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桥》A0903000005 · 2014年7月24日摄于捷克布拉格

 

弗兰兹 ·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查理大桥的桥墩边。他将这座布拉格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故事性的大桥视为自己的生命摇篮。

1934年5月,静静地躺在维也纳郊外疗养院里的卡夫卡让守候身旁的好友雅努斯记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卡夫卡去世后,雅努斯出版了著名的回忆录《卡夫卡对我说》。书中写道:「我经常会为卡夫卡如此钟情查理大桥而吃惊,他从3岁时便开始在桥上游荡,他不但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发现他竟在夜晚借着路灯的光亮在数着桥上的石子。」

捷克著名的思想家米哈尔曾经说过:卡夫卡「的生活不是在桥上就是在桥下」。

布拉格有一条黄金小道,因当年金匠聚集而得名。卡夫卡的妹妹曾经把她哥哥接到黄金小道21号小住,想让他安心写作。可是卡夫卡住了一个月便又跑回到了桥上。妹妹的好心没能改变哥哥,却留给了后人「卡夫卡故居」这样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

米哈尔说:「只有看了卡夫卡的作品,你才会理解这个犹太人对查理大桥的情结。比如《城堡》、《变形记》还有《走过来的人》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乡情。」这份源于查理大桥的乡情,终于在卡夫卡死去十年后感动了捷克人。当1944年纳粹占领捷克后,卡夫卡所有的作品全都成了畅销书。而到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另一位捷克作家米兰 · 昆德拉投奔西方后,卡夫卡的乡情文学更是成了捷克人爱国行动的精神寄托。捷克人说:「米兰 · 昆德拉没有了祖国,而卡夫卡不但有祖国还有人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