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火车站》A0117020002 · 2017年10月5日摄于中国天津河北

 

网上传言,说京津两地相互瞧不顺眼。

两地虽去过几回,但都只是三五日的走马观花,不熟,说不上什么。这几天闲来无事,有大把的时间,也就上网八卦了一下,结果发现有这种感觉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众说纷纭。随手摘一篇文章,观点似乎有点向着天津,但不当真,权当解闷儿。

 

天津人、北京人,情感上有鸿沟;天津青年、北京青年,生活上有差距;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最先是天津开放、北京封闭,而现在是北京开放、天津落后,于是北京人和天津人就在许多地方显得格格不入了。

老老年间,北京人看不起天津人,天津人也看北京人不顺眼。不喝一眼井的水,果然民性不同。

北京人说天津人「粗」,绝对准确。天津人到北京,向北京人问路,大嗓门:「二爷,跟您扫听个路。介地南门怎么走?」北京人听着就烦,满脸不高兴地回答:「没有地南门,有地安门。」天津人听着更不高兴:「唉,『南』跟『安』不是一个音儿吗?」在天津是一个音儿,在北京就不是一个音儿了。

北京人到了天津,看着什么都别扭。头一宗,没有一条正道,天津的路倚河而修,不求纵横规范,只图便利通畅,弯弯绕绕,不管北南西东。北京人逛天津,找不着北,草根文化把皇城文化绕迷糊了,真是有罪。

天津民居,以人为本,既有规范四合院、豪宅小洋楼,更有大杂院、「篱笆灯」。但居住条件绝不是天津人身份的标志,豪门出「阿斗」,市井有奇士,天津人从不以居住区炫耀自己,而更敬重自立人格。

天津人信奉平安是福,家里没有病人,外面没有罪人,是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天津人不仇富,人家富那是人家的造化;天津人教育子女「长本事」,来日凭实力参与残酷竞争;天津人以攀附权贵为耻,天津人认为即使是贩夫走卒,只要是凭本事吃饭,就不嫌「寒碜」。

天津没出过状元,天津没有文渊阁、文溯阁,天津没有白鹿洞,没有岳麓书院,但天津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何以天津选择了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何以选择了天津?原因之一就是天津文化的草根特质面对最广大民众的教育,自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教育。

天津艺苑,更显现出了天津文化的草根性,戏曲界名言道: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何以一定要在天津走红?天津走红,就是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认同。藏之宫禁,流于堂会,最多就是一种观赏,只有在天津唱红,经历一次草根化过程,才真正具有艺术生命。

天津更是曲艺的发祥地,相声、大鼓、坠子、单弦、评书、时调,天津为艺术葩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近代几个剧种在天津成熟,更从天津走向全国,天津是培养艺术大师的沃野,天津人是艺术家们的知音。盘点植根于天津、并在天津发展成熟、从而走向全国的曲艺和戏剧艺术,草根性是它们共同的成功基因。

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争奇斗艳,天津自然也不甘寂寞,创建天津菜系,挖掘天津名吃。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大炸糕,且不论这三种名吃的特色,只这三种名吃的冠名,十八街、耳朵眼、狗不理,草根文化内涵,草根文化包装,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天津当之无愧。

草根文化和皇城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和距离,但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生活状态的相互借鉴,文化心理的相互渗透,人们之间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各自封闭。如此看来,差异只能是暂时的,而共同进取、共同提高才是永恒的。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文化总是要占领每一个角落,天津人也罢,北京人也罢,都要随着生活一起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