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尾山庄》A3002000002 · 2012年6月29日摄于尼泊尔博卡拉

 

博卡拉,喜马拉雅南坡山麓博卡拉河谷城市,距加德满都200公里。

博卡拉是尼泊尔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可以远眺喜马拉雅,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壮美的鱼尾峰和秀丽的费瓦湖。

博卡拉的住宿有很多选择,其中最著名,同时也最奢华的是「鱼尾山庄」,现在叫「鱼尾小屋旅馆」。

鱼尾山庄坐落在费瓦湖的一座半岛上,依山傍水,其客房清一色都是单层石瓦小屋。这座酒店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最早尼泊尔国王的行宫或国宾馆,曾接待过一众世界名流,包括卡特、基辛格、查尔斯、安妮等,后对普通游客开放,其收入全部捐献给尼泊尔一个为贫民免费治疗心脏病的公益机构。

为保证酒店的私密和安全,游客和随身行李分别由专门的木舟和木筏送到岛上,蛮有意思的。

那天晚餐的时候,餐厅服务生找到我,说:「先生,明天就是您的生日,但明天一早您就将离店。所以,我代表酒店为您提前送上生日祝福。」说着,他把一个特制的生日蛋糕放在餐桌上,点亮蜡烛,然后和其他在场的服务生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

一定是前台在我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从护照上得知了我的生日。

那场面,非常感人,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放学的孩子们》A3001000009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

 

在尼泊尔,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衣服是孩子们的校服,最整洁的车是校车。尼泊尔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却实行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

尼泊尔重视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入学直到高中毕业。尼泊尔政府认识到,「教育是强国的根本」,并以国家意志强化全民义务教育。尼泊尔的学校不仅灌输知识,而且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大多数校舍破败不堪,但学生们接受的却是以绅士和淑女为标准的贵族式教育。一切都从政府预算中支出,完全免费。而孩子们对此也非常珍视。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什么场合,你看到的校服,永远都干净整洁,完好如新。


《修补陶罐的妇人》F0200000038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加德满都巴德岗陶器广场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巴德岗有一个「陶器广场」。据说在其最鼎盛时期,尼泊尔70%的陶器都产自这里。1646年,一位富有的陶工捐资在广场中心修建了一座神庙,向人们展示当地制陶业的历史及盛况。时至今日,这座神庙里的祭司仍从陶工种姓当中产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陶器已逐从当地人的生活中被淘汰,陶器广场盛况不再,只有几家陶器店以及广场上晾晒的几堆陶器继续延续着它的历史。


《尼泊尔国王和他的眼镜蛇华盖》A3001000007 · 2012年6月28日摄于尼泊尔

 

尼泊尔末代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坐像,他们的头顶是眼镜蛇造型的华盖。

尼泊尔对蛇,尤其是眼镜蛇非常崇敬,这和这个国家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有关。

印度人视蛇为神,认为牠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的凡间化身。尼泊尔国王用眼镜蛇造型作为王座的华盖,想藉此得到毁灭之神的庇佑,同时也在玩一个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君王都会玩的老套路:君权神授。


《洗衣服的妇女》F0100000081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在崇尚男尊女卑的尼泊尔,女性的地位很低。作为一个普通观光客,日常所见汲水、挑柴、卖菜、养牲畜、照顾孩子等大都由女人承担,而男人则不是开车、作生意就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

女性在尼泊尔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

尼泊尔是世界第三大犯罪人口贩卖的大本营。据联合国统计,每年高达1.5万名妇女儿童,以每人5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被贩卖至印度等国家,然后被迫成为妓女、奴隶和童工,甚至还有人惨遭器官贩卖。

女人在未出嫁前是「赔钱货」,不受父母待见;而出嫁后是丈夫的附属品,受尽冷眼。这给了人贩子可乘之机。他们假意接近女孩,主动示好取得信任,然后把她们卖到妓院去。甚至有一部分是父母迫于生计,亲手将孩子卖给了人贩子。

这就是尼泊尔1500万女性的生存现状,柯伊拉腊是其中之一。

1949年,柯伊拉腊出生于尼泊尔。幸运的是,她的父母都是印度陆军上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她本来有机会像很多普通的女子一样,结婚、生子,安稳地度过一生。然而不幸的是,她嫁给了一个家暴男。

婚后的她经常被丈夫毒打、虐待,以致于三次流产。忍无可忍后,她决定离开丈夫。婚后,那些成千上万尼泊尔女性承担的悲惨命运,让她感同身受。于是她开了一间小杂货店,专门雇佣那些遭受家暴的妇女和被贩卖的女孩。

随着到她那里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她意识到,光帮助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世界第三大犯罪的源国,这是尼泊尔之耻,她必须为这个国家的女性去奋斗。她辞掉了老师的工作,开始积极奔走。

1993年,44岁的柯伊拉腊和8名志愿者在她的家里,创立了非营利性人道组织「尼泊尔母亲之家」。柯伊拉腊希望这个组织像母亲一样接纳那些苦命的女孩,给她们一个温暖的港湾。

柯伊拉腊率领着「尼泊尔母亲之家」,一共做了三件事:一是解救妇女儿童。这些年来,「尼泊尔母亲之家」从一个9人团队,慢慢发展壮大,不仅获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还与政府儿童保护机构、尼泊尔警方以及其他儿童保护组织通力合作。他们突击搜查妓院,在尼泊尔和印度边境巡逻,把上万名女孩从地狱中解救出来;二是把罪犯送进监狱。他们协助警方,已经抓获了几千名人贩子。还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支持,将罪犯绳之以法;三是给受害的妇女儿童一个家。不少获救的女孩不幸染上了艾滋病,即使在获救后,她们也无家可归。柯伊拉腊为她们开了一家收容所,给她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那里有医生为她们治疗,提供心理安慰和辅导。

在尼泊尔,女性的识字率很低,获救者中绝大部分都是文盲。为此,柯伊拉腊还创办了一所10年制的学校,为获救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让她们学习谋生的技能,将来可以走向社会。不仅如此,柯伊拉腊还为那些风月场所工作的未成年女孩,提供庇护和保护。为弱势女孩科普性知识和防拐的自救法。

迄今为止,「尼泊尔母亲之家」已经拯救了超过12000名妇女儿童,改变了几万人的命运。而尼泊尔总人口还不到3000万。


《虔诚》F0100000080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

 

2006年5月18日,尼泊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半世纪里,印度教一直是尼泊尔的国教。

对于尼泊尔来说,印度教是外来宗教。尼泊尔有自己的本土宗教,那就是佛教。佛祖释迦牟尼就诞生在尼泊尔一个叫蓝毗尼的地方。蓝毗尼当时是一个小国,释迦牟尼是这个小国的王子,29岁出家修行。得道后,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尽管佛教跻身世界三大宗教,但在它的发祥地尼泊尔却难有容身之地。信奉佛教的不到尼泊尔总人口的8%,超过86%的人信奉印度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印度教强调的种族等级观念。王权和贵族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竭力推进印度教、淡化强调众生平等观念的佛教,几乎将佛教挤出了尼泊尔。


《泛舟费瓦湖》A3002000001 · 2012年6月29日摄于尼泊尔费瓦湖

 

费瓦湖位于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卡拉,是尼泊尔著名的王室度假圣地和尼泊尔国王行宫鱼尾山庄所在地。

鱼尾峰、安娜普纳峰等数座雪山距博卡拉市区最近距离只有三十几公里,与费瓦湖交相辉映。泛舟费瓦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壮丽而秀美。


《茫然》F0100000079 · 2012年6月28日摄于尼泊尔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尼泊尔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尼泊尔是一个地处南亚内陆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工业主要是制糖、纺织、皮革制鞋、食品加工、香烟和火柴、黄麻加工、砖瓦生产和塑料制品等,非常薄弱。

尼泊尔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其经济在亚洲垫底。这样一个国家,说其国民幸福感爆棚,你信吗?

有一种幸福,叫你说我幸福。


《大佛塔广场》A3001000005 · 2012年6月26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博达哈

 

如果你去过拉萨,当你来到大佛塔,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因为这里很像拉萨的八廊街。

大佛塔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圣地,同时也是藏人,尤其是中下层藏人的聚居地。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比邻,两国边境线长达一千多公里。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谢尔巴族、达芒族等,与中国的藏族在文化、宗教上有很深的渊源。他们使用藏语,信仰藏传佛教,同藏族人的交流比较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很早就有藏族人到尼泊尔经商并定居。但是,目前在尼泊尔定居的大约两万藏人大都是1959年西藏平叛后逃到尼泊尔的,另有一些则是近年通过偷渡来到尼泊尔。

尼泊尔政府非常关注在尼藏民的动向,不仅动用军队剿灭了藏民的准军事组织,同时不允许藏民从事任何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并要求他们加入尼泊尔国籍。


《泰米尔街景》A3001000004 · 2012年6月30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的泰米尔街有「小香港」之称,是首都加德满都乃至整个尼泊尔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汇集了住宿、餐饮、娱乐、超市、酒吧、户外用品店、外币兑换店,以及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商店,是观光客最喜爱的地方。

近年来,由于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泰米尔街俨然成为加德满都的「唐人街」:中文店招及各种广告招贴随处可见,商店里充斥了来自中国的各种商品,煎饼摊、拉面铺、川菜馆,应有尽有。当地很多店主甚至以会讲汉语为荣。

泰米尔街有一处泰米尔市场,是全尼泊尔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供应的商品琳琅满目,可以买到许多尼泊尔出产的羊毛、羊绒制品和木雕、银器等手工艺品。


《加德满都街景》A3001000003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尼泊尔几乎适合所有旅行者。无论你喜欢登山,或是徒步、探险、风光、建筑、宗教、艺术、人文,甚至是休闲和度假,你一定能在尼泊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

尼泊尔是亚洲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这个国家的旅游业却非常成熟,而且社会安定,民风纯朴,物价低廉,很适合穷游。

对大多数的游客来说,尼泊尔的气氛相当宽松。你只要尊重这个国家特殊的习俗,注意一下当地的禁忌,你一定会觉得非常自在。

尼泊尔人相对保守,尤其是对女性和僧侣不要有任何的身体接触。所以和尼泊尔人打招呼,通常不要试图去握手,而应该双手合十,可以面带微笑,也可以说一声∶「纳玛斯戴」,即「你好」之意。

觉得孩子可爱,千万不要用手去抚摸他们的头。头对尼泊尔人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据说只有国王才可以抚摸,是一种崇高的祝福。

尼泊尔大多数国民信奉印度教,而印度教神庙通常是不允许异教徒进入的。如果有幸获得允许,要脱鞋后才能进入神庙。进入神庙之后,切记不要触碰神庙内的任何物品,也不要用手去指神像。

印度教崇拜黄牛,所以牛在尼泊尔是神的化身,是「国兽」,甚至被看作自己的母亲。所以在尼泊尔不要食用牛肉,更不要将牛肉干当作礼品送给当地的孩子们。在进入印度教神庙时不要携带任何皮革制品,包括皮带、皮包、钱包。

穿着不要过分暴露,尤其是女性游客。

用餐时,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餐具或手去触碰他人的餐具和食物。接或递东西要用双手或右手,千万不要使用左手。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脚去触碰他人物品,也不要从他人身体上跨过,这被认为是严重的冒犯。

尼泊尔全年只有两季:雨季和旱季。雨季泥泞不堪,旱季则尘土飞扬。所以我觉得在旱季刚开始的时候是尼泊尔旅游的最佳季节,空气通透且相对湿润。


《尼泊尔肖像》F0100000030 · 2012年6月28日摄于尼泊尔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民族56个,而尼泊尔国土面积不到15万平方公里,民族却有一百多个,其中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尼泊尔还在使用的语言多达百种,归为两大支系,即藏缅语和印度语,前者属于蒙古人种,后者则属于欧罗巴人种。

生活在尼泊尔的所有民族都非常伟大,其中三个民族尤为突出,他们是:尼瓦尔人、夏尔巴人和廓尔喀人。

尼瓦尔人是尼泊尔真正的原住民,他们在加德满都谷地生活了三千多年。尼瓦尔人是杰出的建筑师,加德满都谷地的五千从座寺庙以及包括拉马王朝时期的三处宫殿在内的七处世界文化遗产均为尼瓦尔人所建造。负责建造北京北海公园白塔的阿尼哥就是一个尼瓦尔人。

尼泊尔另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夏尔巴人。他们以擅长登山而闻名于世。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两人中有一个就是夏尔巴人。尽管此后有很多人成功登顶,但他们的背后大都有作为向导和挑夫的夏尔巴人的帮助。夏尔巴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根本不用携带氧气也能健步如飞地登上珠峰。

尼泊尔第三个名声显赫的民族是廓尔喀民族。廓尔喀人生性彪悍,在和作为印度殖民者的英军作战中给后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英国人的尊重。从此,大批的廓尔喀人被英国人招募为雇佣兵驻守英国及其海外各个殖民地。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廓尔喀雇佣兵骁勇善战,帮助英国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而「廓尔喀雇佣军」也因此一举成名。


《菜市场的小商贩》F0100000029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南亚国家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种姓制度」,即不同种姓的人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高等级种姓占据着社会的上层,拥有很多特权;而低等级种姓的地位则要卑微得多。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甚至在雅利安人进入尼泊尔之前就已经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属于雅利安部落的梨查维人占领了加德满都谷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梨查维的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种姓制度,据说在他们的墓碑上经常出现「维护种姓纯洁」、「遵守种姓规定」等文字。和中世纪时的欧洲宗教裁判所类似,梨查维人甚至建立起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处理违反种姓制度的重大事件。

公元13世纪,马拉人和塔库利人获得政权,建立起马拉王朝。这一时期,大批移民从涌入加德满都谷地,并与当地人通婚,这一地区内社会成员关系一下子变得异常复杂,种姓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此同时,穆斯林对孟加拉密教大肆破坏,引发大批密教师尊逃亡尼泊尔,严重扰乱了尼泊尔佛教僧尼的正常生活。这一切迫使马拉王朝的统治者下决定对混乱的社会现状进行整治,其举措之一就是全面推行印度教,并依照印度的模式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种姓制度。

1846年,忠格 · 巴哈杜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沙阿王朝,独揽了尼泊尔的军政大权。8年之后,这位独裁将军以国家的名义颁布法令,对原有的种姓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按照这部法令,所有人被归为两大种姓:「洁净」和「不洁净」,其中「洁净」又分两类,即「戴圣线的种姓」和「饮酒的种姓」;「不洁净」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洁净,但可以与之接触,另一类是不洁净,而且不能接触。根据法令,各类种姓是世袭的,并且是相互隔离的。不同等级的种姓之间不允许通婚。

尽管尼泊尔的种姓制度于1962年被正式废除,但在这个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因为印度教的核心就是种姓制度。


《身穿纱丽的尼泊尔女孩》F0100000028 · 2012年6月24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纱丽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妇女的传统服装。

所谓纱丽,其实就是一整块的衣料,可以是棉布,也可以是丝绸或毛料,短的4米,长的8米,通常为5.5米,宽1.25米,两侧镶有滚边,好的纱丽还饰有漂亮的刺绣。穿着的时候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再将末端下摆披搭在左肩或右肩上。

纱丽既可以是便装,也可以是盛装,价格相差悬殊。一般棉布的纱丽只要十几块人民币便可买到,但昂贵的则要数万甚至十几万。

世界上最昂贵的纱丽是印度的「马德里丝绸」纱丽,不仅采用了高端的丝绸,而且还镶嵌有黄金、钻石和各种宝石,仅成本就高达十万元。

纱丽完全可以与中国的旗袍、越南的奥黛以及日本的和服相媲美。在尼泊尔,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随处可见身披纱丽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子,艳丽而精致的纱丽,让南亚女性丰腴婀娜的曼妙身姿彰显无余。


《俏伴娘》F0100000027 · 2012年6月25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和印度一样,尼泊尔也有在额头上点朱砂痣的习俗。

额头上的朱砂痣,据说最初的起源是模仿祝福吻的红色唇印,用朱砂、糯米、玫瑰花制成的泥点在额头上表示祝福。朱砂通常有黑、红两种颜色,黑色的朱砂痣是少女的标志,而红色朱砂痣则代表已婚妇女。

曾经在尼泊尔的乡村碰巧赶上一场当地的婚礼。前来祝贺的所有宾客都会在新郎和新娘的额头上点上朱砂痣,尤其是新娘,红红的朱砂痣层层叠叠,在额头上堆了厚厚的一层。新人额头上的朱砂痣越多,表明得到的祝福也越多,今后的生活就越是幸福。


《沉思中的尼泊尔妇女》F0100000026 · 2012年6月27日摄于尼泊尔巴格巴蒂加德满都

 

尼泊尔曾经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印度教立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尽管2006年5月尼泊尔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印度教不再是国教,但这并没有改变这个国家全民信教的现状。在尼泊尔的全部人口中,有81%信奉印度教,11%信奉佛教,4%信奉伊斯兰教,剩余的4%信奉基督教或其它宗教。尼泊尔现有人口不到两千八百万,但各种各样的神却超过三亿三千万。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大大小小的神庙随处可见。有人戏称尼泊尔是一个「神比人多,庙比楼多」的国家。

尼泊尔给人的印象是:贫穷,但很幸福。但一旦真正踏足这个国家之后,你很难再说服自己相信尼泊尔人是幸福的。事实上,从2005年起,联合国不定期地发表一份《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去年的这份报告显示,排名前五位的是以高人均GDP、高收入、高福利、低失业率、社会安定著称的中北欧发达国家:挪威、丹麦、冰岛、瑞士和芬兰。而尼泊尔在所列的155个国家中排名第99位,处于中下水平。这与尼泊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接近的。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尼泊尔「贫穷,但很幸福」这个标签的出处,发现很可能和它的邻国,一个和尼泊尔有着同样标签的国家不丹有关。

上世纪90年代,不丹国王吉格梅 · 辛格 · 旺楚克亲自设计出一套通过量化数据来测评国民幸福感的指数「国民幸福总值」,即GNH。2005年,不丹就此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1.6%的不丹国民感觉「非常幸福」,45.2%感到「幸福」,而表示「不幸福」的只有3.2%。于是不丹成为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而和不丹非常相似的尼泊尔自然位居前列。

和不丹相类似的,朝鲜也发布过一份涵盖203个国家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在这份排名中朝鲜仅次于中国位列第二,而垫底的是美国。

颇具意味的是,就在不丹出台「国民幸福总值」不久,联合国便推出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去年,不丹在这份报告中的排名第97,仅比尼泊尔高出两位。


《尼泊尔神庙建筑木雕局部》A3001000002 · 2012年6月24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

 

在尼泊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大大小小的印度教神庙星罗棋布,抬头可见。出于对神的敬仰和虔诚,尼泊尔各地的印度神庙大都为当地最为精美的建筑。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神庙,其建筑极尽奢华,门、窗、檐、柱,都采用极其繁琐、复杂的木雕加以装饰。这些木雕极富想象力,构思精巧,而刀法朴拙、洗练,不施打磨,甚至每一条刀痕都清晰可见,个性鲜明而独特,令人过目难忘。

尼泊尔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其中约90%的国民信奉印度教,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印度教非常崇尚「性」。出书于公元4世纪左右的印度教典籍《欲经》,其中甚至还有专门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房中术」。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巴德冈广场上的「帕斯帕提那」神庙,其建筑装饰有大量直白,或者说是赤裸裸的性爱木雕。这些高浮雕就像是一幅幅立体的「春宫画」,既是对印度教义的一种弘扬,也是对公众的一种性启蒙。帕斯帕提那神庙因此被戏称为「爱神庙」。


《归去来兮》A3001000001 · 2012年6月22日摄于尼泊尔巴格马蒂加德满都帕斯帕提那神庙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巴格马蒂河畔有一座印度教神庙帕斯帕提那神庙。这座神庙不仅是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神庙,而且也是印度次大陆最有名的湿婆神庙,世界文化遗产。

帕斯帕提那神庙前的巴格马蒂河岸排列着六座露天火葬台,是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火葬场,帕斯帕提那神庙因此被中国人称为「烧尸庙」。

印度教徒死亡后,尸体被安放在帕斯帕提那神庙前巴格巴蒂河岸的一块木板上,亡者的亲友排着队,依次将巴格马蒂河的河水浇在尸体上。仪式结束后,尸体被抬上火葬台,脸朝下,俯卧在一层层堆放整齐的原木之上,随后原木被点燃。几分钟之后,尸体便被烈焰所吞噬。

在征得了亡者亲属的许可之后,我近距离目睹并拍摄了这一过程。

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淡漠令人震惊。面对亲人的死亡,没有人哭天怆地,显得非常平静,守候在一边,直到亲人化作一缕青烟。这一切在印度教徒看来只是一次短暂的离别。

火葬结束后,骨灰被直接撒入巴格马蒂河。而河中,一个妇女若无其事地洗着衣服,她的身边还有几个嬉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