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大教堂》A0120020001 · 201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圣索菲亚大教堂可以说是冰城哈尔滨最著名的建筑。

哈尔滨多教堂,大大小小的教堂不下几十座。在哈尔滨所有教堂中,圣索菲亚大教堂虽然规模不算最大,历史也不是最悠久,但却是最为著名的一座。

和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一样,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堂。因此,人们一见到这座建筑,往往首先会联想到俄罗斯。事实上,圣索菲亚大教堂确实具有纯正的俄罗斯「血统」,只不过它不是象征中俄之间的友谊,正相反,它的背后,是沙皇俄国对中国曾经的侵略。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军队也随之开进了哈尔滨。为了安抚远离家乡的士兵,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于1907年3月开始动工兴建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伊 · 费 · 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尽管几年之后人们又在教堂的外墙砌了砖,但没过多久,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再一次重建,1932年11月25日完工。俄国人这次很认真,整个工程耗时9年,终于建成了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东正教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解放后,当年的苏联政府将教堂的产权移交了哈尔滨市政府。

1960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正式关闭,改作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的仓库和话剧院的练功房。也正因为如此,这幢极具历史及文物价值的建筑在后来的动荡中尽管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坏,但还是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最终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建筑博物馆。


《松花江上》F0300000203 · 201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2015年的1月,我们从印度尼西亚赤日炎炎的巴厘岛回来不久,觉得没过瘾,就又跑到天寒地冻的东北,说感受一下啥叫冰火两重天。

我们先是从上海飞沈阳,顺道逛了一下雾凇岛,然后再乘车进入黑龙江。在雪乡待了两天之后继续乘车往前哈尔滨,最后由哈尔滨飞回上海。

在雪乡的时候,我们遭遇了一场十年不遇的暴风雪,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几度。到哈尔滨后,依旧天寒地冻。我们都戴着羽绒手套,但不怎么顶用。有好几回,我们冻得实在受不了,便跑进公共厕所。哈尔滨的公厕都有暖气片,可以暖暖手。尽管如此,我们玩得还是很开心。

这一路,好的是风光无限,不好的是一步一坑,各种的「卖拐」,有点杨子荣闯威虎山的意思。好在我们之前略有耳闻,一路上怀揣着十二分的戒备和小心,见招拆招,倒也蛮有趣的。

离开雪乡后,我们原先是计划顺道去一个叫「雪谷」的地方。可当车在「雪谷」停下后不久就发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手机没信号,定不了位。通常像这样的景区不太可能没有手机信号覆盖。我走进「游客服务中心」,找「工作人员」确认。对方信誓旦旦,说这里就是雪谷,还带我出门看外头刻着「雪谷」两个猩红大字的巨石。于是取票。景区门票上倒也印着「雪谷」的字样。

景区,就是草绳圈起来的一片林子,尽管也是各种的「雪蘑菇」,但跟我之前网上看到的不是一回事。出了景区,我心有不甘,再次来到「游客服务中心」,只是这回改了个问法:「头一次开车来这儿,有些找不着北了。从这儿到雪谷再咋走?」「工作人员」挺热心:「出门右拐,顺大道一路往前,大概二十来公里就能到。」

妈的,果然被「卖拐」了。

我「嘿嘿」一乐:「那这里不是雪谷了。」「工作人员」知道说露嘴了,急,赶紧改口坚称这里就是雪谷,还指着门口的大巴车说要跟我打赌:他要是输了,这五十多万的大巴就归我。看他那架势,票钱是肯定不会退了。当时人生地不熟,加上手机没信号,没敢过多纠缠,只是把票根揣进兜里,上车走人。

回到上海的第三天,我就把门票钱给退了回来。


《雪乡》A0112010001 · 2015年1月25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

 

别再信什么「水土不服」,那就是食物中毒。从发展中国家去往发达国家,鲜有「水土不服」,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去雪乡之前,稍稍关注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注意事项,发现那里游客「水土不服」的事时有发生。当离开吉林前往雪乡时,也被善意地告知:雪乡的饮食卫生状况值得认真关注,原因是,由于雪乡的自然资源有限,生活水大都是经处理后的循环水。如果这事不假,那么,隔三差五的「水土不服」也就找到了症结:土是正经土,但水很可能不是正经水。

事关重大。后头还有好几天的行程,冒不得半点风险。宁可认其有,不能当其无。于是,随身带了4公升瓶装水,三袋方便面,几只罐头,电水壶,以及几包湿巾纸。

在雪乡的时候,没碰过水龙头,也没碰过任何当地食品。虽有点遭罪,但可以确保全身而退,心里踏实。这倒不是对我们的水处理技术没信心,而是对处理水的人信心不足。要是偷工减料,那水,别说喝,就连洗脚都让人觉着恶心。


《大秧歌》F0300000071 · 2015年1月26日摄于中国黑龙江牡丹江双峰林场

 

雪乡冬季的最低气温经常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样的气温对大多数观光客而言是相当寒冷的。但只要着装适当,就不会有很大的困扰。

同样的气温,体感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雪乡的时候遇上暴风雪,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只是上身秋衣、毛衣、厚羽绒服,下身秋裤、厚羽绒裤,脚上厚羊毛袜和登山鞋,再加上遮耳的绒线帽和皮手套,感觉也够了。如果由里到外都配备特殊的户外防寒服那是最好的了,但这样的东西价格不菲,而普通的观光客,用得到的时候又少之又少,很浪费,所以没有必要。

在雪地里行走,雪经常会进到鞋子里,融化后,很容易冻伤脚。穿高统的雪靴或者戴防雪套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如果不是长时间在雪地里行走,有一个土办法:带一卷食品保鲜膜当绑腿,封住裤腿和鞋帮,省事,也挺管用。


《入乡随俗》F0300000070 · 2015年1月28日摄于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冬天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有一道风景:冰天雪地之中,很多游客都是一手拿冰糕,边走边啃,看着都让人觉着冷。这就是哈尔滨「十大怪」中的一怪:越冷越爱吃冰块。

要体验哈尔滨的这种独特风情,可千万别真去弄块冰含嘴里,那是犯傻。哈尔滨人越冷越爱吃的,可不是普通的冰块,而是当地有名的「马迭尔冰棍」。

说是冰棍,也就是外形像。「马迭尔冰棍」其实是一种冰淇淋,其成分中鸡蛋和牛奶的比例很高,因此口感细腻、绵软,一点都不冰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