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苏埃格拉》A1303000025 · 2015年10月2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

 

在科尔多瓦有一个叫「康苏埃格拉」的小镇,镇外有一处突兀的山岗,不高,但风很大,能吹得让人感觉有些站立不稳。十来座风车顺着狭长的山脊一字排开,一直延伸至山岗一头的一座的城堡。登上城堡,康苏埃格拉便可尽收眼底。这里是西班牙最伟大的本土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塞万提斯在其代表作《唐 · 吉诃德》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唐 · 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发生。现在这个地方被很多人直接称为了「风车村」。

康苏埃格拉的每一座风车就是一座磨坊。整座风车由四个部分组成,最下面的是石头垒成的平整的圆形塔基,塔基上面是白色的塔体和黑色的锥形塔顶,以及四片巨大的黑色扇架。塔体的上端开有八扇小窗,朝向八个方位。这些小窗用来确定来风的方向。塔顶是可以旋转的,这样便可以通过调整风叶的方向来获得最大的动力。

康苏埃格拉的风车现在大都成为了文物而不再使用,但有一座风车还动作着,扇架上蒙着帆布,由工作人员为旅客演示磨坊的工作原理。

也许是安达卢西亚充满了神秘、浪漫的异域风情,以至于被许多外国作家视为灵感的来源地,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仅是康苏埃格拉,安达卢西亚的很多地方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其中非常著名的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卡门》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英国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唐璜》。《卡门》的主人公卡门被刺杀于塞维利亚斗牛场,而《唐璜》的主人公唐璜则出生在塞维利亚。

安达卢西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里的风光也同样多姿多彩。像马拉加濒临地中海的山城米哈斯,连片的白色建筑沿着山道缓缓展开,从山脚直达山顶,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高高的棕榈及斑斓的鲜花点缀其间,美得如童话一般。所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不过如此。

安达卢西亚是浓缩的西班牙,这里拥有人们对西班牙的所有想像和期盼。如果去西班牙,千万不要错过安达卢西亚。

最后顺便提醒一下:如果去安达卢西亚,千万不要错过那里令人垂涎的「伊比利亚火腿」和「西班牙橄榄油」。


《隆达斗牛场》A1303000024 · 2015年9月30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马拉加隆达

 

西班牙有两大国粹:弗拉门戈舞和斗牛,二者都起源于安达卢西亚。

安达卢西亚一直以来就是各种音乐和文化的大溶炉。无论是先前的希腊人、迦太基人、古罗马人、拜占廷人,还是之后的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都将自己的音乐和文化带到了安达卢西亚。15世纪起,来自印度的吉卜赛人又带来了具有浓郁的南亚之风的印度歌舞。

15世纪末,随着基督徒从阿拉伯人手里夺回统治权,无论是阿拉伯人、犹太人,还是吉卜赛人都被视为了异教徒而饱受打压,尤其是吉卜赛人,甚至差一点被种族灭绝。尽管这一罪恶的计划最终没能实施,但吉卜赛人受到了空前的迫害:除了被禁止穿着自己的传统服饰和使用自己的语言外,甚至还被禁止流浪。统治者要求吉卜赛人寻找固定工作,却又不准从事贩马、设摊和巫术等吉普赛人传统的谋生方式。种种的法律约束和限制使得相当多的吉普赛人不得不躲进山区,以逃脱当局的迫害。这些吉卜赛人被称为「弗拉门戈人」,意为「逃亡的农民」。直到18世纪时,吉普赛人的境遇才开始慢慢好转。人们才渐渐改变了对吉普赛人的歧视,吉普赛人不必担心遭受迫害。他们走出大山,回归社会,同时带来了神秘、伤感、奔放、激越的弗拉门戈。

曾经在塞维利亚的剧院里欣赏过一场弗拉门戈表演。这种舞蹈有点类似于踢踏舞,所不同的是,在表演弗拉门戈时,无论男女,大都双眉紧锁,表情忧郁、愤懑,嗓音嘶哑,这是因为弗拉门戈是吉卜赛人对几个世纪以来悲惨境遇的挣扎和宣泄。

西班牙的现代斗牛发源于安达卢西亚马拉加的山城隆达。

在很多人的眼里,隆达是一片狂野之地。多少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弥漫着血腥和杀气,先是盗匪,后来是斗牛士。如今的隆达虽然早已不见了强盗的踪影,但斗牛士还在。西班牙早期的斗牛,斗牛士都是骑在马背上挑战公牛的,直到18世纪,罗梅罗家族的斗牛士跳下马背,直面狂怒的公牛,开创了西班牙现代斗牛的先河。这个家族最伟大的斗牛士是佩德罗 · 罗梅罗,这个1754年出生的斗牛士在45岁正式退出斗牛生涯前手刃了超过5000头公牛,自己却毫发未伤,创造了西班牙斗牛史上的一个神话,他也因此被誉为西班牙「现代斗牛之父」。

隆达的斗牛场并不很大,历史也没有塞维利亚斗牛场悠久,但由于这座城市在西班牙斗牛史上的崇高地位,因而非常著名。每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这里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斗牛节,出场的都是全世界最顶尖的斗牛士。


《阿尔罕布拉宫》A1303000022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格拉纳达

 

除了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安达卢西亚还拥有另一座重要的历史名城:格拉纳达,其标志性建筑是阿尔罕布拉宫。

格拉纳达的历史非常久远,至少可以上溯至公元前5世纪,当时希腊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并命名为「艾利勃格」。公元前古罗马统治时期,这里成为古罗马帝国的一个军事重镇,并更名为「伊利勃里斯」。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在当地犹太社区的协助下占领了格拉纳达。两年之后,阿拉伯人站稳脚跟,格拉纳达也成为了阿拉伯科多巴哈里发省的首府,同时更名为「伊比拉」。

公元1010年,由于哈里发发生内乱,科多巴严重被毁,随后重建。1013年伴随着兹里德王朝的来临,格拉纳达成为一个独立的苏丹王国。11世纪末,该城市地盘扩大,跨越达若河直到如今阿尔汗布拉宫所在地。

公元15世纪末,阿拉伯人被赶出了阿尔罕布拉宫,从而结束了其在伊比利亚半岛长达七个多世纪的统治。基督徒在「光复」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大量的清真寺被改成了教堂,穆斯林要么皈依基督教,要么被遣送回北非。犹太教徒则全部被驱逐出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异教徒」,基督徒,还有犹太教徒,都得到了善待,生活于宽松的环境之中,他们甚至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特别是犹太人,更是迎来了他们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的学者,包括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麦蒙尼德。

随着阿拉伯人的离开,阿尔罕布拉宫逐渐被人遗忘,尘封了三个半世纪,直到华盛顿 · 欧文的到来。

华盛顿 · 欧文是美国著名作家,他对西班牙的历史和文化怀有深厚的兴趣,曾在西班牙生活过十几年。1829年,他在从塞维利亚到格拉纳达的「探险」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几乎被世人遗忘的阿尔罕布拉宫。他住了进去,一点一点地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最后,他用一部《阿尔罕布拉的故事》将这座无与伦比的阿拉伯宫殿还原给了西班牙。


《塞维利亚大教堂》A1303000021 · 2015年9月29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

 

塞维利亚另一处地标性建筑是塞维利亚大教堂,它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的欧洲第三大教堂。这座教堂可以说是基督教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在西班牙相互碰撞、交融、重叠的典型代表。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原址是一座摩尔人的清真寺。公元八世纪,摩尔人征服了安达卢西亚后,买下了一座教堂,并花了200多年的时间将其改造成一座清真寺。「光复战争」胜利后,基督徒将这座清真寺作为教堂使用了一个多世纪。1381年,清真寺被拆除,在其原址上修建了「希拉尔达大教堂」,亦即现在的塞维利亚大教堂,整个工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1506年竣工。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教堂,由奥索 · 马丁涅、科隆的西蒙及安大隆的胡安 · 希尔三位设计师所设计。教堂边侧有一座高98米的方形高塔,这就是有名的希拉尔达塔。希拉尔达塔为原清真寺的轩尼塔,1568年改建为教堂的钟楼,塔上原来4个象征着法蒂玛之手的圆球被换成了一座重达450公斤青铜风向标,造型为一个左手握一盾牌、右手持棕榈树叶的古罗马装束的妇女。风向标会随着风向的转变而转动。塞维利亚人相信,风向标上的棕榈叶转到某一个特定方位时,塞维利亚就会下雨。

1506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市逝世。尽管他生前曾经表示,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被安葬在他所「发现」的「新大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杰出的意大利航海家还是被葬在了巴利亚多利德市的一座修道院中,三年后,西班牙当局又将其移迁到塞维利亚的一座修道院。1537年,哥伦布的儿子迭戈的遗孀玛丽亚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将其丈夫和哥伦布的遗骸迁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之多米尼加的圣多明各大教堂中,这多少算是对哥伦布的一点告慰。

1795年,西班牙根据《巴塞尔合约》向法国移交多米尼加的统治权。由于西班牙人认为哥伦布属于西班牙,所以将哥伦布的遗骸从多米尼加迁往古巴哈瓦那的一座教堂中安葬。一个世纪之后,也就是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古巴被划给了美国,哥伦布的遗骸也因此不得不被运回西班牙,安葬在塞维利亚大教堂。

多年之后,多米尼加人在圣多明各教堂中挖出了一个盛有多块遗骨的银色盒子,上面刻有「杰出和高贵的人:克里斯托弗 · 哥伦布先生」的字样。多米尼加方面因此认定,西班牙在1795年从多米尼加迁到哈瓦那些遗骸并不属于哥伦布。为此,圣多明各市还建立了一个保存这些遗骨的纪念馆「哥伦布灯塔」。

这事一直悬而未决。不久前,西班牙塞维列市一所中学的历史教师马西亚尔 · 卡斯特罗和生物教师塞尔希奥 · 阿尔加拉达提出,想弄清哥伦布遗骸真伪的惟一办法是挖出两地的遗骸并提取DNA,然后将其同哥伦布的一位私生子埃尔南多 · 哥伦布的DNA进行比对。埃尔南多的遗骸目前葬在塞维利亚的一座教堂中,这也是哥伦布后人中惟一保存完好的遗骸。

对于这一提议,塞维利亚市政府立即表示支持,并出面要求该市教堂同意「开棺验尸」。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基因识别实验室的负责人何塞 · 何兰蒂也表示将为这一计划提供技术帮助。何兰蒂领导的实验室在利用DNA检测鉴别尸体上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并同美国联邦调查局保持着紧密合作。

但直到目前为止,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和多米尼加「哥伦布灯塔」纪念馆都未对这一计划表态。

 


《黄金塔》A1303000023 · 2015年9月29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塞维利亚

 

如果说安达卢西亚是西班牙的王冠,那么,作为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和塞维利亚省首府的塞维利亚就是这顶王冠上无可争辩的明珠。

塞维利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瓜达尔基维尔河下游谷地,瓜达尔基维尔河穿城而过,是西班牙境内唯一一座有内河港口的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塞维利亚自建城之日起便倍受青睐。

塞维利亚建成于公元前43年,历史上曾遭受过罗马人、西哥特人及摩尔人的入侵和占领。1248年,卡斯蒂利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从摩尔人手中夺取塞维利亚后将其设为都城。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塞维利亚曾设有「『印度群岛』交易之家」,垄断了西班牙所有的海外贸易,这座城市因此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但随着「交易之家」于1717年迁至加地斯,城市一度衰落,直到19世纪末,在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才重获生机。

在瓜达尔基维尔河岸仍保留着一座修建于阿拉伯人统治下的穆瓦希德王朝时期,被称为「黄金塔」的塔形建筑。「黄金塔」的具体修建年代大约为1220年或1221年,最初为一处军事防御工事。当时阿拉伯人想控制穿城而过的瓜达尔基维河水路而在岸边修建了这座防御工整。「黄金塔」的外形很独特,分三层,其主体部分有12个面,每一个面对应着一个方位。塔的最上面一层为1760年时加建。

「黄金塔」塔底有铁链穿河而过,直到对岸的另一处工事。只要拉起铁链,便可以迅速地封锁瓜达尔基维河。「光复战争」时期,阿拉伯人也曾用这一方法来防御卡斯蒂利亚舰队。目前对岸的工事已不复存在,据说是毁于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

「黄金塔」一命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两个。一种说法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塞维利亚垄断了西班牙所有的海外贸易,黄金塔一度作为仓库用于存放哥伦布船队从海外掠夺来的黄金,「黄金塔」一名因此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最初建筑物的外墙饰有金粉,因此称为「黄金塔」。随着时光的流逝,塔体外墙的金粉早已消失殆尽,但在夕阳的余辉中,黄金塔依然通体金黄,熠熠生辉。


《科尔多瓦风光》A1303000020 · 2015年10月1日摄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科尔多瓦

 

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安达卢西亚是受阿拉伯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地方。甚至「安达卢西亚」这一名字本身就来自阿拉伯语。

公元711年,一支由七千名阿拉伯人组成的军队乘坐战舰浩浩荡荡地从非洲横渡直布罗陀海峡北上。这些穆斯林一登上伊比利亚半岛便立即烧毁了所有战舰,准备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徒们决一死战。八年之后,阿拉伯人如愿以偿地征服了除了北方少量地区之外的西班牙大部,并由此开始了阿拉伯人对伊比利亚半岛长达七个世纪的统治。

阿拉伯人在给伊比利亚带来血与火的同时,也带来了当时阿拉伯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多彩文化。当时的西班牙首府,现为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科尔多瓦省首府的科尔多瓦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一举成为当时西班牙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整个阿拉伯世界最繁华的都市和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据说当时全城仅清真寺就有300座之多。

尽管在阿拉伯人离开之后,科尔多瓦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但伊斯兰教的影响却一直未曾远离。时至今日,在科尔多瓦旧城区,阿拉伯人的文化遗存随处可见。

时至今日,科尔多瓦仍基本保留了中世纪时的城市格局。广场、街道、教堂、水池和花园形成了科尔多瓦独特的城市景观。其中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古罗马帝国石桥、阿拉伯尖塔、犹太教堂,以及各种基督教纪念建筑等,是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的最好见证。


《塞维利亚风光》A1303000019 · 2015年9月29日摄于西班牙安达户西亚塞维利亚

 

两年前,伊斯兰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恐怖分子除了处决五名人质,同时还宣布将发动一场足以让美国的「911事件」和「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都相形见绌的大规模恐怖袭击,而这一次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是西班牙,并发誓夺回安达卢西亚。

西班牙王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其全部国土被分成了17个「自治区」,其中「安达卢西亚自治区」是西班牙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最富庶的一个自治区。

安达卢西亚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南端,距非洲仅17海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安达卢西亚成为来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和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冲突点和交汇点,从而形成了其既不同于阿拉伯,也有别于欧洲的独特而鲜明的文化。

前两天有朋友问,如果去西班牙,哪里最值得看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安达卢西亚。因为如果说有哪一个地方最能代表西班牙,那一定是安达卢西亚。这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历史几乎浓缩了整个西班牙,同时也因为她拥有构成人们心目中的西班牙的全部元素。

安达卢西亚是《唐璜》、《卡门》、《唐 · 吉诃德》的故乡,是佛拉门戈舞和西班牙斗牛的发祥地。这里不仅有壮美的山城隆达,同时也有惊艳的地中海小镇米哈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碰撞,最后融合;哥伦布从这里启航,最后被埋葬在这里。这是一片充满了传奇故事和浪漫风情的地方。可以说,倘若没有了安达卢西亚,西班牙也就不再是西班牙了。


《祈福》A0115020005 · 2017年2月24日摄于中国云南迪庆香格里拉

 

到了我这个岁数,是知道听天由命,知道该去的终究要去,该来的自然会来。所以既不会过分地留恋过去,也不会过分地奢望未来。只是天天吃着五谷杂粮,超不了凡,更免不了俗,到了年终岁尾,对来年还有心存些许的希望:平平淡淡,平平安安,能比今年顺当些就很知足了。

最近几年,思维日渐迟钝,记忆力也每况愈下,精力不济,信心不足,所以怕事,怕烦,只想按部就班、行尸走肉地活着。

很多事,比如身体的老化,是完全由不得人的。自己能做的,是逐渐适应并坦然接受。

过去的由它过去,未来的爱来不来。哪一天能活出这般境界,这辈子便算是真正的活明白了。

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大修为。


《赤足走在沙滩上》F0300000132 · 2017年11月4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伊卡克斯半岛巴拉德罗

 

由于美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封锁,古巴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基础设施薄弱。最近几年情况似乎有些好转,但就总体而言,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发展依然迟缓。

我们在巴拉德罗所住的「回忆」酒店在当地算是比较好的,但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房间内的设施都显得相当的老旧,卫生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水,刚沏的「铁观音」,一转眼便成了芒果汁,浑浊不堪。换瓶装水也依然如故。

当然,这家酒店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除了小费、烈性酒或购物外,这里几乎再没有其他费用。所有酒吧和餐厅都对游客免费开放。另外,这里的娱乐活动相当丰富。在巴拉德罗的两天里,我们白天泡在海边,晚上则去露天剧场,或是听音乐,或是欣赏拉丁舞,很惬意。

巴拉德罗的阳光和沙滩每年都吸引来了大批的游客。有数据表明,前来古巴的游客,平均有一半的时间会泡在巴拉德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不顾政府禁令,想方设法经第三国绕道而来。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巴拉德罗的超凡魅力。


《巴拉德罗》A3301000003 · 2017年11月4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伊卡克斯半岛

 

第二天上午,在酒店餐厅用过早餐之后,我们悠悠地往海边而去。刚走到一半,就听天空传来阵阵的引擎轰鸣声,抬头一看,一架色彩艳丽的动力伞正掠过头顶,缓缓地朝沙滩上降落。我们都很兴奋,几乎同时开的口:「走,去玩一把。」

巴拉德罗所在的伊卡克斯是古巴南部一座狭长的半岛,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以东约140公里,和美国的迈阿密隔佛罗里达海峡相望,两地相距180多公里,是古巴离美国最近的地方。

独立革命前,古巴一直就像是美国的后花园,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也还是美国人第一旅游目的地。古巴独立革命后,美国开始对古巴实行全面封锁,美国人因此不能自由出入古巴,导致古巴的旅游业严重受损。

上世纪70年代,为了赚取外汇,古巴开始着力振兴旅游业,作为传统旅游胜地的巴拉德罗得以重新恢复生机,渐渐兴旺。

在来巴拉德罗的路上,可以看到包括高乐夫球场、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在内的一大批全新的旅游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可以想像,在不远的将来,比如三五年之后,这里会重新成为世界级的度假旅游目的地。


《巴拉德罗海滩》A3301000002 · 2017年11月3日摄于古巴马坦萨斯伊卡克斯半岛

 

到达古巴伊卡克斯半岛的巴拉德罗时已经是下午了。在酒店的房间里一放下行李,我们就直奔海边而去。到达海滩的时候,正在涨潮,细浪缓缓地涌上沙滩,再缓缓地退回大海,留下了一层白色泡沫。

外婆说,要是闹闹也在,一定会说这里的海水是牛奶做的。上半年在毛里求斯的时候他就是这么说的。

很多人都说,如果没到过巴拉德罗便不能算是到过古巴。话说得有点过。但如果说没到过巴拉德罗,古巴便不能算是完整。

巴拉德罗号称「全古巴最不像古巴」的地方。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巴拉德罗是社会主义古巴的一块资本主义「飞地」。对到访的游客来说,巴拉德罗超出了人们对古巴的想象。这里是游客的天堂、伊甸园和世外桃源。

灿烂的阳光、湛蓝的海水、细柔的沙滩、如洗的天空,巴拉德罗汇聚了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该有的所有元素。巴拉德罗在我看来,和菲律宾的长滩岛有几分相似,但气候条件比长滩岛应该更胜一筹。

我们两个在草棚底下的沙滩椅上坐下身,听着海浪,吹着海风,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直到日落。


《在耶稣出生地朝圣的修女》F0100000023 · 2016年5月17日摄于巴勒斯坦伯利恒

 

大约从十四世纪开始,一个新的思潮在压抑已久的欧洲诞生并漫延,这就是「文艺复兴」。人们在中世纪的黑暗和混沌中逐渐苏醒,重新思考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至高无上的神权因此受到质疑并开始动摇。即使在天主教内部,也有人开始对教皇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并发起挑战,最终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派认为,人们信仰的应该是《圣经》而不是教皇本身。教皇不是《圣经》唯一的解释者和代言人,每个基督徒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圣经》。于是乎一大批基督徒根据自己对《圣经》的解读组建新的教派,三三两两,各说各话,各自为政。没有人能弄得清楚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教派,只是将它们统一称为「基督新教」,简称「新教」。

在中国传播最广的基督教就是新教。

十九世纪初,新教开始传入中国,但一开始似乎并不顺利。为了让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中国人能尽快接受这一全新的宗教,传教士们不管不顾地「新教」直接称为了「基督教」或「耶稣教」,并且还给他们的神「耶和华」取了个很接地气的中国名字「上帝」。

但用「基督教」代替「新教」这一做法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误解,最后不得不将原本的「基督教」改成了「基督宗教」。

由于新教教派众多,鱼龙混杂,很多邪教都打着新教的幌子招摇撞骗,包括很多外国,尤其是韩国的「传教士」。


《参观「八福堂」的神职人员》F0200000011 · 2016年5月14日摄于以色列

 

公元1054年,基督教迎来了其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分裂成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以及以君士坦丁,即现在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正教」。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基督教的这次分裂是君士坦丁大帝当年无意中埋下的一个伏笔。

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当罗马帝国的势力版图拓展到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后,为了加强控制,君士坦丁大帝在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即君士坦丁堡,并同时建立起一个新的教区。新教区的影响力上升很快,不久之后便对罗马教皇的地位发起了挑战。君士坦丁堡教区认为,罗马教宗之所以被尊为教宗,是因为他所主持事务的地区是帝国首都。而现在君士坦丁堡也同样是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教区的主教理所当然地应该和罗马教宗拥有同行地位和身份。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大公会议上被提升为仅次于罗马教宗的地位。公元45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更是被任命为和教宗平起平坐的宗教领袖。

但是,对于这一结果,罗马教廷并不认同。他们认为,罗马教宗的地位应该高于任何其他地区的主教。罗马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散布开来的发源地和福地。而教宗本人是罗马教会的开创者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彼得的合法继承人。既然是圣徒的继承者,自然就比所有的神职人员都要具有更崇高的地位。因此,罗马教区对于公元451年的这次大公会决议感到非常不满,拒不接受其结果。东西教区之间的裂隙由此产生,最终于1054年彻底分裂成两个相互仇视、老死不相往来的教派:罗马教区的教派称为「天主教」,而君士坦丁堡教区的教派称为「东方正统教会」,简称「东正教」。


《教士》F0200000010 · 2016年5月13日摄于以色列

 

基督教发端于耶路撒冷,但发迹却在罗马。

和在耶路撒冷一样,基督教传播到罗马的初期同样被罗马当局视为异端邪说而饱受打压,有的基督徒甚至活生生地被投进狮笼,成为狮子的盘中餐。只是到了罗马帝国晚期,危机四伏,社会动荡,罗马当局开始重新审视当时已经在社会低层的平民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基督教,想利用基督教来安抚和控制心怀不满的平民大众,充当「精神治安大队」的角色。这对基督教来说是一个转机,得以由非法变成合法,由此从地下走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公元五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韬光养晦和忍辱负重,基督教终于苦尽甘来,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基督教的早期,尽管也时不时地给执政当局制造一些麻烦和事端,但只要一受打压便会立刻收敛。在大多数时候,基督教都表现得相当的逆来顺受和忍气吞声,但在得势之后,其凶残的本性便立刻暴露无疑。首当其冲的是犹太教徒。公元325年,基督教在当时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召开了一次「尼西亚」宗教大会上。在这次大会上,基督教正式宣布犹太教为邪教,犹太人是最邪恶的种族,是杀死耶稣的凶手,是撒旦的仆人,全体基督教徒的公敌。犹太人的苦难帷幕由此拉开。在接下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犹太民族饱受迫害,甚至遭到种族清洗。

到公元13世纪,基督教发展到了顶峰,一手遮天,为所欲为,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机构:宗教裁判所,专门镇压和迫害他们眼中的「异教徒」,手段残忍,无所不用其极。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哥白尼,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仅仅只是提出了「日心说」,也就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竟被活活烧死。

从公元五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公元十五世纪这一千年是中西欧最黑暗、最恐怖的一段历史时间,这一时期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布道的神父》F0200000009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基督教的源头是犹太教,甚至它的创始人耶稣本身就是一个犹太人。

基督教和犹太教信奉的是同一个神:耶和华。基督教在萌芽时期完全依附于犹太教,从一定程度上看,可以算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只是这个分支在当时犹太教盛行的耶路撒冷被视为异端邪说,陪受打压。所以,耶稣和他的追随者只能偷偷摸摸地传经布道,宣传他们的教义。

为了博取眼球,耶稣和他的追随者赋予了耶稣许多惊世骇俗的神功绝技:清水变佳酿、五个大饼两条鱼喂饱了五千人、治愈了瘫痪38年的病人、隔空救人、履水疾行、让天生的瞎子重见光明,如此这般。由于这一时期基督教走的是一条「群众路线」,其传播对象主要是社会低层的平民大众,耶稣匪夷所思的「神迹」成功地引起了轰动,广受追捧,影响力越来越大,追随者也越来越多,终于在他33岁那年,因妖言惑众被当时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

然而,耶稣的追随者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偷偷转移并藏匿了耶稣的尸体,在他死后的第三天对外宣称耶稣已经复活,第四十天还升天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追随者们的想像,神乎其神,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这一切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耶稣是神,是耶和华的使者,是人们已经苦苦等待了上千年的「救世主」基督的化身。他通过现身和死来唤醒并救赎人类。

至此,基督教横空出世,时间为公元一世纪。


《罗坦岛风光》A3601000001 · 2017年11月9日摄于洪都拉斯海湾群岛

 

上个月随「歌剧」号邮轮巡游加勒比海,中途曾在洪都拉斯的罗坦岛停靠,因此得以一瞥这个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中美洲国家。

洪都拉斯现有人口911万,其中超过95%的人口信奉天主教。但900万天主教徒信仰的似乎不是一个共同的上帝,因为自1821独立以来,这个国家先后发生过100多次的军事政变。政局不稳的结果是社会的动荡。洪都拉斯毒品盛行,毒犯猖獗,暴力犯罪成为家常便饭,平均每天约有20人遭到谋杀,令人咋舌。

2014年,洪都拉斯仅次于首都的第二大城市圣佩德罗苏拉以0.169%的凶杀率蝉联「全球最暴力城市」。这让这个崇尚「自由,主权,独立」的中美洲共和国元气大伤,沦为拉丁美洲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严岛神社大鸟居》A0205000005 · 2017年12月4日摄于日本广岛宫岛

 

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想:最能象征日本的,不是和服,不是樱花,甚至不是太阳旗或者天皇,而是「鸟居」。

「鸟居」多为「开」字形或「门」字形,一般建在神道教的神社前方,有点像寺院的山门或牌坊。日本是一个信奉神道教的国家,全日本大大小小的神社随处可见,其数量以十万记。有神社就会有鸟居,而有的神社,像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鸟居竟然多达数千座,号称「千本鸟居」。因此,鸟居是日本数量最多,也最常见的建筑。

在日本,有关鸟居的起源和意义一直是历史学家探讨和争论的话题。

对于鸟居的象征,观点较为一致:鸟居是通往神域的大门,穿过鸟居便意味着进入了神界。至于鸟居的起源,则是众说纷纭。相对普遍的看法是来自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日本古籍《古事记》中的一个神话:由于「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阳之神整天躲在石窟里,外界不见天日,一片混黑。于是众神请来了「常世长鸣鸟」,也就是公鸡,让它立于石窟前的木架上冲着石窟啼鸣。天照大神听见鸡叫,出了石窟。天下因此重获光明。这个木架便是最早的「鸟居」。

鸟居是神社的象征,是日本人的精神依附。日本昭和时期出版过一本书,叫《鸟居考》,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日本民族所到之处,都身背鸟居。鸟居矗立在海外飞跃的前沿。」日本人甚至在对外扩张殖民的时候也都带着鸟居,以至成对很多曾经受到过日本侵略奴役的国家的人们来说,鸟居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符号,这也是包括村上重良、稻田智宏在内的很多日本学者的共识。稻田智宏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确,鸟居的侵略象征是不可否认的。如果站在那些过去被日本奴役、建有所谓『海外鸟居』的当地人的立场上的话,鸟居与侵略同义。」

在日本,如果见小街小巷僻静处的墙上画着鸟居,千万不要以为那是神社。日本人不会随地吐痰,但很多日本人会随地小便。墙角画着鸟居,是提示人们不要在此小便。这比直接写「禁止小便」要有效得多,毕竟冲着鸟居撒尿多少会有些心理障碍。这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日本人对鸟居的敬畏。


《京都》A0204000012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全盘西化,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无不以西方为楷模,最终让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与此同时,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日本的传统文化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了下来。这让日本具有了双重性:一个现代的日本和一个传统的日本。东京代表着现代日本,而京都则代表着传统日本。

如果去日本旅行,京都是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因为那里有着我们对传统日本的所有想像。

相信每个到过京都的人对这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我看来,京都是一种生活态度:平静、宁静、恬静;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细致、精致、雅致,既无关乎贵贱,也无关乎贫富。


《清水寺》A0204000002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致,是雅致,是以京都为代表的日本文化的一个映射。

旅日作家李长声对京都文化作过这样的描述:

「现在说日本传统,大都是江户时代定型的,但京都的传统更古老,更接近唐文化。

「京都叫平安京的时代是王朝时代,其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叫唐风文化。尤其停止了遣唐活动以后,这种贵族文化加速演变为日本文化,叫国风文化,也叫和风文化。我们从影视上看见的宫廷装束是和风装束,已经把唐风改造了,唐朝的装束更不是那个样子。虽然贵族、寺院仍追求大陆的东西,公家还是用汉文,但假名文字也使用开来,尤其是女性,她们用假名文字发达了物语文学、日记文学。经历了时间的洗练,和风文化就成为『雅文化』。王朝风气传承下来,京都人的气质就有点与众不同。过去有一个说法,京都人穿穷,大阪人吃穷,江户人喝穷。江户是武士云集的城市,好酒。大阪是商人的城市,好吃。而京都讲究穿,注重穿着打扮等仪表。」

但他的这段话似乎并没有提到由「唐风文化」发展而来的「和风文化」的精髓:「礼仪」。「礼」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但「仪」作为一种意识被保留了下来。在我看来,季长声所说的「和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仪」。

日本人做事很注重仪式感。茶道、花道、香道,重点并不在茶、花或香本身,而在「道」,也就是仪式。仪式不但包括行为举止,也包括仪容仪表。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下,讲究细节,追求雅致,也就成为了一种自觉,一种必然。


《京都》A0204000011 · 2017年12月5日摄于日本京都

 

除了宫廷和寺院,京都这座城市并不奢华,很多街巷简朴,但细致,甚至是精致。看似浑然天成,但你是能感觉得到其背后的精心营造。

京都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园。

前几天在《京都 3》里提到过的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曾写过一本书,叫《京都の精神》。我是很想读一下的,可惜一时间没能找到它中译本,因而也就无从知晓梅棹忠夫的「京都精神」指的是什么,但我想,其中应该会有「工匠精神」。

京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手工业城市。京都至今依然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人,他们就生活在游客一眼掠过的普通店铺或民宅里,所造之物也大都是些日常用品:梳子、竹帘、扇子、茶筒、流苏,甚至是草绳。这些手工艺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默默无闻、持之以恒。

京都有一家叫「裏千家」的茶道馆,水源是院内的一口水井。在长达四个半世纪的岁月中,这个家族每天都会从这口水井里汲水,为的只是保持水质的稳定。每年新年的第一天,主人都要亲自从这口井里打水,沏茶,请家族的长辈品鉴,看看水质是否有所变化。对于这个家族而言,从井里汲水不是一个简单的劳作,而是一种仪式,一种宗教。

在京都,不只是「裏千家」,这里的手工艺人对于他们的工作大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很难说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出名,更多的是让人们接受并喜欢他们的产品。为了这一目的,他们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同一件事,而且往往一做就是几十年,有的还世代传承。他们大都不是天才,只是凭着对信念的坚守。

对于京都手工艺人来说,「工匠」不是一个职业或一个称号,而是一种精神。

1 137 138 139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