才的需要,以及从事师爷职业的绍兴人士的整体素质。绍兴向为文化之邦,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具有作为智囊的多方面能力,故清代以师爷为业者多系绍兴人,诚如龚未斋在《雪鸿轩尺牍》中所云:「吾乡之业斯者,不啻万家。」
纵观绍兴师爷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发展轨迹,大致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从巩固封建政权、平定边疆叛乱以及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了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行统治的措施,从而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事、进入各级衙门创造了条件。而绍兴师爷也乘当政者急需大量人才之机,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纷纷投身官府,并得到各级行政官吏器重而地位日隆。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清代野史》载,邬思道,字王露,绍兴人。他自幼好读,但科举不第,遂「习法家言,人称之为邬先生」。他先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为河南巡抚田文镜「罗而致之幕下」。一日,「邬先生谓文镜曰:『公欲为名督抚耶,抑仅为寻常督抚耶?』文镜曰:『必为名督抚。』曰:『然则任我为之,公无掣我肘可耳。』文镜问将何为?曰:『吾将为公草一疏上奏,疏中一字不能令公见,此疏上,公事成矣,能相信否?』文镜知其可恃也,许之。则疏稿已夙具,因署文镜名,上之。盖参隆科多之疏也。」隆科多系雍正帝的元舅和功臣,官至大学士,然其「恃功不法,骄恣日盛」,因此雍正继帝位后,极想翦除而苦于「中外大臣无一敢言其罪」。「邬先生固早窥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结果雍正帝借刀杀人,「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不久,雍正帝获悉邬思道在田文镜幕中,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朕安,邬先生安否?」这就使以邬斯道为代表的绍兴师爷身价百倍,为各地督抚所瞩目。及田文镜卒后,「邬先生去大梁,他督抚闻邬先生名,争以厚币聘之」。并由此引得各地督抚争相聘用绍兴师爷,他们希冀借助绍兴师爷的才能机智,获取仕途上的进展,从而为绍兴师爷的广泛入幕造就良好契机,使绍兴师爷的发展出现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外通商,西方文化东渐,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级行政官吏必须广泛辟用幕僚方能适新应变,这就为绍兴师爷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新的机遇。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方实权派,为扩充自身势力,以遂一己之图,趁机招兵买马,网罗谋士,如此,便为绍兴师爷投入封疆大吏帐下,创造了又一个机会,从而使绍兴师爷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是时,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例如,会稽县秋桐豫为东三省总督的师爷,会稽县章士杰为曾国荃的师爷,会稽县马家鼎为张之洞的师爷,山阴县程埙为左宗棠的师爷。更有山阴县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世凯、杨士骧、端方、陈夔龙的师爷,一生备受礼遇,任李鸿章师爷时,凡折奏、刑钱、河工、盐务等要公,均非娄不办,足见其权位之高。绍兴师爷擅于深谋远虑,以其聪明才智,效忠幕主,不仅巩固壮大幕主的地位权势,也为削弱中央集权统治、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绍兴师爷的势力发展至于鼎盛,为中央和各级行政官吏所瞩目与重视。
绍兴师爷的衰微以至没落始于清末。其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也高唱「变法」,推行「新政」,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光绪二十八至三十二年间,清朝政府整顿官僚政制,相继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以及湖北、云南、广东等地的巡抚衙门,削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因之弱化。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宣统三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生100多万名。光绪三十二年,仅留日学生达8000多人。国内新式学堂培养的学生以及各地留洋学生,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围中,清朝政府号召各地司法独立,在北京设立大理院,各省设立高等厅,各府、县设立地方厅,审理讼事由法院专事司职,同时,起用归国留学生和各地法政学堂、法政速成班、养成所的毕业生,充实各级衙门,并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绍兴师爷的传统审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专门人才取代刑名师爷,从根本上动摇了绍兴师爷垄断司法审判的基础。而且,由于此类法政学堂、速成班、养成所除专授法律专业知识外,还兼修经济、财政、会计、统计等学科,这类毕业生便得以其所学之博而广泛渗入行政机构的各个层面,使绍兴师爷师徒相授的钱谷秘诀逐渐归于淘汰。随着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趋没落。
《惆怅》F0100000037 · 2012年6月2日摄于中国浙江永嘉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中可以被人眼所感知的那一部分称为可见光,其波长大约在400到760纳米这一范围内。对应于不同的波长,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波长由短到短长,其对应的色彩为紫、蓝、青、绿、黄、橙、红,以及一系列的过度色。
人对颜色的感知不是机械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情绪产生影响。比如,一些颜色的光让人感觉温暖,而另一些颜色的光又让人感觉阴冷。于是,色彩就有冷暖之分。
一张彩色照片,无论其色彩如何丰富,或多或少都会给人一种总体的色彩印象,这就是照片的基调,也叫色调。如果暖色系色彩占据主导,就称为暖色调;而如果冷色系色彩占据主导,则称为冷色调。
黑白照片没有色彩,也就无所谓色调。但黑白照片同样是有基调的,这可以通过明暗表达出来,这就是影调。影调可以分为低调、高调和中间调。如果照片中暗部占据绝对主导,这被称为低调或暗调;反之则称为高调或亮调。大部分的黑白照片介于低调和高调之间,都属于中间调。
《淡妆西湖》A0102020002 · 2008年6月8日摄于中国浙江杭州
苏轼有诗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历史上的杭州曾经是吴越和南宋的都城,只是与其他古都比较起来,杭州城没有太多的金粉之气。
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写得极妙,寥寥七字便道尽了杭州城的恬静和婉约。只是我觉得,杭州并不宜浓抹,淡妆刚好。
杭州是离上海最近的省会城市,或是路过,或是游玩,或是出差,前前后后去过六七次。每次去杭州,都会去西湖,但西湖的照片本来拍得就不多,留下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西湖适合赏玩,似乎不怎么适合拍照。尽管杭州湖光山色,但我觉得西湖过于开阔,岸线又比较平缓,不如纤纤弱弱的扬州的瘦西湖容易取景。事实上,也确实很少听到身边有人特意跑去杭州采风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应该不是杭州的风景,而是有别于其他任何古都的别样风情,精致、典雅,恬淡而又不失轻奢。杭州就像是一个风韵绰约的知性女人,令人迷醉。难怪南宋王朝江河日下之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一个个依然醉生梦死于杭州的风花雪月而不愿醒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天坛》A0108030004 · 2012年10月22日摄于中国北京崇文天坛公园
中国的传统色分为两类:正色和间色。其中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合称「五色」,其余均为间色。
在中国,「五色」的内涵极其广泛。无论是「五方」中的东、南、西、北、中,「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以及「五脏」中的心、肝、脾、肺、肾,都有其所对应的正色。
在中国封建时期,颜色被赋予了政治属性,不同的颜色代表着社会的不同阶层,对建筑和服饰的用色有着一整套严格的规制,违者会被视为重罪。
在礼仪方面,服饰的用色也有很多讲究,「衣正色,裳间色」、「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如此这般,可谓细致入微。
中国人历来重正色而轻间色,而正色相对于间色而言要更加的饱和和浓烈。这可能是中国人偏爱艳丽和明快的一大重要原因。
《和风》F0100000036 · 2013年2月28日摄于日本广岛平和公园
尽管在一些特殊场合或节庆会有浓烈的色彩出现,但日本的传统色更倾向于淡雅和素净。中国的喜好人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色要艳丽和明快得多。
相对而言,日本人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日本的传统色正是这种含蓄、内敛的处世哲学的一种外在映射。
日本的传统色大都是一些怎么不饱和,甚至略显灰暗的中间色,但颜色非常丰富,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根本无法全面而准确地描述,所以日本人为大多数常见的日本传统色进行了命名,比如「莺」、「黑鸢」、「洗朱」、「红绯」、「露草」、「月白」、「空色」、「夏虫」等等。
很多中国人认为这些名字很风雅,颇有些诗情画意。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这些颜色的名字指的都是一些日本的寻常之物,以便于人们联想和辨识。颜色的命名越简单明子就越好,讲求风雅容易不知所云,那就背离了初衷。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在用中文去读这些日语汉字所致。我想,这些名字就像是中国的「鹅黄」、「枣红」、「葱白」,如此而已。
《水乡甪直》A0104030001 · 2011年9月12日摄于中国江苏昆山
甪直,现苏州吴中辖下的一个千年古镇。
第一次去甪直是在大学毕业不久,六七个好友结伴骑车去昆山,说去吃燠灶面。当天我们住在昆山,为的是第二天能等开门,好吃上「头汤面」,所以第二天有时间顺道去了趟甪直。当时的甪直还在昆山辖内。
还没拐进古镇,大幅的「甪直萝卜」招贴便扑面而来。当时很是纳闷:萝卜为什么是直角的?「直角萝卜」怎么弄?后来才知道,当地自清道光年间便出产酱萝卜,在苏昆一带很有些名气,甚至有坊间传言称,「甪直萝卜」还是贡品。这一次,包括后来又去过几次,都没机会尝一下「甪直萝卜」,倒是每次都会尝一口当地的另一种小吃「海棠糕」,现烤的豆沙糕,因形似海棠,故得名。
甪直最早为吴淞江畔的一个小村落,地仅一里见方,故旧称「甫里」,「甪直」一名是后来才有的。「甪」字非常生僻,之所以用作地名,有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即当地周边共有六条河,三纵三横,形似「用」,加上流经镇北的吴淞江,便成了「甪」。
甪直的格局和江浙沪其他水乡古镇大同小异,无非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只是这里的河道略窄,两岸的树木且多且密,遮天蔽日,整个小镇看上去看斑斑驳驳,很是恬静。
甪直的历史和古城苏州同样的悠久,只是一直很低调,所以其知名度远不如周庄、西塘、枫泾等周边其他水乡古镇,但感觉上甪直更古朴,也更幽静。
《无事观鱼》E0200000002 · 2013年10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松江
白居易诗云: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何如也!」
上述这段话出自《郑板桥家书 · 养鸟有道》。同样是玩鸟,郑板桥不但玩得不虐不亵,还玩出了一个「情」字,一个「义」字,一个「趣」字,玩出了境界。
我们喜欢小动物,往往圈其于室,囚其于笼,锦其以衣,精其以食。貌似大爱,其实不然。经过了漫长的物竞天择,每种动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保护好动物们的生存环境,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这对动物种群的进化至关重要。因此,对动物来说,无为之爱才是至爱。
我不喜欢养鸟,更不喜欢钓鱼。因为我觉得为娱乐而非谋食的垂钓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如果说养鸟只是限其自由,而钓鱼则直接夺其性命。自然界充满了弱肉强食,但所有掠食动物通常都只是为了生存而捕杀,但人类不是。人类会为娱乐而猎杀生命,比如打猎、斗牛以及垂钓。就这点而言,人类比任何掠食动物都要凶残,因为只有人类才会漠视生命。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对待花草尚且如此,何况鲜活的鸟兽。
《马头墙》A0111010003 · 2010年3月28日摄于中国安徽黄山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最为经典的元素,而徽派建筑又是徽州文化最为经典的代表。
「徽州」曾经是一个极其辉煌的名字,它既是指包括徽州府以及辖下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内的自公元1121年,即大宋宣和三年至公元1911年,即大清宣统三年这长达八个世纪的一个地理名称,同时也是指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学的载体。
公元1667年,即大清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安徽」一名中的「安」取自安庆,而「徽」就取自徽州。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理学、志学、医学、建筑、绘画、教育、戏剧、饮食、工艺、民俗、商贸等等,涵盖极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范例和标本。
上世纪80年代,因地方利益之争,徽州地区及周边县市被数度拆合,结果是「黄山市」脱颖而出,而「徽州」仅仅作为一个区名苟延残喘,这不但导致了历史文化的割裂,同时也导致了当地很多地名的极度混乱。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被称为「徽州改名事件」。
《嬉海》F0100000035 · 2011年7月20日摄于中国广西北海银滩
去北海是为了去涠洲岛,北部湾里的一座海岛。
机场出来,直奔码头。不料那天风大,去涠洲岛的渡船全部停航。我让娘俩留在码头看行李,自己去海边转转,想打探一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最后在海湾里找到一条快艇,船主说可以私底下把我们送上岛。
当时的海况非常恶劣,风疾浪高。六七米长的快艇遇到一两米高的涌浪,先是被推上浪尖,随后又腾空砸回海面,颠簸得非常厉害。我们紧盯着前方的海面,只要看见有大浪过来,便不敢再坐在位置上,怕伤到脊柱。涠洲岛距北海20来海里,这段航程快艇足足疾驶了有四五十分钟,我们也就苦撑苦熬了四五十分钟。我们两个也就罢了,经常作死,但丫头那时已经有好几个月的身孕,没出事实属万幸。回头想想真有点后怕。
事后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闹闹是铁了心要来我们家。
涠洲岛是一座渔岛,我们住的地方离渔船码头也就几百米。每到吃饭时间,我们就逛到码头边的海鲜市场,挑些刚上岸的活鱼活蟹,再在附近找家小饭馆加工。丫头打小就喜欢吃鱼虾,在涠洲岛的那几天算是过足了瘾,解够了馋。后来两天索性连饭也不要,光吃鱼蟹。闹闹出生后好些日子,嘴里一直不停地吐泡泡。我们怀疑是他娘老子鱼蟹吃多了的缘故。
第二天晚上下起了暴雨。我们住的客栈前窗隔着一条街就是大海,后窗紧贴着峭壁。由于前些年附近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所以我有些担心,怕出事。上床后我没敢合眼,怕出事,整个晚上都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后窗外的动静,以便一有落石下来,可以在第一时间带领全家撤离。
尽管有些担惊受怕,但在涠洲岛上的那几天,让我们回忆了好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