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绍兴酒遇到茴香豆》F0100000008 · 2015年2月19日摄于中国浙江绍兴咸亨酒店

 

最近这几年,有关对鲁迅作品逐渐退出语文教材及其这一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意义」的讨论比鲁迅作品本身要热得多。

我们可以说是读《故乡》、《社戏》、《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长大的一代,即使对鲁迅的作品不怀有浓厚的情感,至少也应该是留下很深刻印象的。就我个人而言,既喜欢鲁迅的杂文,同时也很喜欢他的散文和小说。喜欢他的杂文是因为犀利,酣畅淋漓;喜欢他的散文和小说是因为他特立独行的行文和不拘一格的遣词风格。

鲁迅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期,旧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而新的传统尚未成熟。鲁迅的作品大都带有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古今混杂、文白同呈,现在读来难免会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拗口。无论如何,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使他的作品将来从语文课本中完全消失,鲁迅作品的爱好者也不必太过惋惜,因为书店和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定会有他的作品。

言归正传。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是鲁迅在他的代表作《孔乙己》中所描述的上上世纪未绍兴人的一个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直到今天仍在延续。

那天去绍兴,路过「咸亨酒店」,也就是鲁迅《孔乙己》中「鲁镇的酒店」的原型,见店内酒客盈门,座无虚席。临街的方桌边,一位来自浙江临海的老哥一碗绍兴酒,一碟茴香豆,那份悠然,那份惬意,活脱脱就是鲁迅笔下百多年前绍兴人的生活再现,真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