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街头》A2501000009 · 2011年3月7日摄于法国法兰西岛巴黎

 

高传染性,高死亡率的黑死病在欧洲引起了极度恐慌,人人自危,谈之色变。由于黑死病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在皮肤上,因此当时的欧洲人坚信这是一种皮肤病,并且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和扩散。医生推测,人在洗澡时,皮肤上的毛孔会变大,不但放走了元气,同时也吸收了有害物质,因此认定洗澡是黑死病传染的罪魁祸首。当时的教会也认同医生的这一观点,还从神学的角度大力提倡不要洗澡。天主教教会认为肮脏的身体够更容易接近上帝,不洗澡是一种圣洁的表现,并且将那些多年不洗澡的人封为「圣女」或「圣人」。

在医学和神学的双重推动下,欧洲上自英国女王、法国国王,下至黎民百姓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不再洗澡。为了掩盖身体由于长期不洗澡而散发的异味,香水开始大行其道,销量剧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才开始改善。不过,据说直到今天,伦敦仍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基本不洗澡,令人咋舌。

欧洲人喜欢用鲜花装饰窗台,有人认为,这种习俗源于黑死病的爆发。因为那时的欧洲垃圾遍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人们纷纷在自家的窗台上种上各种鲜花来过滤污浊、难闻的空气。

去年的3月28日,在《镜界》的「众说纷纭」中曾写过一篇《那些年,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都不洗澡》,有兴趣可以查阅。


《黑死病纪念碑》A2401000008 · 2019年9月14日摄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这是竖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一座「黑死病纪念碑」。欧洲的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纪念性雕塑或建筑,为的是纪念中世纪时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一场特大瘟疫。

14世纪20年代,一场瘟疫席卷欧洲。导致这场几乎中断了欧洲历史进程的瘟疫的罪魁祸首是鼠疫,一种烈性传染病。人类一旦感染鼠疫后,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痛苦不堪且无药可救,当时的人们给这种可怕的传染病取了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黑死病。

关于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发生,有学者认为,1346年,黑死病最先由蒙古传到俄罗斯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1347年10月,带有黑死病菌的老鼠藏匿在热拉亚人的船上,从克里米亚半岛来到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港,该岛很快就布满了瘟疫。1348年1月,黑死病侵袭威尼斯和热拉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至整个意大利,其中佛罗伦萨受灾最为严重,当地九万多居民存活下来的只有四万。不久之后,一般载有黑死病人的游艇入境法国,并在法国迅速扩散,再由法国漫延至西班牙。到了该年底,英格兰南部也开始出现黑死病。仅仅一年以后,欧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沦为了黑死病疫区。

现代估计,黑死病总共造成了45%到60%的欧洲人在差不多4年的时间内死亡。当时许多大城市的人口死亡率都非常高,法国巴黎10万人中有大约一半死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人口则从11到12万降到了5万,德意志的汉堡和不来梅也分别有60%左右的人口死亡。在疫情相对较轻的英国地区,伦敦从公元1346年到1353年也有6.2万人死亡。总体上,现代认为,仅仅4年的时间,黑死病疫情在欧洲总共造成了2500万到5000万人死亡。


《神父》F0200000024 · 2016年5月17日摄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几千年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互相敌视、纷争不断,其实这世界三大一神教却是同宗同源:它们信仰同一个上帝耶和华,并且拥有同一个先知和祖先亚伯拉罕。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亚伯拉罕三教」。

三教中,犹太教创立于公元前12世纪前后,为最早;基督教创立于公元初,位居第二;创立最晚的是伊斯兰教,时间大约在公元7世纪。

在19世纪中叶,亚伯拉罕系宗教又有了一个新成员:巴哈依教。因此,再用「亚伯拉罕三教」这样的表述便不再合适,改用「亚伯拉罕诸教」更恰当些。


《晨曲》A0104010003 · 2013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

 

经常的,我们「扫街」的时候觉得某个场景光线和景色蛮好看的,就是稍嫌单调,那就不妨等一会儿,等有人进入场景,看看画面是不是好看些。

在拍摄风光的时候,我们习惯等云,等光,等雨。同样的,为什么在「扫街」的时候我们就不可以花上一些时间,耐心地等一下人?

市井

20190827


《市井》A0104010002 · 2013年10月3日摄于中国江苏苏州同里

 

说游古镇是因为喜欢遗存的明清古建筑,那是在瞎掰。研究和欣赏古建,是梁思成的事,每天摩肩接踵于古镇街巷的成千上万的游人中,真正懂古建的未必能有一二,见得最多的,也就是「不容易哦」、「好精美哦」,如此这般煞有介事地感慨两句,便不再有什么下文。

我是蛮喜欢游古镇的,除了吃喝闲逛,如果运气好,还能在一些古镇中找到一息尚存的市井气。那是自己曾经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到亲切和怀旧。

生机

20190826


《外滩》A0101030006 · 2018年7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

 

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好。

相信很多人在外滩拍摄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时,会走到江岸的栏杆边,这样就不会受到行人的干扰。而我喜欢在人流不是很密集的时候退到江边步道的后面,让行人在相机前走动,以便让人物进入画面。

我喜欢风景里有人,觉得这样更有生机,也更显灵动。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不喜欢参观「名人故居」,不喜欢那种因尘封而变得呆滞、死寂的感觉。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D0015000001 · 2012年8月23日摄于中国新疆吐鲁番

 

「葡萄」一名的由来,据说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解释的:「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饮之,则然而醉,故有是名。」古有「酺」、「醄」二字,「酺」有聚饮之意,而「醄」则为醉酒之态。所以李时珍认为「葡萄」由「酺醄」借用而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有学者认为,「葡萄」终究不是「葡萄酒」,既不可聚饮,食之也不会醉。由于葡萄不晚于汉代由西域引入中原,所以「葡萄」一名非常可能由胡语直接音译而来。而且,在「葡萄」之前,葡萄还有「蒲陶」、 「蒲萄」、「蒲姚」、「葡桃」等诸多名称。这些名称均音同字不同,也从一个侧面支持直接音译的观点。

如有兴趣,可查阅山西晋中学院温建辉的《「葡萄」名称的来源考释》一文。

凑合

20190818


《音乐会》F0300000266 · 2019年8月17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好像是闹同学的暑假作业中有一项是「听一场音乐会」,他娘老子没空,央我们陪他去,还特意吩咐,拍些照片,交作业用。

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在的商业性演出一般都禁止摄影、摄像。所以我们只得提前半小时入场,趁演出没开始凑合着拍了几张回家交差。

昨天主演的是浦东新区什么机构的职工业余合唱团,出演的节目叫「大型交响乐合唱」。「大型」称不称得上颇值得商榷,「业余」倒是毋庸置疑。如果是社区纳凉晚会或企业联谊会演出还凑合,但昨天是几十元票价的商业演出,那真是蛮凑合的。


《蓝莓》B0000000070 · 2019年5月27日摄于芬兰赫尔辛基

 

对维京人来说,公元10世纪既是他们走向巅峰,同时也是他们逐渐消亡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这一切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就是丹麦国王哈洛德。

哈洛德早年信奉维京人的「战争之神」奥丁神,是维京海盗精神的崇尚者和追随者。公元10世纪中叶,丹麦王国在他的统治之下持续对外征战,先后统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丹麦等大部分北欧地区。但到了晚年,哈洛德却受到了来自稍早时候盘据欧洲大陆,同样也是维京人的诺曼人海盗的疯狂袭扰。这让哈洛德意识到传统维京文化的野蛮和愚昧。他决定引入基督教信仰来取代在维京文化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奥丁神信仰并以此对国民进行教化。他的这一举措使得北欧地区的维京人开始逐渐开化,最终融入当时的主流社会。

哈洛德有一个嗜好:酷爱蓝莓。由于长期且大量咀嚼蓝莓,以至于牙齿被染成了蓝色,哈洛德因此有了一个绰号「蓝牙」。

1995年,由瑞典爱立信主导,包括芬兰的诺基亚、日本东芝、美国的 IBM和英特尔计划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共同开发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在给这项技术命名时,此项计划的主导企业瑞典公司爱立信提议,为秉承他们先辈哈洛德「统一、互联」的梦想和理念,这种短距离无线互联技术以哈洛德的绰号「蓝牙」命名。


《露天音乐会》A4500000002 · 2019年6月1日摄于挪威奥斯陆

 

在最鼎盛时期,维京人曾控制了大部份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内陆、法国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公元875年,维京人开始在冰岛定居;公元985年,他们又向格陵兰殖民。据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五百年,维京人就曾到达纽芬兰并探索了部份北美地区。

公元10世纪起,维京人开始没落,到公元11世纪,维京时代寿终正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导致维京人没落的原因很多,战争、招安、内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在当时那个时代,维京人所代表的是原始和野蛮。无论在波罗的海、俄罗斯、不列颠,还是欧洲大陆,维京人几乎都因受到当地宗教和文化的教化而逐渐开化,最后被彻底同化。


《斯德哥尔摩街景》A4600000006 · 2019年5月29日摄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维京人残暴而冷血的性格和文化。令人谈之色变、毛骨悚然的「血鹰」就是由维京人所发明。

「受害者面部朝下被捆绑着,行刑人先是在他的后背刻上一只张开双翅的鹰,然后用斧头从受害者的背部贴着脊一根接一根地劈断他的肋骨,再将两肋被连骨带肉地从断裂处撑开。这样,受害者的后背就像长出了一对『翅膀』。接着,行刑人将盐撒在受宠者的伤口处,同时从他敞开的胸腔中扯出鲜血淋淋的肺叶挂在森森白骨的『翅膀』上。如此,观看行刑的维京人能够看到受害者背部那对因剧痛而抽搐的『翅膀』。」

「血鹰」是如此的残暴,突破了人类的所有底线,也突破了人们的所有想像,以至于很多人对其是否真实存在过表示怀疑。但大多数维京史学家都承认,尽管「血鹰」非常令人不快,但确有其事。有杰出的中世纪史学家称,「血鹰」的受害者包括诺森布里亚的埃伊拉、挪威王哈罗德 · 法恩海尔之子哈佛丹,以及爱尔兰明斯特国王迈尔瓜莱,甚至还可能包括殉道者埃德蒙。


《丹麦风光》A4200000006 · 2019年6月5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王宫广场

 

在早期,维京人对修道院情有独钟。他们知道这种地方通常都很富有。

公元793年,维京人来到英格兰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岛抢劫当地的修道院。

「维京人手持刀斧来到林第斯法恩的教堂。他们一边疯狂劫掠,一边将所有的东西糟蹋殆尽。他们肮脏的脚印玷污了圣地,他们在神坛下使劲挖掘,抢走了教堂的所有财宝。他们杀死了一些教士,临走时,又虏走一批教友。教友们被迫赤身裸体,受尽了屈辱,有些人后来还淹死在了海里。」

最后,维京人还不忘点上一把火,将这座具有百多年历史的修道院付之一炬。

打这之后,一直到公元800年,维京人又肆无忌惮地洗劫了欧洲沿海各地的众多修道院。所到之处,片瓦不留。


《丹麦风光》A4200000005 · 2019年6月5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新港

 

在影视作品或者卡通漫画中,维京人十有八九是以胡子拉碴、手握斧头的形象出现的。在苏格兰设得兰群岛的勒威克小镇,每年都会举办一届「圣火节」大游行,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祖先成功推翻挪威人长达五个世纪统治。游行队伍中的「维京人」也同样手握斧头。

维京人用斧头,首先是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锻造技术,制造出来的刀剑等兵刃不仅昂贵,且数量也极其有限,只能供一些贵族使用,普通人就只能使用可以大量制造的斧头;其次,维京人身高马大、膀阔腰圆,看似笨拙的斧头在他们手里能砍能投,简单粗暴,堪称绝配。

尽管后来维京人也开始大量使用刀剑枪矛,但在外人的眼中,维京人手持斧头的凶蛮形象却一直留传至今。


《哥本哈根街景》A4200000004 · 2019年6月4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

 

在今年六月《瑞典:同性恋者的天堂》一文中曾介绍过:为了让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瑞典修改了其国教基督教路德宗教义,以便让每一个瑞典人都可以享有「各种形式的爱」。

不必为此感到吃惊,因为这个很「维京」。公元8世纪,维京人是以劫掠西欧大陆沿海地区修道院的方式闯入欧洲人的视野,所以,修改几条基督教教义对维京人来说算不上是个事。

「维京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指生活在瑞典、丹麦、挪威,以及后来的冰岛,靠劫掠为生的白人。

公元789年,维京人驾船驶入英国港口。英国人以为他们是前来贸易的商人,但结果不是。这帮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杀人越货。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后来被记录在中世纪的英国史籍之中。从这一事件开始,彪悍、凶残的维京人横行欧洲,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开启了一个长达三个世纪的「维京时期」。

在其他欧洲人的眼中,维京人就是一帮野蛮的海盗,「维京」就是劫掠和杀戮的代名词,令人生畏且不齿。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瑞典人对维京人仍津津乐道,并以自己是维京人的后代而备感自豪。

这是一种文化,北欧文化。


《看家护院》F0300000259 · 2019年7月4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开市客」

 

在电商的冲击之下,家乐福走了,乐购走了,但「开市客」来了。据悉全球最大的会员制大卖场「开市客」即将在上海开业。

「开市客」,台湾地区称「好市多」,是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同时也是会员制仓储批发俱乐部的开创者。「开市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以最低价格提供给会员高品质的品牌商品。目前好市多在全球七个国家设有超过七百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于美国境内,加拿大则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场,主要在首都渥太华,多伦多也有数家分店。

「开市客」非常类似于「麦德隆」,只是「开市客」的会员资格是需要购买的。不过,所有会员在购物时都会享受到一定比例的返现,这样可以粘住大多数的会员。目前「开市客」会员总数超过八千八百万,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一百万美元,为全球第二大零售商。


《休伦湖》F0300000258 · 2019年6月29日摄于加拿大安大略

 

北美洲中东部有五个巨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并称北美「五大湖」。

五大湖是北美、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景观之一。虽然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容量最大,但五大湖总面积约二十四万五千平方公里,比英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面。

五大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第四季冰川时期,这一地区在厚达数公里巨大冰盖的重压之下逐渐变成洼地。冰盖消融后,留下了五大湖。

五大湖中除密西根湖外,其余四大湖为加拿大与美国所共有,是两国之间的天然边界。

由于丰富的资源和充沛的水源,五大湖沿岸发展出了许多城市,像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称为「五大湖城市群」。


《超市》A2204000008 · 2014年7月19日摄于奥地利蒂罗尔因斯布鲁克

 

先是「车厘子自由」,接着是「荔枝自由」,现在是「水果自由」。其实所有这些「自由」都套用了更早些的一个概念:「财务自由」。

如果你每年的生活总开支为十万元,而你同一时期可以通过出租物业、存款、理财、退休金、股票投资或诸如此类非工资性收入「不劳而获」不少于这个数字,那么,你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车厘子自由」、「荔枝自由」是一种调侃或自嘲,意思是收入低而车厘子和荔枝太贵,吃不起,便自嘲没有实现「车厘子自由」或「荔枝自由」。

今年以来,不光是车厘子和荔枝,几乎所有水果的价格都比去年要高出一截,于是有了「水果自由」这一说。


《市政厅广场》A4200000001 · 2019年6月4日摄于丹麦哥本哈根

 

「欧盟」、「欧元」、「申根」是三个主要由一些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组织或机构,它们之间有重叠,但并不完全重合。

「欧盟」的全称叫「欧洲联盟」,共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六个欧洲国家于1965年4月创立,1991年12月发展成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8个。

「欧元」是欧盟法定的统一货币,但并非所有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欧元。欧盟内使用欧元的国家共有19个,称为「欧元区」。剩下的一些国家,比如英国,比如北欧五国中的冰岛、丹麦、挪威和瑞典也都使用本国货币。这些国家尽管也都属于欧盟,但不属于欧元区。

「申根」的全称叫《申根协定》。1985年6月,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五国的代表签署了一份旨在消除内部边界控制的协定。由于该协定是在卢森堡一个叫申根的小镇签署,所以称为《申根协定》。目前共有26个欧盟国家加入了《申根协定》,这些国家称为「申根区」。申根区国家之间没有边境控制,所有人员,包括非申根区国家的人员均可以申根区内自由流动。

欧洲三巨头英国、德国和法国中,英国比较特立独行,既非欧元区国家,亦非申根协定国,最近又准备脱离欧盟。


《「阿拉法特」》F0300000243 · 2019年4月11日摄于突尼斯歇比卡绿洲

 

在突尼斯托泽尔昂克艾日迈勒参观电影《星球大战》外景地的时候,有一个欧洲女模特在拍平面广告。外婆见她的阿拉伯头巾戴得很漂亮,说也想试试。琢磨来琢磨去,总觉得形似而神不似。第二天在歇比卡小憩,我把越野车司机拽来,请他帮忙给外婆做个示范。到底是行家,也就三五下,外婆便成了「阿拉法特」。

依我的理解,这种应该属于阿拉伯头巾。

阿拉伯人,尤其是沙漠地带的阿拉伯人,无论男女,都有戴头巾的习惯,为的是抵御阳光和风沙。

穆斯林女性也戴头巾,但其主要目的是不让自己的肌肤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极端保守的女性穆斯林甚至完全蒙面,而越是世俗,就越是随意。在那些已经相当世俗化的穆斯林群体中,女性穆斯林的头巾看上去更像是一种配饰,美观,有些还非常时尚。


《西迪布萨义德》A4100000010 · 2019年4月13日摄于突尼斯突尼斯城

 

说走就走?

去三五百公里的周边或者国内的城市转转,那完全可以说走就走。毕竟环境熟悉,生活便利,除了忘带钱包和身份证,其他问题一般都很容易就地解决。但如果是出境,事情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事先需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很多。如果疏忽,旅途中的生活便利倒还在其次,能不能顺利出入境都可能是个问题。

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地区,非常有必要事先重点了解一下当地的出入境政策,尤其要详细了解哪些东西必须携带,哪些东西允许携带,哪些东西不可以携带,像现金、烟、酒、食品、动物及动物制品等等,涉及当地的海关、检验检疫或环境及动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很多国家,如果违反当地的出入境政策,即使是出于无意,后果也可能非常严重。

现在电子烟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被视作吸毒工具而严格禁止,一但查获携带入境,很有可能属于重罪,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入狱。再就是药品。很多在国内司空见惯的常用药,尤其是感冒、平喘或镇痛类药物,在一些国家视作麻醉品或毒品。如果被查获,会被以走私毒品罪论处,后果将非常严重。

大多数国家通常会允许游客携带一定数量的酒类,但有些伊斯兰国家对酒类管控得非常严重。前几年曾经发生过瑞典女游客因在飞机上饮酒,在入境阿联酋时遭到拘留的事件。

有些事情很容易疏忽,甚至根本不会想到。我们去年入境肯尼亚时,行李检查得非常严格,其中一项就是塑料制品,这涉及肯尼亚的禁塑令。哪些塑料制品可以被带进肯尼亚,哪些不可以入境,作为游客有必要事先了解一下。该带的不带,不该带的带了,都很麻烦。

前年第一次去乌兹别克斯坦,入境时没有申报随身携带的人民币,出境时遇到麻烦了,几千元人民币差点被没收。那时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币管制非常严格。去年第二次再去时,情况就改善很多。

1 17 18 1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