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柏尔人》F0100000090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

 

柏柏尔人最初的起源直到目前都尚未有定论,但主流观点认为,他们有两支祖先,一支来自欧洲,另一支来自撒哈拉。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大举进入北非,随之而来的还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大多数柏柏尔人被同化,只有为数不多的柏柏尔人逃往山区或沙漠。正是这部分拒绝被同化的柏柏尔人一定程度保留下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包括语言和习俗。

柏柏尔人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居的农业,另一种是游牧的牧业。但无论是定居还是游牧,柏柏尔人的社会结构都相当松散:一群家庭组成氏族,几个氏族组成社区,许多社区组成柏柏尔人最大的社会单位部落。

时至今日,大部分柏柏尔人仍保持着父系大家族制,族长对家族中的资源分配、婚嫁以及与其他家族沟通和交涉等重大决策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但与此同时,柏柏尔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低。她们行动自由,且不戴面纱。


《柏柏尔人》F0100000089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

 

可能跟相当一部分人的想像有点不太一样,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并非都是黑人。北部非洲,像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还有埃及,在这些国家里生活的大部分是白色人种,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相对来说,阿拉伯人属于后来者,而柏柏尔人却是北部非洲地地道道的原住民。

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柏柏尔人」一词来自拉丁语,是外界对这一人群的称呼,有「野蛮人」之意,不怎么友好。但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都在使用这一称呼。为避免混淆,这里也姑且延用。

「柏柏尔人」指的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指生活在北部非洲,并且使用柏柏尔语的诸多部落族人的统称。

柏柏尔语属于闪含语系,即亚非语系。这一语系是阿拉伯半岛及北非的一个重要语系,含闪米特、科普特、柏柏尔、库施特和乍得等五大语族及若干较小语族,共375种语言。

柏柏尔人在人种上属于尼格罗,即通常所说的黑色人种和欧罗巴,即通常所说的白色人种这两大人种的混血人种。


《伊顿两岁了》F0300000451 · 2022年2月25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陆家嘴

 

伊顿两岁了。

「二阿哥」衷心祝福你像外公一样睿智,像外婆一样有爱,像爸爸一样健壮,像妈妈一样美丽,幸福成长,健康快乐。


《胡人骑骆驼俑》M0000000027 · 2020年1月22日摄于中国陕西西安博物院

 

在唐朝都城长安,据说有胡人十万之众。这些「深目高鼻」、长相明显不同于中原人的胡人是什么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发表在《甘肃文物》上的《何谓胡人》一文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从「自认」和「他认」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广义的胡人是指西北地区的所有外蕃人;狭义的胡人主要是指伊朗系统的胡人,即操伊朗语的波斯胡、粟特胡、西域胡;除此之外,胡人还有更狭义的指向,就是粟特人。


《哈根达斯冰淇淋》B0000000125 · 2021年3月14日摄于中国上海杨浦

 

前几天,哈根达斯促销。一家人吃了晚饭逛盒马,出来后顺道去边上的哈根达斯薅了几根羊毛。

权当逗乐。家里的哈根达斯冻在冰箱里大半年无人问津。

四天后,也就是3月18日,台湾「中时新闻网」发了一则消息称,日本连锁寿司店「寿司郎」日前推出一项「鲑鱼免费吃」活动,凡名字含「鲑鱼」二字或与鲑鱼同音,都可以领到一顿「霸王餐」。结果截止到当天,全台湾有百余人因此到户政部门改名,其中一女大学生更名「郭鲑鱼丼饭」一夜成名。比她更夸张的是基隆的一个警察,现在叫「宜兰之子超粗大深海鲑鱼王」。

我们一家跟台湾这群羊毛党相比,真是小巫见巫祖,微不足道,太过汗颜。哈哈。

抓周

20210227


《生日快乐》F0300000352 · 2021年2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荣新馆华润时代店

 

伊顿提前过周岁生日,外公带了一大堆「道具」,让伊顿「抓周」。

抓周,中国传统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魏晋南北朝时在江南流行。人们会在孩子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任其抓取,通常会摆有笔、算盘、铅笔、书籍等等。孩子第一次抓取的东西则有着象征意义,象征孩子会在此方面略显天赋,或是今后会在此方面有所建树。

在昏暗的灯光下,刚学会走路没多久的伊顿蹒跚着走向「道具」,蹲下,然后不带任何犹豫地抓起了毫不起眼的印章盒。

真是个官迷。哈哈哈哈。


《冷冷的小眼神》F0300000336 · 2021年1月21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听外公说,这是属于伊顿的第一支棒棒糖,那滋味简直了。

话说正当小伊顿美美地嘬吮着棒棒糖渐入佳境,即将达到人生巅峰时,就听得耳边忽然传来几声清脆的相机快门声。他吐出棒棒糖,扭过脸,用说不上来是鄙视、漠视、敌视,还是轻视的小眼神冷冷地看着我。

我是不是得罪他了?

在线等,急!

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俏新娘》F0100000070 · 2011年6月22日摄于中国湖南湘西凤凰

 

那天远远的,应该离得有二十来米,看见她站在沱江边拍婚纱。她无意间转过脸,也看见了我。我朝她竖了一下大拇指,她笑了;我举了举相机,她点了点头。

为什么我们形容美除了「悦目」还要加上「赏心」?

因为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且神形兼备的。既能看得到,同时也能感受得到。


《萌娃「扒皮」》F0300000315 · 2020年11月19日摄于中国浙江嘉兴桐乡乌镇雅园

 

「扒皮」,闹同学的异父异母弟弟。

名字是他爹建议的,说妇孺皆知。我觉得这名字挺好,要是再有个妹妹,就叫「芭比」,自然而然、名正言顺。

大多数幼儿的眼睛都特别大。最近甚至有人在讨论,说现在的孩子眼睛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是不是这样,不得而知,但幼儿的眼睛确实显得大。这是因为,从幼儿到成年,眼睛的变化相对于其他器官要小很多。年龄越小,眼睛看上去就越大。

于是,稍感欣慰。我有可能也曾经有过一个「大眼睛」的童年。

哈。


《孤独的守庙人》F0200000037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巴德岗昌古纳拉扬神庙

 

我到纳拉扬神庙的时候,他刚好从神庙里出来。见我在抽烟,他一边看着我,一边用中指和食指抹了抹嘴唇。我猜他是在问我要烟,于是从兜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支,朝他走去。他环顾了一下四周。不远处,有一个警卫正在巡逻。他转身回到神庙。

一会儿,他从神庙出来,坐在门前的台阶上,看着我,看似不经意地用手指轻叩了几下台阶,然后起身,再次回到神庙。

我巡视了一下四周,没见到警卫,于是掏出烟盒,从里面抽出三五支烟来,放在了台阶上。

他出来了,默默地取走烟,藏进神庙。一会儿,他再次出现在神庙门前,看着我。我冲他笑了笑,举了举手里的相机。他的脸上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或站或坐,变换着各种姿势,直到我拍够了,向他躬身致谢,他才转身离去。


《圣女贞德雕像》A2501000017 · 2011年3月6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的杜瑞来村。据称有一天她在梦中得到上帝的启示:「英国人必须被赶出法国;王太子,即尚未加冕的国王查理七世必须加冕即位;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的童贞女的拯救』」。于是贞德出于宗教虔诚和忠君勤王,将解放法国看成是上帝委托给自己的神圣使命。

1429年2月,17岁的贞德在面见法国王子查理时宣称她带来了上帝的旨意,恳求查理王子给她一支军队去抵抗英军。两人就未来如何对抗外敌进行了展望。上帝的名义坚定了查理战胜英国的信心,谈话很是投缘。结果,查理七世同意贞德率领军队驰援奥尔良。

4月29日,贞德身披铠甲、骑着白马,率领一支6000人的援军,高举绣有圣母玛利亚像的白边军旗冲向围城的英军。在贞德指挥下,法军奇迹般地重创英军,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紧接着,法军又在圣路甫与土尔斯堡狠狠打击了英军。英军随即撒退,奥尔良因此解围。

这些胜利的取得让「百年战争」开始以来屡战屡赃物的法军土气大振,重燃希望,贞德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奥尔良之女儿」。贞德让英军闻风丧胆,称其为「女巫」。

1430年4月,理查姆城左侧重镇康边遭英军及勃艮第联军围攻,形势危急。5月23日,贞德率军驰援。在撤退过程中,要塞城防司令弗来因害怕敌军尾随法军涌入城内而下令拉起吊桥,将贞德拒之城门之外,致使贞德不幸被俘。

不久之后,勃艮第联军以一千法郎的价钱将贞德出卖给了英军。英国人一心想除掉贞德,他们说服法国的天主教,将贞德由教会法庭审判,一切费用由英国承担。第二年,英军又收买了法国神学博土阿颂,让他在鲁昂宗教审判所主持对贞德的宗教审判。

教廷宣判贞德犯有70余条罪名,但均遭到了贞德的反驳。这些罪名中,有一条是贞德喜欢女扮男装,并且在关押期间又一直没有「例假」。英国人及其帮凶一口咬定贞德非魔即巫。最后,宗教法庭以「着男装」、「反教会」和「重操异端邪说」等罪判处贞德火刑。

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英军押解至鲁昂老集市广场的火刑台。他们在她头上戴了一顶写有「异教徒」的小丑帽,以此羞辱贞德,并在众目睽睽之下点燃火刑台,贞德瞬间被烈焰吞噬。

贞德死得极其惨烈。第一次火刑并没有让她立即死去,英国人又施行了第二次火刑。之后,在确认她已经死亡的情况下,英国人又将贞德的尸体焚烧了一遍,并将她的骨灰投入塞纳河,以防同情者收集掩埋。

贞德被英国人处死后,关于火刑现场的种种奇闻不胫而走。一个目睹火刑的英军土兵说,在贞德即将被烧死时,他亲眼看到一只白色的鸽子飞出烈焰,飞入天空。而另一些围观者声称,他们在熊熊大火中看见了「耶稣」字样。

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人被彻底赶出了法国。贞德年迈的母亲说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审贞德一案并获准。最后法庭推翻了先前的判决,贞德的名誉因此得以恢复。

1455年,贞德的昭雪仪式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1920年5月,贞德被罗马教廷追封为圣徒,成为圣女,并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圣女贞德节」,以纪念这位拯救了法国的少女。


《夸张》F0100000072 · 2012年12月30日摄于越南顺化

 

越南顺化古城,一队人马正在给几个越南姑娘拍写真还是广告。

这是其中一个丫头无意间发现远处还有一支陌生的镜头对着自己时的第一反应。

夸张了哦。哈哈。


《弱肉强食》E0300000024 · 2018年8月15日摄于肯尼亚马赛马拉

 

进化论问世以来,除了受到神权的打压外,在科学界在一直存在颇多质疑。因为在整个地球生命史中,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和爆发。这似乎是一种突变而非循序渐进的演化。比如,按照进化论,从爬行动物演化到鸟类,中间必然存在某种过渡物种。但这时至今日并没有考古发现的支持。再比如,有科学家认为:生物进化中由「有机物到单细胞原核生物」和由「简单的多细胞生物到复杂的进行了细胞分化的多细胞生物」两个瓶颈难以被突破。

有一篇名为《生物没有时间等待》的研究报告指出,撇开这两大问题不谈。由单细胞生物开始以「基因的有利突变」方式进化至比灵长类低的生命形式需要近120亿年的时间,所以此报告认为进化过程不可能是在地球上全部完成的。

简单地说,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和特定的物种范畴内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但并不能覆盖生命现象的全部。


《兜售旅游纪念品的马赛妇女》F0100000069 · 2018年8月14日摄于肯尼亚

 

在达尔文身处的那个政教合一的年代,进化论对神权是一种挑战和反叛,大逆不道。因此,《物种起源》一出版后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达尔文本人也腹背受敌,四面楚歌。

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本来是达尔文的朋友,但他不认可达尔文的理论,称其是「胡闹定律」。达尔文在剑桥的老师、地质学家塞治威克也不相信达尔文的理论。他给达尔文写了一封信中,谈了他读这本书的感受,觉得痛苦多于快乐。他对书中有些内容觉得好笑,认为那是完全错误的,毫无科学依据,如同恶作剧一样,令人难堪,并为达尔文感到担忧。不仅如此,塞治威克还发表匿名文章,讽刺达尔文的理论如同是「用一串气泡做成一条坚固的绳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美国地质学家和鱼类学家阿加西斯蛮横斥责达尔文,认为他的学说是荒诞的,属于无稽之谈,认为「变异」这个词和达尔文的变异理论,是一个科学上的错误,达尔文所举事实的用意是在恶作剧。

攻击进化论最激烈的是教会。他们对达尔文恨之入骨,称达尔文「是英国最危险的人」。牛津大主教威伯福士四处游说,攻击达尔文的进化论。1860年,牛津大学举行了一场达尔文和威伯福士的公开辩论。达尔文因病没能到会。威伯福士在演讲中大肆煽动宗教情绪,声称《物种起源》是对造物主的极大冒犯,鼓动教徒攻击达尔文。不仅如此,他还对支持进化论的赫胥黎恶语相加,肆意侮辱。他问赫胥黎:「究竟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同无尾猿发生了亲属关系?」

尽管如此,达尔文为追求真理而继续他的研究。不久之后,他的第二部著作《人类的起源》问世。


《白色火烈鸟》E0400000006 · 2018年8月13日摄于肯尼亚博格里亚湖

 

肯尼亚博格里亚湖,靠近赤道。这里是火烈鸟的栖息地,据说达数十万只之多。一角,有数千只白色的火烈鸟聚焦在一起,与其他火烈鸟格格不入。估计这是一群尚未成年的火烈鸟。

言归正传。

1873年4月,一个名叫彼得 · 格兰特的博士带领全家造访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达夫尼岛,并开始对达尔文雀进行了多年观察和研究。这座岛上常见的达尔文雀只有中地雀和仙人掌地雀两种,加上面积较小,更便于捕捉、标记和观察。

1877年,大达夫尼岛旱灾严重,整个雨季的降水量只有往年的五分之一。这次旱情导致食物缺乏,地雀数量锐减85%,非常惨烈。但幸运的是,格兰特夫妇因此得以有机会发现这场旱灾对中地雀种群演化进程的影响:当干旱造成食物短缺时,小而软的种子先被消耗光,导致那些无法取食较大较硬种子的地雀大量死亡,而那些拥有较厚鸟喙的地雀则熬过这次干旱,并通过遗传将厚喙这一优势特征传给了后代。旱灾过后,新一代中地雀喙的厚度比旱灾前增加了约4%。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食物源,造就了地雀的不同特点,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一些岛上,地雀有的吃坚果,也有的吃虫子或种子。吃坚果的地雀的喙大而且坚硬,而吃虫子或果实的地雀的喙尖而且较长。在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淘汰。所谓的「自然选择」就是这样。

格兰特夫妇不仅亲眼见证了「物竞天择」的魔力,并且还见证了一个「新品种」的诞生。

1881年,格兰特夫妇抓获了一只雄性幼鸟,可是这只鸟的长相、叫声、体型和鸟喙都远远区别于大达夫尼岛上的两种地雀,根据经验,他们认为这不是来自本岛上的鸟,而是来自其它岛屿,于是他们将这只鸟标号为「5110」,然后重新放归野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5110」展现出了很好的适应能力。牠不仅完好的生存了下来,还和岛上的不同地雀配偶繁衍下了18只后代,而这些后代延续了「5110」的外观、叫声等一切。每到繁殖季节,牠们只和自己家族里的成员交配,却不会再和岛上其他种的地雀一起。而从形态上来看,牠们喙的长度和厚度,以及对应的取食行为等也已经区别于岛上其它两种地雀的中间并趋于稳定了。这本质上已经是一个「新品种」的诞生了,但格兰特夫妇还想继续从牠们身上学习关于物种形成或消失的秘密。他们觉得,这样做,远比给光牠们起个名称重要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汤普森瞪羚》E0300000023 · 2018年8月11日摄于肯尼亚

 

1838年,英国生物学家大卫 · 拉克出于对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雀鸟,即后人所称的「达尔文雀」充满了兴趣。他和他的团队登上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并展开了近五个月的野外调查工作,研究不同种类的「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结束调查后,他又跑遍了各地许多的博物馆和大学,找到并测量了近6000多个达尔文雀标本的喙和身形。之后拉克基于「高斯原理」理论的启发,于1947年出版了《达尔文雀》。在这本书中,拉克详细地解释了当时已知的14种达尔文雀是怎么演化出各不相同的鸟喙。

补充说明一下。所谓「高斯原理」,指的是两个互相竞争的物种因为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不能长期共存于同一个生态位。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分布着大、中、小三种鸟喙的地雀,分别对应了用于食用不同的种子和果实。而只有中嘴和小嘴地雀的岛上,它们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是因为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也就是说这两个岛上的地雀可以选择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了。

随着拉克的调查结论出炉,「达尔文雀」开始出名并成为一个经典案例,而「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则成为了演化的常识。稍稍遗憾的是,拉克没能说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才是导致物种演化的关键环节。


《长颈鹿》E0300000022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赛伦盖蒂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陆龟更进一步让达尔文坚信自己的观点。

16世纪西班牙的航海家最早发现了这片群岛与这群陆龟,因为「加拉帕戈斯」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是陆龟的意思,所以他们便用「加拉帕戈斯」给这些岛命名,又因为这些陆龟体型巨大,所以被称为「象龟」。这些象龟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中的许多小岛上都有分布,达尔文发现不同岛上的象龟在外形上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龟壳的形状上,有向上拱壳、前端类似马鞍的「马鞍形」龟壳,也有「圆顶形」龟壳,以及介于两者样式之间的龟壳。圆顶壳较大,脖子和四肢较短的陆龟,往往生存在群岛中较大的岛屿和高海拔潮湿地区的附近,这里有丰富的植被;而马鞍型龟壳的陆龟则是来自于海拔低于500米的小岛和栖息地较干燥的地区,这里食物和其他资源都十分有限。

这种龟壳形状的差别与不同小岛上生态环境差异的联系,启发了达尔文对生物演化的思考,这也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启蒙龟」。

在这之后,一种叫「嘲鸫」的鸟才是真正影响并成为达尔文《物种起源》里例证的因素。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嘲鸫的种类比较少,并且都隔离分布在不同的岛屿上,达尔文对三座岛上的三种不同嘲鸫:圣岛嘲鸫、加岛嘲鸫和查尔斯岛嘲鸫进行了观察,发现牠们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又与分布在南美大陆上的嘲鸫有所不同,而详细的记载也使得这三种嘲鸫出现在《物种起源》中,成为达尔文证明自己推论的一个例据。达尔文发现:「由外边引进了一个物种,然后这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变异。」

这是解开动物演化的一把钥匙。


《绿鬣蜥》E0100000004 · 2017年11月9日摄于洪都拉斯罗坦岛

 

1835年的一天,在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上,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迎来了它的「客人」:一艘军舰停靠在了岸边,将查尔斯 · 达尔文送到了岛上。当时的人们怎么都不会想到,之前所有关于物种起源的猜测和认知,甚至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被彻底被颠覆。

这座小岛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亦即科隆群岛,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西面约960公里,由13座主岛和一群较小的岛礁组成。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多样性气候和特殊的自然环境,使不同生活习性的动植物生长繁衍在了这块土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进化体系。群岛的其中一些岛屿偏远贫瘠,几乎没有生命的迹象,而另一些岛屿则肥沃富饶,栖息着各种独特的生物,岛上几乎没有人类踏足的足迹,可以说是生物的天堂了。

1835年,达尔文跟随着「贝格尔号」,也叫「小猎犬号」的军舰造访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当时年仅26的他瞬间就被这座岛屿的奇异地貌和物种所吸引。其中一种雀鸟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岛屿上雀鸟的喙的长度和羽毛的颜色均有所不同,于是他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收集了群岛上许多的鸟类标本。但在这之后他对于这些鸟类并没有太大的重视,而是对群岛上的其他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采集和研究,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的见闻。而达尔文与这座岛屿的「初次见面」也使他思维的火花开始蔓延。他在《「小猎犬号」航海记》中写道: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物分布,如果是一个岛上有一个属,而另一个岛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其它属,那这就不足为奇。但如此相邻的数个岛屿都各有特殊品种的陆龟、鸫鸟、金翅雀和数种的植物,这些不同的品种又都有共同的属性和类似的生活环境,这才使我震惊。」

这个与世隔绝的荒岛,有着与大陆物种之间相联系但却又大不相同的物种,而不同的岛屿之间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使每个岛屿的动植物品种也各不相同,各个物种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发生了一些变异,这是多么地奇妙啊。

1836年10月,在结束了这次游历后,达尔文将采集到的鸟类标本送到了伦敦知名的鸟类学家约翰 · 古尔德那里。古尔德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些雀鸟实际上分属为13个新种。尽管牠们喙的形状差别很大,但这些鸟彼此之间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且这些差别应该能够很好地被不同岛上的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解释。也就是说这些雀鸟之间的差别,体现了牠们对不同的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在得知古尔德的分类建议后,达尔文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物种进化的初步观点。


《天津泥人》G0000000011 · 2012年10月18日摄于中国天津

 

作家冯冀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天津最著名的匠人「泥人张」的事儿,题目就叫《泥人张》。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剧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叫「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打磨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快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闹闹和他的犹太小伙伴》F0300000284 · 2019年7月15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

 

在美国或加拿大,很多餐馆都在圣诞节当天闭门谢客,因为当地民众大都选择待在家里,与家人团聚。但一些犹太裔聚居区周边的中餐馆却热闹非凡,大量的犹太人举家前来用餐。

「圣诞节吃中餐」是北美犹太人的一项传统。这个传统发源自纽约华裔和犹太裔混居百余年的下东城和华埠。百余年来,业已成为华裔与犹太裔两大美国文化颇为独特的移民社区间交流、融合与互相成就的一种印记。

最早有犹太人热衷于中餐的报道,可追溯到1899年出版的一期《美国希伯来周刊》,而《犹太周报》2012年刊登的《我们在圣诞节吃中餐》一文则指出,远在1936年,曼哈顿下东城犹太裔社区内,就有18家颇受欢迎的中餐馆。

熟悉华埠历史的华埠商改区行政总监陈作舟说,19世纪末期,由于东欧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离欧洲,许多投奔到态度更加宽容的北美或西欧。但以基督徒为主的这些国家普遍庆祝圣诞节,令犹太人在这一节日里颇感「不合」;到了19与20世纪之交,犹太人和华人作为美国两个最大的非基督教移民群体,聚居于曼哈顿下城,对于想在圣诞节外出吃饭的犹太人来说,这个时候还开门的只有邻近华埠同样不过圣诞节、依旧营业的中餐馆。

陈作舟说,同为「局外人」,华人和犹太人惺惺相惜,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共同经历了很多不公正待遇;曼哈顿华埠紧挨下东城犹太社区,是1869年太平洋铁路竣工后,许多华人劳工因在西部各州遭受暴力和歧视,来到纽约谋生而兴盛起来,两大社区自此共生百年。

纽约中华公所主席伍锐贤则说,犹太人对自己在美国的地位很敏感,但在中餐馆里,他们觉得华人是一群不会评判他们、并且还会为他们的光顾感到高兴的人;华人没有反犹传统,在商言商,中餐馆的兴起甚至与犹太社区息息相关。

伍锐贤说,在犹太人的喜爱下,东岸的中餐馆数量在20世纪初期飙升,到20世纪中期,中餐馆已经慢慢成为犹太人的社交俱乐部,无论是在圣诞节是周日晚上,很多犹太人都选择到中餐馆聚会、闲话家常。

一个犹太教拉比在其所著《一个犹太教法的圣诞节》中提到,吃中餐、到中餐馆聚会,逐渐成为美国的犹太家庭的传统,吃中餐成为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圣诞节期间的中餐馆「成为犹太身份认同、重塑和宣扬的重要场所」。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