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码头》A0101030001 · 2014年3月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上海中山南路上的「老码头」,其前身是上海大名鼎鼎的「十六铺」码头。

据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名街》记录: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这时的十六铺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港口。

「十六铺」一名首现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当年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负责区域治安。最初计划划分27个铺,因为种种原因实际只划分到了16个铺,其中十六铺最大,区域覆盖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20世纪70年代,随着客运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装卸区与客运站合并起来,以十六铺码头为基地,重新成立了上海港客运总站。由于设施陈旧跟不上,1982年,把原来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拆了,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新客运总的三大亮点:自动扶梯、摄像头监控,以及配备有落地门窗、空调、沙发的七个小候船室,一时间轰动上海。

然而,公路大发展后,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历史必然。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上海至宁波只需要4小时车程,这条水路航线面临停掉的可能。2004年9月,随着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十六铺从此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