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车》A0204000017 · 2017年12月6日摄于日本京都岚山

 

这种两轮人力车曾充斥于民国时期京、津、沪、汉等大都市的街头,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北京因其为泊来品而称其为「洋车」,天津因其轱辘裹有橡胶车胎而称其为「胶皮车」,而上海则因车身被漆成黄色而称其为「黄包车」。

中国最早出现这种车是在同治十三年。同治十二年,法国人米拉向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提出请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的专利经营权。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后,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米拉从日本购买了一批两轮人力车投入运营。由于这种车来自日本,所以称为「东洋车」。但实际上,这种车并非日本人,而是英国一个叫做培利的牧师所发明。只是欧洲人很少有愿意代替马来拉这种「人力马车」,这种车也就没能盛行。

黄包车夫非常辛苦。由于常年辛劳,再加上营养不良,即使是壮汉也拉不了几年车。「五四运动」后,一些「新青年」甚至号召国民抵制这种伤害车夫健康的黄包车。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这种车便被人力三轮车所淘汰。1955年3月1日,上海最后一辆黄包车退出了历史舞台。倒是日本,现在依然有很多「东洋车」作为观光车在继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