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A0104040001 · 2014年4月5日摄于中国江苏镇江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作为长江与京城大运河的交汇点,镇江的西津渡自唐朝起便是交通要津、漕运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仅重大战事就有数百场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徐敬业、骆宾王为讨伐临朝称帝的武则天而发动的兵变。骆宾王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即那时所作。

除了纷乱的战火,西津渡的文化气息也十分浓厚。南来北往的许多文人雅士,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的诗篇。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船泊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克 · 波罗也曾在西津渡登岸。

西津渡,是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根、脉所在。在镇江,恐怕很难再找出能比西津渡更能代表镇江的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沧海桑田。由于淤积,西津渡所处的长江江面由隋唐之前的40余里,到宋时已只剩下18里,江岸不断北移,到清末,西津渡作为渡口已名存实亡,但一个繁华的街区却在淤滩上发展了起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镇江与汉口、九江、南京等长江沿江城市被迫开埠,并允许英国设立租界,西津渡被划入其中。1876年起,随着英国领事馆的设立,洋行、旅店、酒肆、茶楼、戏院、邮局、工厂、商店、住宅纷纷出现,西津渡一带形成了一个配套齐全、设施完整的商贸中心。

西津渡有一条古街,全长不过千余米,上溯六朝,下至明清,期间历朝历代的建筑随处可见,包括修造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刘高主持修建的「昭关白塔」。

西津渡古街原为渡口的运输通道,当年独轮车压出的车辙至今仍深深在印刻在条石铺成的街面上。整条古街共修有券门四道,分别刻着「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和「层峦耸翠」,既是对西津渡秀丽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货平安的祈愿。

历经近千年的堆积,西津渡成了研究镇江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对西津渡地区的考古发掘,逐步揭开了街面之下厚达数米的文化堆积层的神秘面纱,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六朝的砖瓦,先秦的夹砂陶鼎足,唐代的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的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著名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镇江西津渡古街时曾发出过由衷的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国内很多古镇、古村,往往是因为受所在地财力所限,或者区域「开发」价值不大才得以留存,包括镇江的西津渡。作为镇江历史最悠久的「后起之秀」,西津渡虽地处老城厢却长期被「忽视」,完全是因为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其商业开发价值远不及其他区域所致。

不知道该值得庆幸还是该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