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F0100000036 · 2013年2月28日摄于日本广岛平和公园

 

尽管在一些特殊场合或节庆会有浓烈的色彩出现,但日本的传统色更倾向于淡雅和素净。中国的喜好人有所不同,中国的传统色要艳丽和明快得多。

相对而言,日本人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日本的传统色正是这种含蓄、内敛的处世哲学的一种外在映射。

日本的传统色大都是一些怎么不饱和,甚至略显灰暗的中间色,但颜色非常丰富,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根本无法全面而准确地描述,所以日本人为大多数常见的日本传统色进行了命名,比如「莺」、「黑鸢」、「洗朱」、「红绯」、「露草」、「月白」、「空色」、「夏虫」等等。

很多中国人认为这些名字很风雅,颇有些诗情画意。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这些颜色的名字指的都是一些日本的寻常之物,以便于人们联想和辨识。颜色的命名越简单明子就越好,讲求风雅容易不知所云,那就背离了初衷。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大概是因为很多人在用中文去读这些日语汉字所致。我想,这些名字就像是中国的「鹅黄」、「枣红」、「葱白」,如此而已。


《丰宁秋色》A0119010001 · 2017年9月26日摄于中国河北丰宁

 

迄今为止,唯一到过的河北,是丰宁满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处不知名的小山坡。

去年秋天,从内蒙返回北京的半道上在丰宁停车小憩。停车场紧挨着一处山坡。顺着石阶登上坡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金灿灿的白桦林满山满谷,目力所极,一片斑斓,秋色正好。山谷间,刚好是一处盘山公路的弯道,不时有汽车驶过,在万赖俱寂之中增添了几分灵动。

感动于这无意间邂逅的绝世秋色,当时很想扯开嗓子吼上一句:「我站在坡顶观山景」,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因为实在不忍心清泉濯足、松下喝道,唯怕煞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水乡甪直》A0104030001 · 2011年9月12日摄于中国江苏昆山

 

甪直,现苏州吴中辖下的一个千年古镇。

第一次去甪直是在大学毕业不久,六七个好友结伴骑车去昆山,说去吃燠灶面。当天我们住在昆山,为的是第二天能等开门,好吃上「头汤面」,所以第二天有时间顺道去了趟甪直。当时的甪直还在昆山辖内。

还没拐进古镇,大幅的「甪直萝卜」招贴便扑面而来。当时很是纳闷:萝卜为什么是直角的?「直角萝卜」怎么弄?后来才知道,当地自清道光年间便出产酱萝卜,在苏昆一带很有些名气,甚至有坊间传言称,「甪直萝卜」还是贡品。这一次,包括后来又去过几次,都没机会尝一下「甪直萝卜」,倒是每次都会尝一口当地的另一种小吃「海棠糕」,现烤的豆沙糕,因形似海棠,故得名。

甪直最早为吴淞江畔的一个小村落,地仅一里见方,故旧称「甫里」,「甪直」一名是后来才有的。「甪」字非常生僻,之所以用作地名,有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即当地周边共有六条河,三纵三横,形似「用」,加上流经镇北的吴淞江,便成了「甪」。

甪直的格局和江浙沪其他水乡古镇大同小异,无非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只是这里的河道略窄,两岸的树木且多且密,遮天蔽日,整个小镇看上去看斑斑驳驳,很是恬静。

甪直的历史和古城苏州同样的悠久,只是一直很低调,所以其知名度远不如周庄、西塘、枫泾等周边其他水乡古镇,但感觉上甪直更古朴,也更幽静。


《无事观鱼》E0200000002 · 2013年10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松江

 

白居易诗云: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趣,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何如也!」

上述这段话出自《郑板桥家书 · 养鸟有道》。同样是玩鸟,郑板桥不但玩得不虐不亵,还玩出了一个「情」字,一个「义」字,一个「趣」字,玩出了境界。

我们喜欢小动物,往往圈其于室,囚其于笼,锦其以衣,精其以食。貌似大爱,其实不然。经过了漫长的物竞天择,每种动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保护好动物们的生存环境,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繁衍生息,这对动物种群的进化至关重要。因此,对动物来说,无为之爱才是至爱。

我不喜欢养鸟,更不喜欢钓鱼。因为我觉得为娱乐而非谋食的垂钓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行为。如果说养鸟只是限其自由,而钓鱼则直接夺其性命。自然界充满了弱肉强食,但所有掠食动物通常都只是为了生存而捕杀,但人类不是。人类会为娱乐而猎杀生命,比如打猎、斗牛以及垂钓。就这点而言,人类比任何掠食动物都要凶残,因为只有人类才会漠视生命。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其《爱莲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对待花草尚且如此,何况鲜活的鸟兽。


《马头墙》A0111010003 · 2010年3月28日摄于中国安徽黄山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最为经典的元素,而徽派建筑又是徽州文化最为经典的代表。

「徽州」曾经是一个极其辉煌的名字,它既是指包括徽州府以及辖下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内的自公元1121年,即大宋宣和三年至公元1911年,即大清宣统三年这长达八个世纪的一个地理名称,同时也是指包括敦煌学、藏学在内的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学的载体。

公元1667年,即大清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安徽」一名中的「安」取自安庆,而「徽」就取自徽州。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容包括理学、志学、医学、建筑、绘画、教育、戏剧、饮食、工艺、民俗、商贸等等,涵盖极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范例和标本。

上世纪80年代,因地方利益之争,徽州地区及周边县市被数度拆合,结果是「黄山市」脱颖而出,而「徽州」仅仅作为一个区名苟延残喘,这不但导致了历史文化的割裂,同时也导致了当地很多地名的极度混乱。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被称为「徽州改名事件」。


《嬉海》F0100000035 · 2011年7月20日摄于中国广西北海银滩

 

去北海是为了去涠洲岛,北部湾里的一座海岛。

机场出来,直奔码头。不料那天风大,去涠洲岛的渡船全部停航。我让娘俩留在码头看行李,自己去海边转转,想打探一下,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最后在海湾里找到一条快艇,船主说可以私底下把我们送上岛。

当时的海况非常恶劣,风疾浪高。六七米长的快艇遇到一两米高的涌浪,先是被推上浪尖,随后又腾空砸回海面,颠簸得非常厉害。我们紧盯着前方的海面,只要看见有大浪过来,便不敢再坐在位置上,怕伤到脊柱。涠洲岛距北海20来海里,这段航程快艇足足疾驶了有四五十分钟,我们也就苦撑苦熬了四五十分钟。我们两个也就罢了,经常作死,但丫头那时已经有好几个月的身孕,没出事实属万幸。回头想想真有点后怕。

事后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闹闹是铁了心要来我们家。

涠洲岛是一座渔岛,我们住的地方离渔船码头也就几百米。每到吃饭时间,我们就逛到码头边的海鲜市场,挑些刚上岸的活鱼活蟹,再在附近找家小饭馆加工。丫头打小就喜欢吃鱼虾,在涠洲岛的那几天算是过足了瘾,解够了馋。后来两天索性连饭也不要,光吃鱼蟹。闹闹出生后好些日子,嘴里一直不停地吐泡泡。我们怀疑是他娘老子鱼蟹吃多了的缘故。

第二天晚上下起了暴雨。我们住的客栈前窗隔着一条街就是大海,后窗紧贴着峭壁。由于前些年附近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所以我有些担心,怕出事。上床后我没敢合眼,怕出事,整个晚上都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后窗外的动静,以便一有落石下来,可以在第一时间带领全家撤离。

尽管有些担惊受怕,但在涠洲岛上的那几天,让我们回忆了好些年。


《黄山》A0111010002 · 2010年5月16日摄于中国安徽黄山

 

至今未曾去过泰山,也未曾去过华山和庐山。不是不想去,只是一直不觉得很迫切,去或不去,并不是很在意。但黄山不然,先后四上黄山,可谓情有独钟、偏爱有加。

喜欢黄山,不仅仅只是因为它的巍峨,它的峻秀,它的壮丽,或是它的苍茫,还因为黄山让我开始思考,并重新审视「我」。

第一次上黄山,二十多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上山的头一天住在黄山气象站的招待所。当天晚上,天格外的晴朗,夜空深邃,星光璀璨。晚餐后,我走出喧嚣的招待所,独自一人坐在僻静处的一块岩石上,一边抬头仰望星空,一边在想:此时此刻,我,还有其他所有的人,无论贫富,不分贵贱,都仿佛尘埃一般,正随着地球一起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间漫无目的地飘荡。

人原来是这么的孤独,这么的无助,这么的无能为力,这么的微不足道。我感到了极度的惶恐和迷茫。

后来我又三上黄山,但再没有仰望过星空,也再没有仰望过人。


《南瓜》D0009000001 · 2015年8月18日摄于中国浙江临安

 

一直以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在诗歌和绘画。

中国画,按其形式,有写意和工笔之分;按其内容,则又有人物、山水和花鸟之分,其中尤以写意花鸟最具意趣。一代国画宗师齐白石最擅长的也正在此。齐白石的写意花鸟,或一虫,或一鸟,或一枝,或一蔓,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形似神是,惟妙惟肖、田园野趣、朴实憨萌、兴味盎然。

写意花鸟的表现手法,很可以借鉴于摄影之中。只是摄影和绘画相比有其局限性,通常只能是选择性地记录客观场景而并不能像绘画那样随心所欲地添枝加叶。但摄影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对光影的应用,再比如对细节的表现,都是绘画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借鉴,是用光影,即摄影的语言而非笔墨将写意花鸟的某种意境和情趣表达出来。


《渔光曲》A0102060001 · 2011年5月20日摄于中国浙江建德下涯

 

下涯位于浙江省建德市的新安江畔。

新安江水电站排出的常年保持在十七八度左右的新安江水库库底水流经下涯,一到高温天,空气中的水汽便在清凉的江面上凝结,形成薄雾。而江面上经常能见到附近的渔家划着渔船撒网打渔,在晨雾的映衬下如梦如幻,煞是好看。

每年的梅雨季过后,江南开始进入持续高温。这时节,只要天气晴朗,下涯附近的江面上十有八九会起晨雾,是欣赏雾景的绝好去处。


《湖光山色净无尘》A0102040002 · 2018年4月27日摄于中国浙江淳安千岛湖

 

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为上世纪60年新安江下游建坝截流后所形成的一处人工湖。

千岛湖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江南并不多见。千岛湖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水,达到了一类水体标准,几可直饮。

 

从上海出发到千岛湖全程360公里,如果避开交通高峰时段,驾车沿沪昆高速和长深高速,五小时可以到达。

 

我们两次在千岛湖都住在阳光路上,前年住在丽景,这次住在阳光水岸。这两家都是酒店公寓,在同一个小区。整个小区一共有五六幢高层公寓,分属三家酒店。除了丽景和阳光水岸,还有一家忆湖。这三家酒店大同小异,客房都有临湖的大阳台,楼层越高,风景越佳。我们这次入住的是阳光水岸的湖景套房,83平米,一卧一厅,带开放式吧台及料理吧,但不配备灶具。整套房间前后两个阳台,前湖后山,通透,视野开阔。由于非旺季,房价三百多点,含双份早餐。

 

千岛湖是一座观光城市,旅游设施及服务都相当成熟和齐全,餐馆很多,而且价格也相对比较亲民。离阳光水岸两公里左右有一家「几荷」,环境很棒,菜品也丰富。四五个人小聚,不算酒水饮料,一餐差不多二百多点,蛮实惠的。

在千岛湖主要是吃湖鱼,鱼头汤,红烧肚档、甩水,剁椒,做法很多,看个人口味。至于是不是千岛湖产的鱼就不得而知了。

 

千岛湖有很多游船,可以乘船登岛。我们前年乘过一次船,但体验很差,乱哄哄的,风景甚至还不如酒店周边。

千岛湖沿湖岸有很漂亮的栈道和绿地,很适合散步和休憩。

出酒店小区大门,过街,往左,有一座叫「天屿」的小山,有车道可直达半山腰的停车场。如果不开车,也可沿步行栈道上山,只是路有点远,四五里的样子。山顶是一座公园,可登高远眺千岛湖。和天屿一街之隔是千岛湖大桥,桥下有一处露营公园。在那里看千岛湖落日相当不错。


《大明山》A0102010002 · 2013年9月21日摄于中国浙江临安

 

江南,不只有小桥流水、橹声咿呀。浙西一带,山高林密,层峦叠嶂,完全是一个别样的江南。

大明山,旧称「千亩田」。据《昌化县志》记载:「大明山,县西九十里。其巅广千余亩,如平地。」当地民间流传,说朱元璋起义兵败后曾在此休养生息、秣马厉兵,得以东山再起并由此发迹,最终夺得江山,开创大明王朝。千亩田因而改名「大明山」。

朱元璋是否真由大明山发迹不得而知,但当地人对此深信不疑,传说甚广。大明山巅七峰突兀,分别是「广袖」、「湘愁」、「玉筝」、「羞月」、「霜冷」、「剑媚」和「落雁」,相传皆为朱元璋贵妃之名,合称「明妃七峰」。


《白云生处有人家》A0102050001 · 2012年6月20日摄于中国浙江永嘉茗岙

 

雨刚停,雾便升腾起来,渐渐地,汇聚成了薄薄的雾,又凝结成絮絮的云,在微风的轻拂下,缥缥缈缈,在山谷间徘徊。大山深处,那层层迭迭的梯田,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以及那错落有致的农舍,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似真亦幻,如海市蜃楼,又似仙山琼阁。

山,不及五岳;田,不及元阳;楼,不及徽州;云,不及黄山。但就是这些最最不起眼的元素,汇集在茗岙,便成了一幅极美的画。


《荷包牡丹》D0008000001 · 2013年4月20日摄于中国上海嘉定古猗园

 

马铎,明永乐十年状元。马铎有一同窗,叫林志,乡试、会试皆在马铎之上,唯殿试屈居第二,颇为不服。永乐帝朱棣获知此事后,出一上联,让马铎、林志对出下联,一争高下。朱棣所出的上联是:「风吹不响铃儿草」。永乐帝话音刚落,马铎应声而对:「雨打无声鼓子花」,不但对仗工整、巧妙,而且暗喻为人处世要低调,风吹不响、雨打无声。龙颜大悦,高下立分。

铃儿草、鼓子花,说的正是荷包牡丹。

荷包牡丹,因其红色鸡心花形似荷包,且叶似牡丹而得名。

荷包牡丹并非牡丹。牡丹为芍药科植物,而荷包牡丹为紫堇科植物。荷包牡丹又名「鱼儿牡丹」。宋朝诗人周大必在其所著《咏鱼儿牡丹并序》中有如下描述:「鱼儿牡丹,得之湘中,花红而蕊白,状似双鱼,累累相比,枝不胜压,而下垂若俯首然,鼻目可辨,叶与牡丹无异,亦多二月开,因是得名。」

荷包为中国传统的定情之物,因而有人将荷包牡丹比作中国的玫瑰。但,玫瑰有香,而荷包牡丹有毒。


《五彩经幡》A0118010002 · 2018年3月25日摄于中国青海海南倒淌河

 

这是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倒淌河看到的五彩经幡,中间那道红色和其下面的白色顺序颠倒了。制作经幡的人要么不走心,要么不了解经幡。

经幡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一种是说,在古代印度有一种习俗:每当丈夫远征,妻子们都会从所穿的纱丽上扯下一块衣角挂在自家门口或门前的树上,算是为自己的丈夫送行。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这种纱丽碎片渐渐演变成了如今印有神像和祈愿经文的经幡。但藏学家根敦琼培认为,松赞干布统治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吐蕃全境被分为了五个地区,亦即「五茹」。每一地区都拥有各自特定颜色的军马和军旗。现在的五彩经幡就是由当时的五色军旗演化而来。

无论起源如何,五彩经幡的颜色是有严格规定的,它们分别是蓝、白、红、绿、黄。这五种颜色都有各自特定的含意:蓝色象征的是天,白色象征的是云,红色象征的是火,绿色象征的是水,而黄色则象征的是土。五种颜色之间的的顺序是固定的,从上往下依次为蓝、白、红、绿、黄,象征着苍天厚土之间的世间万物。


《转经》F0100000034 · 2018年3月2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传统的藏族女性服饰,身前大都会配有一块色彩艳丽的围裙。这种藏式围裙称为「邦典」。

邦典是女式藏袍最为经典的标志,其前身可能就是氆氇,一种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前后的藏地传统毛料织物,常被用来制作衣物、鞋帽或垫毯。但邦典的质地比氆氇更加致密,色彩也更加的丰富和艳丽。最精致的邦典,色彩多达20种,其配色灵感据说来源于彩虹。

除了围裙,邦典还经常被用来制作坎肩和挎包以及装饰挂毯,其织造工艺已经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尔寺》A0118020002 · 2018年3月24日摄于中国青海西宁

 

塔尔寺,藏语「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后因出生于青海的宗喀而被称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

宗喀巴在藏传佛教界的地位极高,被誉为第二佛陀,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宗喀巴出生于藏历第六绕迥火鸡年,也就是公元1357年。相传宗喀巴大师出生后不久,在他脐带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公元1379年,22岁的宗喀巴正在卫藏修行。为了安抚母亲馨茂阿却的思子之亲,宗喀巴寄给母亲一幅自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馨茂阿切在众人的帮助下,用黄色绵缎将那棵菩提树包了起来,又用根据《狮子吼佛像》翻制的十万尊小佛像围在四周,并修塔一座。这座塔据说就是现在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银塔,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

由于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寺院也就称为了「塔尔寺」。

据说当年的那棵树依然还在,就是现在塔尔寺大金瓦殿的那株菩提树。每到秋天,当菩提树叶开始飘落,很多人都会捡拾落叶带回家中供奉。


《宗角禄康》A0106010013 · 2018年4月8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达赖五世时期,布达拉宫扩建时在其东侧就近取土,于是留下了一个大水潭。达赖六世,也就仓央嘉措继位后,为了让这位贪恋红尘、无心向佛的风流和尚收心养性,水潭所在的地方被改建成了布达拉宫的后花园,并且还在水潭中央的一处积土上修建了一座小庙,用来供奉禄神。「宗角禄康」中的「宗角」为「宫殿之后」之意,「禄康」为「禄神之殿」之意。

可能是因为禄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的水神,也可能是因为「禄神」发音近似「龙神」,便被汉人亦音亦意地称为了「龙王」,宗角禄康也就跟着成为了「龙王潭」。

宗角禄康没能让仓央嘉措收心,反而为他的幽会提供了便利。

现在的宗角禄康被改建成了一座公园,供游人休憩、健身、散步、游玩、转经、喂鸟。公园的一角,每天都聚集了很多的当地市民跳锅庄,热闹非凡。


《打阿嘎》A0106010012 · 2018年4月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哲蚌寺

 

可能是因为受到自然资源缺乏以及高原缺氧等因素的限制,藏地很少见到砖瓦。传统的藏式建筑的墙体大都采用垒石和夯土,屋顶则采用夯实的阿嗄土。而夯阿嘎土,被称为「打阿嘎」。

阿嘎土是当地的一种岩石碎屑。打阿嘎的时候,首先将较粗「阿嘎土」平铺摊铺成厚约十公分的土层,洒上水后用一种称为「帛多」的专用工具夯打,然后再铺上一层稍细的阿嘎土继续夯打。最后涂上天然胶或动物油脂加固和防渗。

打阿嘎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很多人的参与。为了缓解情绪和协调配合,打阿嘎时通常伴有劳动号子,载歌载舞,是藏地很经典的一道人文景观。

妄议

20180420


《布达拉宫》A0106010011 · 2018年4月6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从去年的坝上到今年的林芝,我不止一次地感叹:很多时候,照片根本无法还原自己亲眼目睹的壮丽风景,甚至就连真实记录都很勉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摄影本身的局限性,二是摄影天分欠缺又经验不足。我属于后者。也正因为如此,我每次按下快门前,总要先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拍什么?怎么拍?结果好不好另当别论,但至少态度是好的。

一张好看的照片,需要多重条件同时满足才有可能拍出来,比如:拍摄对象、环境、背景、光照条件、机位,然后是光圈、快门等等。要凑齐上述这些条件,需要一点运气。除了光圈和快门,其他各项条件都是我们所不能掌控的。我常说,摄影跟种地一样,得靠天吃饭。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们不可能像顶级摄影师那样,为一张照片等上数天,甚至数周或数月,等所有条件都最达到最佳状态再进行拍摄。我们可以相对地降低一些要求,在条件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多少也拍几张,图个乐子。但要有底线,在实在不具备拍摄条件的情况下,要控制自己,不要轻易按下快门。换句话说,不要将就,不要勉强。在疾驶的汽车里,隔着车窗玻璃,无论你看到的风光多美,在我看来,是没有理由去拍摄的。

慢慢地抬高底线,我们就会进步。

最后顺便提一下:不要偷懒,要习惯使用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可以让我们的曝光十拿九稳,但终究达不到十拿十稳。摄影不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不靠这个养家糊口。所以不用火烧火燎、气急败坏。慢慢来,构思、测光、对焦、构图,一步一步地来。对于绝大多数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摄影只是和广场舞一样的大众娱乐项目,没有结果。朋友圈中的「赞」和「大片」,大都不具有含金量,看过、听过就算了,千万别太当回事。享受摄影的过程很重要。


《烟雾缭绕的大昭寺广场》A0106010009 · 2018年3月29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但喜欢闻。如果没有烟火伺候,你再虔诚,菩萨都不会理你。所以,去庙里求菩萨办事,你得先供上香烛,等把菩萨哄开心了你再开口,事情就好办多了。

菩萨到了藏地,也还是喜欢烟火,只是入乡随俗,火不再来自蜡烛,而是酥油灯;烟也不再来自香,而是「煨桑」。

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在藏区,大凡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煨桑炉。无论是修在院落里、房顶上,还是砌在墙上,煨桑炉的位置都经过精心挑选,被认为是最洁净的地方。煨桑时,先将柏树枝放入煨桑炉内点燃,然后再撒上些许糌粑、茶叶、青稞、水果、糖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烟火挥洒三次,让炉火保持阴燃,只冒烟而不见火,同时口诵「六字真言」。

据说菩萨闻香即如亲尝,藏语称之为「智萨」。

真是「庙门八字开,有求无礼莫进来」。

1 109 110 111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