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A0113010003 · 2017年2月17日摄于中国广东广州光孝寺

 

中国是从民国时期才开始实行「公历」,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农历」。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但主要有两种:「太阴历」和「太阳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

所谓太阴历大致是以月亮相对于地球的运转周期为计算依据,由朔到望为半月,再由望到朔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由于太阴历的一个月为29天多一点,为便于计算,将「月」分成了相互交替的「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为354天。

阴历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来编制年号。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第三年为「丙寅」年,以此类推,60年一个轮回,也叫一个「甲子」。

十二地支分别对应了十二生肖,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别对应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今年是「戊戌」年,所以是「狗」年。

阳历年采用流水号编年,以传说中基督教救世主耶稣诞生当年为纪元元年,之前的称「公元前」,之后的称「公元后」。这种纪年法又被称为「公历」。今年是公历2018年,去年是2017年,而明年则是2019年。

在采用农历纪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正月初一并不叫「春节」,而是「元旦」。

1912年,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跟国际接轨,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但当时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而不是现在所称的「元旦」。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分公历1月1日和农历正月初一这两个「新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故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则被称为「春节」,距今不过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