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广场》A4000000014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阿甘油是从阿甘树的果实阿甘果中榨取的油脂。阿甘树又称为摩洛哥铁树,生长非常缓慢,其寿命可达数百年。一株阿甘树栽种后,要经过近半个世纪生长才会结果。因此,阿甘油极其珍贵,著称摩洛哥的国宝。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阿甘油是当时摩洛哥馆的镇馆之宝。

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阿甘油含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成份,有利于肤质和发质的改善,从而引起美容界的极大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从摩洛哥进口大量的阿甘油生产高档化妆品。由于巨大的需求,导致摩洛哥阿甘树森林规模急剧缩小,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甘树森林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暨文化组织世界遗产类别,并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摩洛哥阿甘树森林退缩的局面才有所改观。

摩洛哥传统的阿甘油制作方法是先由人工用石头将阿甘果坚硬的外壳逐一敲开,取出果仁,烧烤、研磨,再由人工榨取阿甘油,非常耗费人工。由于这是一种纯手工的榨取工艺,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实际上,由于榨油的过程中必须添加一定的水帮助出油,而摩洛哥的水质通常都不能保证纯净,加上手的污染,因此,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生产的阿甘油不但品质受到影响,而且保持期也很短,通常只有几个月。


《浓云、阳光、海风》F0300000237 · 2019年4月4日摄于摩洛哥拉巴特

 

在摩洛哥的八天行色匆匆,每天都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拉巴特、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梅克内斯、菲斯、舍夫沙万、德图安、丹吉尔、艾西拉,可谓鞍马劳顿,睡眠也稍嫌不足。但我们并不觉得疲惫,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惊喜。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次的摩洛哥之行没有包含撒哈拉沙漠。但这并不非常的令人遗憾,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飞往突尼斯。在那里,我们将乘坐越野车进入撒哈拉。

在摩洛哥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多少有些忐忑地问外婆想家了没。外婆想了想,说:以往只要在外面待上超过一周就会非常想家。但这次很奇怪,好像还没有玩够。


《哈桑二世清真寺》A4000000013 · 2019年4月9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自公元787年至今,摩洛哥先后共出现过七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阿尔穆拉比特王朝、阿尔穆瓦希德王朝、马林王朝、瓦塔斯王朝、萨阿德王朝及现在的阿拉维王朝。

哈桑二世1929年7月9日生于拉巴特,为前国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长子。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病逝,同年3月3日,哈桑正式继承王位,成为摩洛哥国王。

哈桑二世执政期间,摩洛哥诞生了其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尽管继承了其父亲穆罕默德五世的专治统治,但哈桑二世同时也对摩洛哥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实行多党制、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等等。哈桑二世在们期间积极对外声张领土要求,并实际控制了西撒哈拉。这让这位挫败了多起军事政变和暗杀的铁腕国王依然在摩洛哥民众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正因为如此,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修建才获得了空前的支持。

哈桑二世于1999年去世,他的继任者就是摩洛哥现在的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这位新国王比他的父亲开放、开明。不仅迎娶了一位平民妻子,穆罕默德六世还在传统的一夫多妻制的阿拉伯社会提倡一夫一妻制。

现在的摩洛哥已经非常世俗化,抽烟、喝酒,甚至就连吃猪肉也已经不再讳莫如深。


《哈桑二世清真寺》A4000000012 · 2019年4月9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我们是在准备离开摩洛哥的那天上午参观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为纪念摩洛哥已故国王哈桑二世而建。哈桑二世国王在位三十余年,深受摩洛哥民众的拥戴,威望极高。哈桑二世没有将此视为自己的功劳,而是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型清真寺以表达对真主的敬意。

为实现国王的这一梦想,尽管当时摩洛哥百废待兴,但民众还是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加上其他国家及摩洛哥政府的出资,共筹得资金超过五亿美元。工程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在全球清真寺的排名中,摩洛哥哈桑二世清真寺位列第三,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占地面积约九公顷,其中主体部分约有三分之一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也有传闻称,这是因为哈桑二世国王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他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但这一说法有一个明显的谬误:和寺庙或教堂不同,所有的清真寺里都没有任何偶像,也就不会有什么「真主的宝座」。对全世界的穆斯林来说,他们只对麦加的方向朝拜。

清真寺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二万五千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八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二十五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三十五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开启。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下面安装有地暖系,顶部则是可开启的天窗,必要时,可在五分钟内完全开启以便散热、散潮。

由于宣礼塔高达数百米,为了方便宣礼员登顶,塔内安装有垂直电梯。

可能是出于弘扬伊斯兰教的目的,也可能是为了筹集部分庞大的维护费用,哈桑二世清真寺主殿对非穆斯林开放。


《隔海远眺哈桑二世清真寺》F0300000236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一座一半修建在大海上的「海上清真寺」,它的最佳观赏点是海湾的对岸。但由于通往这里的道路狭窄、颠簸,旅游大巴很难通过,加上又是一片荒滩,所以很少有团队游客前来。我们真是幸运。

卡萨布兰卡很多地方都在建设,道路有些拥堵。为了赶在关门前赶到海鲜市场,我们没有等待落日。毕竟在旅途中,美食和美景同样的重要。

果然,当我们赶到市中心的一处海鲜市场时,大部分都已经收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摊位还在营业。我们在一个摊位挑了一只活的帝王蟹,2.4公斤,算下来不到80元人民币。地接导游跟我们争着抢着要付钱,最后是我把他拉开,让外婆付了帐。

我提议外婆和帝王蟹一起留个影。我刚举起相机,一个摩洛哥人站到了外婆身边,接着又是一个,之后又是一对情侣,说一起合影。摩洛哥人非常热情好客,就在我按下快门的一刹那,其中一个时髦的摩洛哥女郎突然伸出胳膊搂住外婆,凑上嘴就去亲外婆的脸颊,把外婆笑得差点直不起腰来。

趁这功夫,地接导游悄悄地跑到另一个摊位,买了一大堆大海虾,让当地的一家中餐馆一起加工成香辣帝王蟹和白灼大虾,又现点了一份牛肉小炒和一份蔬菜。

尽管三个人非常努力,但最终还是剩了有小三分之一。


《里克咖啡馆》F0300000235 · 2018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下午四五点的样子,我们回到卡萨布兰卡。在酒店办完如入手续准备去房间时,地接导游凑过来悄声对我们说:「今天还有时间,你们说放好行李后就下来,我开自己的车带你们出去转转。」

第一站是里克咖啡馆,因电影《北非谍影》而闻名遐迩。入内参观,不仅需要提前预约,费用也高达几十欧元。其实这家咖啡馆并非《北非谍影》的故事发生地和外景拍摄地,而是美国商人根据电影场景在卡萨布兰卡改建而成。其一年高达数亿欧元的营业收入只是游客在为《北非谍影》的电影情结埋单,或只是凑个热闹。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值。

由于当时不是营业时间,咖啡馆关着门,我们只是在外面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当然,即便开门,我想我也不太会花几十欧元进去喝杯咖啡、拍几张照片。这点钱,足可以让我们在当地吃上好几顿海鲜大餐。


《艾西拉》F0300000234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艾西拉

 

艾西拉,摩洛哥北部的一座海滨小城,濒临大西洋。受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小城用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妆点:蓝色的围墙、蓝色的阶梯、蓝色的大门、蓝色的窄巷。

艾西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那时,腓尼基人将此地作为他们的贸易基地和枢纽。公元十九、二十世纪,这座海滨小城成为了海盗基地,据说为此曾遭到过奥地利的轰炸。二十世纪下半叶,艾西拉重建,成为一座迷人的观光城市。

艾西拉被称为「艺术之城」和「涂鸦小镇」。这里不仅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工作室,这里的很多墙面还是涂鸦高手展示才华的舞台。艾西拉每年都要举行涂鸦大赛,获奖作品会被一些世界知名艺术和时尚杂志刊发。

和舍夫沙万一样的是,艾西拉民风淳朴、友善;不一样的是,这里少了烟火气而多了艺术气息。


《大西洋的风》F0300000233 · 2019年4月8日摄于摩洛哥艾西拉

 

第七天,我们沿着大西洋海岸从丹吉尔回卡萨布兰卡,中途在艺术之城艾西拉短暂停留。

前一天下午在舍夫沙万用过午餐后,我们一路游览了德图安、斯巴特尔海角灯塔和「非洲之洞」,最后抵达丹吉尔。

德图安是摩洛哥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最初为公元十四世纪马里尼德王朝所修建的防御要塞,后被西班牙人摧毁。公元十六世纪时为安达卢西亚摩尔人的聚居地。公元十九世纪中叶和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图安两度被西班牙人占领,1956年重新回归摩洛哥,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非洲之洞」是大西洋岸的一处巨大的礁岩溶洞。从昏暗的洞内看外面的大西洋,整个洞口呈现出左右反转的非洲大陆的完整轮廓,甚至包括马达加斯加,堪称奇观。

斯巴特尔海角灯塔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灯塔的左侧是大西洋,右侧是地中海。

这一路时阴时雨,加上连续奔波和审美疲劳,照片拍得很少。


《舍夫沙万》F0300000232 · 2017年4月7日摄于摩洛哥舍夫沙万

 

世界上有许多以蓝白两色为主基调的「蓝白小镇」,最著名的三处分别是:希腊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普尔和摩洛哥的舍夫沙万。倘若光线合适,舍夫沙极其梦幻。相信很多人是因为舍夫沙万才知道了摩洛哥。只可惜我们到达这里时,天气非常糟糕,整个上午,阳光只有几次穿透云隙,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所以留下的照片不多。

已有五个多世纪历史的舍夫沙万隐身于摩洛哥北部僻静的里夫山谷之中。这里的大部分墙面、阶梯、门窗都被刷成了明快的蓝色。当地人相信,蓝色可以有效地驱除蚊子,减少疾病的传播。

舍夫沙万靠近地中海,阳光充沛、空气清新、环境典雅、民风淳朴,加上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倘伴其间,仿佛置身童话世界,如梦似幻。


《皮革染坊》A4000000011 · 2019年4月6日摄于摩洛哥菲斯老城

 

走进菲斯老城,最大的感受就是乱。数以千计的建筑和九千多条街巷交织在一起,感觉不到有任何的规划。整个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稍有不慎,很容易迷路。

古兰经经学院和卡拉维因大学静静地隐身于喧嚣嘈杂的市井之中。

古兰经学院创立于公元857年,是菲斯的最初的源头。古兰经经学院创立后,众多的学生和学者纷至沓来,于是有了住宅、清真寺、大学、作坊、商铺,有了菲斯。

公元859年什叶派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时期,在凯鲁万穆斯林贵族穆罕默德 · 法赫里之女穆哈辛娜的倡导下在卡拉维因清真寺内创立了一所伊斯兰大学。这所大学就是卡拉维因大学,是全世界最早的一所大学。

卡拉维因大学为摩洛哥培养出一大批精宗教和政治精英。这为菲斯后来的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个世纪以来,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菲斯老城始终不慌不忙地保持着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节奏。其中最典型的,是至今依然以最传统的方式运作的皮革染坊。

由于在染色前需要用大量的动物粪便和尿液对皮革进行处理,几百年来,菲斯的这一皮革染坊始终弥漫着着一股强烈刺激的臭味,很多游客都会用新鲜的薄荷叶塞住鼻孔。但这并不影响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逐臭而来。皮革染坊因其「臭名昭著」而得以「臭名远扬」,成为菲斯老城最著名的景点。


《蓝门外》A4000000010 · 2019年4月6日摄于摩洛哥菲斯

 

我们是从蓝门,即「布日卢」进入菲斯老城的。可能是菲斯老城过于混乱,很容易迷路,尽管我们在摩洛哥有自己的导游,但在这里,另外又配备了一个当地的专职导游。

在进入蓝门前,当地导游千嘱咐万叮咛各种注意事项,生怕有人走失。

「菲斯」一词的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或「肥美土地」,因为这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很适宜农耕,是北非著名的粮仓之一。

菲斯市为摩洛哥第三大城市,整座城市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三个部分。菲斯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的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足以与摩洛哥南部的马拉喀什、埃及首都开罗、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和也门首都萨那等历史名城比肩。

菲斯老城占地250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和北非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在其至今仍基本完好的长达17公里的城墙内,依旧保存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情。作为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一千多年来,作为中世纪城市的经典,菲斯不仅是摩洛哥的宗教圣地与文化交流中心,它还是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所在地。也正因为如此,当法国人殖民摩洛哥后,为削弱和瓦解菲斯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精神象征,将摩洛哥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迁到了拉巴特。

1981年,菲斯老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


《梅克内斯街景》A4000000009 · 2019年4月5日摄于摩洛哥梅克内斯

 

梅克内斯,也称「黑色之城」,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

梅克内斯是穆拉比兑人的统治者于十一世纪时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 在阿拉维特王朝的缔造者穆莱伊斯玛苏丹的统治下发展成首都。苏丹将梅克内斯变成一个雄伟的融合了西班牙和摩尔风格的地方,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这是一个十七世纪马格里布时期的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的统一体。

我们在梅克内斯的主要行程包括皇家马厩、粮仓和古罗马北非遗迹沃鲁比利斯城。

梅克内斯于公元1672年被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 · 伊斯梅尔定为都城。穆拉伊 · 伊斯梅尔酷爱战马,甚至将五百匹骏马带进了王宫,并此专门修建了一个大型马厩。此外,王宫附近还有一处至保存完好的同一时期的巨大粮仓。

梅克内斯最为壮观的古代遗存是位于北部30公里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沃鲁比利斯城废墟。这是一处古罗马人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城市遗迹。由于受里斯本大地震涉及,城市被严重摧毁,所有建筑坍塌殆尽。现存遗迹已经考古挖掘、整理,并部分恢复。尽管如此,人们也依然能从遗存的凯旋门、剧场的白石圆柱、街道、剧场、住房、油坊、公共浴室、市场,以及大量精美的镶嵌画、青铜和大理石头像中感受到沃鲁比利斯当年的辉煌和繁华。

当晚我们前往相距三小时车程的摩洛哥另一大皇城菲斯。


《海滨餐厅》A4000000008 · 2019年4月4日摄于摩洛哥拉巴特

 

在拉巴特的那天傍晚,我们是在一家非常漂亮的海滨餐厅用的晚餐。

可能是受到欧洲人的影响,摩洛哥餐和西餐颇为相似:先是汤加面包,再一道色拉,然后是主菜,最后是甜点。摩洛哥的色拉和传统的色拉不同,由炖烂的豆类、甜椒、胡萝卜混合而成。主菜一般是鱼或鸡、牛、羊肉。鱼多煎炸,而鸡、羊、牛肉多焖煮,酥烂。

摩洛哥最出名的一道菜是「塔吉锅」。

塔吉锅是摩洛哥特有的炊具:一种带锥形锅盖的陶土炖锅。这种特殊的锅盖可以在炖制食物时让蒸汽在锅内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蒸发,同时又能节约燃料。

塔吉锅有点「乱炖」的意思:将切好的肉和蔬菜按一定顺序码放在塔吉锅内,然后倒入少量的水一起焖煮,简单省心,加之少油低盐,很受摩洛哥人的喜爱。有人甚至将塔吉锅称为摩洛哥的「国菜」。


《乌达亚城堡》A4000000007 · 2019年4月4日摄于摩洛哥拉巴特

 

行程的第三天,我们离开马拉喀什,前往距离五个小时车程的白色之城拉巴特。

那天的天气不怎么理想,持续多云,一直到下午出了乌达亚城堡后云层渐渐散开,这才有机会拍几张照片。

乌达亚城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城堡始建于公元十二世纪的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现存的乌达雅城堡对外开放区域分为三部分: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玛仪国王于公元十七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室,一是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全景。乌达雅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堡旁靠海外的一组平房,原为葡萄牙军事监狱,法国占领后改为饭馆,至今一直开放。

拉巴特位于摩洛哥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是摩洛哥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与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和菲斯同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拉巴特一直是摩洛哥的政治首都。

「拉巴特」一名源于阿拉伯语,但其含义不一,说法众多。一种说法认为「拉巴特」是「捆绑」之意。很早以前,拉巴特只是大西洋畔的一个村落。当时的国王将逮捕的犯人和掳来的战犯,用绳子捆绑起来,由士兵押送到这里做苦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聚越多,原本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了城市。另一种说法是:公元1150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 · 阿里 · 穆明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渡海远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附近建立了一处军事要塞,命名为「拉巴特 · 法特赫」,意为「胜利堡垒」。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要塞最终发展成现在的拉巴特。


《马约尔蓝》A4000000006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马约尔花园

 

菲斯号称蓝色之城,拥有穷尽想像的各种的蓝,唯独「马约尔蓝」除外。

马约尔蓝来自马拉喀什的马约尔花园。

1924年,法国著名画家雅克 · 马约尔来到摩洛哥。他在马拉喀什购买土地,倾毕生精力和才华打造了一座属于他心灵的、以蓝色为基调的伊甸园。这座花园叫「马约尔花园」,这种蓝叫「马约尔蓝」。

马约尔去世后,马约尔花园几乎被人所遗忘,直到伊夫 · 圣 · 罗兰的出现。

1980年,法国时尚大师伊夫 · 圣 · 罗兰在马拉喀什旅行时无意间看到了马约尔花园时,被这座梦幻的蓝色伊甸园惊艳到了。他买下了花园,并重新改造,打造成属于他的世外桃源。之后的数十年前,伊夫 · 圣 · 罗兰每年都会来马约尔花园小住。这里不仅是他的工作室,更是他的灵感之源。「多年来,我总能从花园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我也因此经常梦见那独一无二的色彩。」他所说的「独一无二的色彩」就是马约尔蓝。

究竟是伊夫 · 圣 · 罗兰成就了马约尔蓝,还是马约尔蓝成就了「圣罗兰」这个世界著名的时尚品牌,这并不重要。事实上,无论是马约尔蓝还是圣罗兰,都同样惊艳着世界。

如今马约尔蓝已经成为摩洛哥的文化名片和时尚象征,被称为了「摩洛哥蓝」。


《不眠广场》A4000000005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最著名的不是巴西亚皇宫,不是库图比亚清真寺,而是世界文化遗产、纷乱嘈杂的「不眠广场」。

鳞次栉比的商铺、食肆,宛若迷宫的街巷围绕四周,中间是一个巨大的露天市场。这里是全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唱歌跳舞的,杂耍卖艺的,画手绘的,占卜算卦的,耍蛇的,以及临时搭建的密密匝匝的小吃摊档,形形色色,充斥其间。每天从早到晚,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据说在所有小吃中,中国游客最喜欢鲜榨橙汁、蜗牛和羊脸肉。蜗牛是加了很多香料煮的,有点腥,加上不太习惯当地的香料,不觉得很好吃。倒是羊脸肉,煮熟后白切,醮上盐,就着现烤的面饼,鲜嫩多汁,非常美味。

日落时分,我们在广场边一家咖啡馆的顶楼露台找了个座。从这里俯视,眼前是一幅充满了浓郁阿拉伯风情的民俗画卷,一幅北非版的《清明上河图》,鲜活而生动。


《巴西亚皇宫》A4000000004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摩洛哥很多主要城市都有「皇宫」,像马拉喀什就有「巴西亚皇宫」。

巴西亚皇宫占地八千平方米,规模宏大,据说历时十四年才修建完成。这座深宅大院共有一百五十间房间,用来安置主人成群的妻妾和孩子们。

走进巴西亚宫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鳞次栉比的房间、精美的庭园和华丽的喷泉。法国殖民摩洛哥后,曾做过一些改造,如加装了壁炉等,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阿拉伯园林风格。

巴西亚皇宫的内部装饰与摩洛哥传统建筑一样,风格大同小异,不过石膏的雕花更繁复,是十九世纪摩洛哥装饰艺术的完美标本。殿内豪华的厅堂、精雕的雪松屋顶、镂空屏风的设计、精致雕刻的大门、典型的摩尔式中央庭院,处处体现出伊斯兰和摩洛哥建筑的风格。

在巴西亚皇宫的很大道大门的门框上都刻有阿拉伯文的「带着欢乐而入,带着欢乐而出」,很有点「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的意思。

在中庭的马赛克地面上,一块窨井盖显得很是突兀。应该是哪个粗心的维修工留下的杰作。

离巴西亚皇宫不远是库图比亚清真寺。每天从日出前直至日落后,宣礼员都要五次爬上高耸的宣礼塔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有传闻称,为了防止巴西亚皇宫遭到偷窥,库图比亚清真寺特意选派盲人穆斯林担任宣礼员。

据说巴西亚皇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王室宫殿,而是十九世纪末一个内政大臣的私家园林。我比较偏向于这种说法。毕竟巴西亚皇宫的大门开在一条其貌不扬的狭窄的小巷之中,与印象中的皇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红色之城马拉喀什》A4000000003 · 2019年4月3日摄于摩洛哥马拉喀什

 

抵达摩洛哥的第二天,我们离开卡萨布兰卡,前往摩洛哥著名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为这个国家的第三大城市。虽然靠近撒哈拉沙漠,但马拉喀什气候温润,林木葱郁,素有「南方珍珠」之称。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著名的历史名城,与拉巴特、梅克内斯、菲斯一起,并称摩洛哥的「四大皇城」。在摩洛哥的历史上,这座非凡的红色之城曾先后两度成为这个国家的都城,甚至德语、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摩洛哥」一词,都源自柏柏尔语的「马拉喀什」,反倒是这座本身却称为「摩洛哥城」。

摩洛哥号称多彩之国,其四大皇城拉巴特、梅克内斯、菲斯和马拉喀什分别称为白色之城、黑色之城、蓝色之城和红色之城。马拉喀什之所以被称为红色之城,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包括城墙,大都由赭红色的岩石堆砌而成。据说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本身就有「红色」之意。


《鸽子广场》A4000000002 · 2019年4月2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鸽子广场」的正式名称是「穆罕默德五世广场」。

穆罕默德五世,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第25任苏丹。1957年8月14日摩洛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后,穆罕默德五世由摩洛哥苏丹变成了摩洛哥国王。

摩洛哥有很多穆罕默德五世命名的重要建筑,如:穆罕默德五世广场、穆罕默德五世医院、穆罕默德五世机场、穆罕默德五世大学等。

穆罕默德五世即希迪 · 穆罕默德 · 本 · 优素福,1927年继承其父穆莱 · 优素福成为为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第25任苏丹。

穆罕默德五世是摩洛哥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穆罕默德五世于1939 年9 月4 日发表宣言,支持法国对德作战并动员本国人民入伍。法国投降后,他仍坚持原有立场,拒绝德国停战委员会入境,同时反对迫害犹太人。盟军在北非登陆后,曾同罗斯福和戴高乐会晤,重申与同盟国合作的政策,并要求摩洛哥独立,但遭到了法国的拒绝。由于和法国之间矛盾激烈,1953年8月穆罕默德五世被法国废黜,并被先后流放法国的科西嘉和马达加斯加。1955年,迫于摩洛哥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武装斗争的压力,法国重新恢复了他的职位。回到摩洛哥后,穆罕默德五世立即组织新政府和法国进行独立谈判。次年,法国最终同意摩洛哥独立。1958年,穆罕默德五世收回被西班牙划为「西属摩洛哥」的南部伊夫尼地区,1960年又收回「国际共管」的丹吉尔。

穆罕默德五世在摩洛哥享有崇高地位,被誉为摩洛哥的「国父」。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A4000000001 · 2019年4月2日摄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先是由上海飞往巴黎,再由巴黎转机飞往拉巴特,两个航段共十六个小时,中间六个小时的转机,加上航班延误,历经二十四五个小时的奔波之后,终于抵达摩洛哥。

如愿以偿。

对摩洛哥的向往,不只是因为那里有卡萨布兰卡和舍夫沙万,还因为那里是摩尔人的故乡。摩尔人不仅建造了雄伟的阿尔罕布拉,自公元八世纪起,他们的文化就一直影响着伊比利亚半岛,甚至时至今日仍依稀可见。

公元711年,七千个摩尔人在摩洛哥原住民柏柏尔人塔里克 · 伊本 · 齐亚德将军的率领下跨过直布罗陀登陆伊比利亚。在短短数年内他们便征服了大半个伊比利亚半岛,而之后,摩尔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更是长达几个世纪。

三年半前,我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海边隔着直布罗陀海峡远眺南方若隐若现的非洲大陆时,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到对岸看看。幸运的是,一年之后,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免签政策,这一下子拉近了梦想与现实间的距离,更加激起了我对这个神秘的西北非阿拉伯王国的向往。

这次的北非之行原本是想安排在三月中旬,因为外婆生日。但后来考虑到那段时间北非,尤其是北非北部仍处于雨季,便推迟到了四月。

每年的四五月间,北非开始由雨季向旱季过度。这一时节,会有雨,但通常是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雨过天晴,风轻云淡,凉爽清新,非常舒适,应该是北非最美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