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国家湿地公园》A0106030006 · 2018年3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林芝

 

除了高山、江河、冰川和峡谷,西藏各地还分布着众多的湿地,包括两处国际重点湿地及十六处国家重点湿地。西藏的各类湿地总面积超过六万平方公里,占整个自治区面积的近二十分之一,在全国位列第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经济发展,西藏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雪线退升、冰川消融、草原退化。因此,最近几年,西藏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湿地的保护。目前全区大多数的重要湿地都建立了国家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区,以维持和改善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据「中国西藏新闻网」介绍,西藏全部湿地每年可以固化二氧化碳一亿两千多万吨,同时释放氧气九千多万吨。这对因高海拔而缺氧的西藏来说弥足珍贵。


《色季拉山口》A0106030004 · 2018年4月2日摄于中国西藏林芝

 

色季拉山口位于波密和林芝之间,海拔4720米,在川藏公路沿线仅次于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及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口。比起两天前穿越的米拉山口,这里的海拔要低了将近300米,人也就不那么的难受。

离色季拉山西侧不远就是本日拉山,那是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湖共同孕育出的西藏本土宗教「雍仲本教」,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苯教」的圣山。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色季拉山挂满了五彩经幡,铺天盖地,从垭口一路延伸,直达天际,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令人难忘。


《夕照南迦巴瓦》A0106030001 · 2018年3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林芝

 

南迦巴瓦,因常年云遮雾障、难得一见,被很多人称为「羞女」。

米林县派镇的索松村位于南迦巴瓦西侧,村子西头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台地,是南迦巴瓦夕照极佳的观赏地。

当地晚八点日落,我们七点半不到便上了山。那天云层很厚,而且移动很慢,能看见的就只有云隙间偶尔露出的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耀眼的山体。快到八点的时候,云似乎开始逐渐散开,但太阳坠落的速度很快,右侧的雪山刚才还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但转眼间便隐没在苍茫的暮色之中。

正当人们几乎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云隙间突然出现了一座峰尖,接着又是一座。那情景,仿佛是羞涩的南迦巴瓦缓缓地撩开她的面纱,向最后的那一抹余晖道别。

我们因此有幸一睹她的芳容。


《风马旗》A0106000001 · 2010年8月6日摄于中国西藏

 

藏地,最亮丽的风景一定是随处可见,在空中猎猎飞扬的风马旗。

风马旗,也称「经幡」。二者是不是一回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为这事,我特意查找并阅读过很多资料,确实有人说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大都没有确实地指出其区别所在。由此判断,经幡和风马旗应该是一回事了。

风马旗,或经幡,藏语称为「隆达」。「隆」指的是风,而「达」则指的是马。悬挂风马旗最主要的目的,是当风吹动印着经文的五彩经幡时,等于自己诵颂了一遍经文,算是一种功德。这和转经筒非常类似。

有关风马旗或经幡的种类和用法,说法很多。现将去年3月28日刊登在《甘孜新闻网》上一篇名为《风马旗的种类和祭祀活动》的文章转载如下,供参考:

风马旗的种类,按照用途可分为三类。

一类就是布印「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拼图和经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于悬挂或插挂。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视环境地势需要,可长可短,长者达百米以上,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插于草原帐篷、农家宅院、城乡居民的屋顶上。

仅以插于每户藏家房顶的经幡来说,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藏历新年初一过后的某个良辰吉日。这天早上太阳刚升起照到房顶的时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欢乐的换插经幡、祭神、祈福的「托散」仪式。

在西藏高原,但凡有人到的地方,都竖插着或顺挂着风马经幡。不论喜庆生辰,逢年过节都要插挂五彩风马,喻示着天、地、人、畜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处,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周围神灵的认可和佑护;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也一定要扛一面醒目的风马经幡,祈求神灵使自己免入迷途或遭遇灾星;在丛林水泽,人们也要遍挂彩幡,以示对树灵水怪的敬重和供奉;在莽原野岭高悬彩色经幡,以示对山神岩「赞」的虔敬与祈祷;在圣迹古刹张挂五色经幡,表示对神佛祖灵和先哲贤人的敬仰与崇拜;阳春三月开犁播种,耕牛的头角上也一定要披挂或高插风马彩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意和祈敬,祷求五谷丰登。

横贯于拉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数百米长的层层叠叠万国旗般的风马经幡,让人一见就永远无法忘记。它是那样的激荡、缠绕与张扬,是那样的雄浑、壮观,这样的景观,在西藏和毗邻省区几乎到处可见,特别是金沙江两岸林区,风马经幡简直是漫山遍野,遮天蔽日。这些经幡和风马旗真是连天接地,密密层层,在高原的劲风中猎猎地飞扬,哗哗地飘荡,如同搭起一张张梯子,一道道桥梁,联结着天与地、人与神、今生与来世。

另一类是纸印「风马」片。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公分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成千上万地印制,它也作为一种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祭祀者伴以祝词:

 

今日风马升起来,

袅袅升向空中。

没有升起的风马,

请连连升起。

满是吉祥,

风马呦,愿你都升入高空。

 

每逢宗教节日,在所有大小寺庙包括拉萨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往往是风马纸片到处飞舞,飘落积存到地面上就是厚厚的一层。

第三类就是各种经幡,根据色彩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黑色或朱砂色将经文图符印制在整匹白布上;一类是同「风马旗」一样,在蓝、白、黄、红、绿布块上用经文图符相间组合的经幡。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这些悬挂式的经幡,具体形状各种各样,有在长条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风马旗图案;也有网状条幡。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风马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在康定、道孚等县区,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用作集体祭祀的场地。在黄河源头玛多县的一座经幡塔,高10余米,方圆百余米,用无数条牦牛绳呈放射状牵连起,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经幡柱,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为壮观。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然后就是数十米长条的风马经幡,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

最后补充一点:通常所见的彩色经幡也叫五色经幡,由蓝、白、红、绿、黄组成,而且五色的顺序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蓝色象征的是蓝天,白色象征的是白云,红色象征的是火焰,绿色象征的是绿水,而黄色则象征的是大地。


《经轮常转》F0100000025 · 2010年7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在藏地,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随时都能看见左手持念珠、右手执经轮,四处游走的藏民。

手摇经轮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唯藏地所独有。

几乎所有藏地寺院都有经轮,也称「经筒」或「转经筒」、「转经轮」,有单个的,更多的是整排的。经轮外刻内藏各种经文。每转动一次经轮,等于诵读了一遍所有这些经文。而藏民手中的手持经轮,就是一种随身携带的经轮。

经轮很可能是由中原传入藏地的。

明代佛教典籍《神僧传》卷四中记载:「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於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於此。」文中提及的南韩梁代大士傅翕所建的「一柱八面轮藏」应该就是现代遍布藏地寺庙的经轮的鼻祖。

经轮的种类很多,其中装藏有观世音心咒六字真言经文的经轮被称为「嘛呢轮」,是最常见的一种经轮。

藏民大都信奉藏传佛教,对观世音尤为笃信和虔诚,认为只要吟诵观世音的「心咒」,即「唵、嘛、呢、叭、咪、吽」这「六字真言」就能「不被业惑所染,与七地菩萨具有同缘分,被誉为见解脱、闻解脱、忆解脱、触解脱。」每念一遍便多一份功德。

转经轮的功德无量。「瑜伽士修持七年的功德,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于大一劫当中精进修习六波罗密,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于一大劫中听闻三藏四续的功德,不如转动一次经轮的功德。」因此,转经轮也就成为了藏传佛教信徒们最通行的修行方式。


《雪域普陀布达拉》A0106010004 · 2010年8月7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的红山上,总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2000余间,主体建筑高达115.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式建筑群。

我是2010年夏季去的拉萨,尽管之前在影视和图片中曾无数次见到过布达拉宫,但在贡嘎机场去酒店的路上,真正亲眼目睹到这座红白两色的宫殿时,还是难以抑制内心突然而至的莫名的激动。

其实红山并不很高,差不多也就一百米出头,但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借山造势,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都会震撼于它无以伦比的磅礴气势。

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自下而上,分为雪老城、白宫和红宫。它们暗合了佛经中关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学说,即修行的三个境界。雪老城指山前的方城,是普罗大众的世俗场所;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政教活动的地方;而红宫则是由各类佛殿组成,殿内供奉有十位达赖喇嘛的灵塔。布达拉宫的墙体色彩同样蕴含着独特的寓意:白色代表慈悲,红色象征智慧,金色则预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统一了藏地的各个部落,并在地处拉萨河谷中心的红山上修建起一座拥有999间房屋的王宫。与此同时,为了加强精神控制,以武力统一藏地之后的松赞干布开始引入佛教。布达拉宫至今仍保存着一尊来自印度的「时间自在」十一面观音像,据说就是当时所传入,是藏地最早的一尊佛像。不仅如此,松赞干布还把观世音菩萨视作他自己的本尊佛,如此一来,他所居住的宫殿自然也就成为了世人眼中的观世音的道场。「布达拉」一名即来源于此,意为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圣地。

布达拉宫是藏地民众心目中最为神圣、最为至高无上的圣地。每逢藏历新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藏传佛教信徒会受内心驱使,自发地汇集于此,将心中的祈愿寄予佛祖。那些最虔诚的信徒们会提前数月甚至数年一步三拜地用身体丈量他们千里迢迢的朝圣之路。


《拉萨街景》A0106010003 · 2010年7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青藏高原上出现氏族部落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部落相互征伐,逐渐形成了数个部落联盟,其中山南河谷的雅隆、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这三个部落联盟脱颖而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联盟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一举击败了苏毗部落联盟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夺得了吉曲,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朗日松赞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安营,并沿着山谷修建了几处宫堡以巩固和强加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公元617年,朗日松赞的儿子,后来建立了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就诞生于其中的强巴明久林宫堡。

松赞干布成年后,也和他父亲一样,四处征战。据传松赞干布经过「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吉雪沃塘,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时,发现当地群山环抱,水阔流缓,鲜花遍野,物产丰饶,加之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交通便利,当即决定迁都于此。

松赞干布定都吉雪沃塘后,不但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时还建立和健全了王朝的基本体制,这不仅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还极大地促进了王朝的工商繁盛。吐蕃王朝就此风生水起,日见强盛。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并为两位公主分别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用于供奉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

在大昭寺修建过程中,山羊曾作为畜力被用于运送土石。为纪念山羊的这一功德,寺院建成后取名山羊幻化庙,都城吉雪沃塘也更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又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并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之后,金城公主又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使其成为了整个藏区的精神中心,「惹萨」也因此再度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延用至今。


《白塔》A0106010002 · 2010年8月7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北京中路

 

拉萨城内有三座「神山」,分别是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藏语「玛布日」;红山西南侧的药王山或称铁山,藏语「查波日」以及红山西侧、药王山北侧的磨盘山,藏语「巴玛日」。对藏民而言,代表着「仁」的观音菩萨、代表着「智」的文殊和代表着「勇」的金刚手菩萨最受推崇,拉萨城内的红山、药王山和磨盘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观音、文殊和金刚手三菩萨的象征。

红山和药王山之间最早为丘陵所连,并无道路。公元8世纪初,藏王赤德祖赞为迎娶来自大唐的金城公主,下令在两山之间凿石开路。为了不割断贯穿红山和药王山这两座圣山之间的「神脉」,在新辟的石路上修建白塔一座,续通神脉。这条石道自开通之日起便是拉萨的一个重要门户,是由西南方向进入拉萨的必经之路。1904年英军入侵拉萨时,即由此路入城。

上世纪60年代,为便利通行,当年金城公主入城的石路被扩建成了现在的北京中路,白塔同时被拆。藏民为了保持神脉不断,每到藏历新年便会在药王山和红山之间挂上经幡。后来索性在红山、药王山两山的山脚以及北京中路上各修建一座白塔,将两座圣山重新连为一体。


《纳木措》A0106020003 · 2010年8月6日摄于西藏当雄纳木措

 

翻过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纳木措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眼前。

直到这时,才感同身受当年王安石在游历了褒禅山之后的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来西藏之前,曾经犹豫了很久。在决定进藏后,甚至提前半年便开始了心理和身体的准备。尽管如此,进入西藏后,还是感到了不适,胸闷、气喘,身体的各项机能都明显降低。几天来,为了适应高原的低气压,一直竭力克制自己,将身体消耗降低到最小程度。即使是上下酒店门前的几级台阶,也都尽可能放缓脚步。所有的这一切,为的就是眼前的这一刻。

不知道是因为缺氧,还是因为纳木措过于壮丽和神圣,当站在湖边时,一切似乎都变得虚幻。很多人一直就静静地站着,或者坐着,目送最后的那一抹余晖。

天空中的乌云积聚着、翻滚着扑向地面,眼看着一场暴雨即将倾盆而下,但没有人在意,一个个依然静静地站着,或者坐着,聆听着纳木措轻浪拍岸的舒缓的低吟,目送夕阳西下。


《神山、圣湖》A0106020002 · 2010年8月7日摄于中国西藏当雄纳木措

 

藏民有转山、绕湖的习俗,据说转山一圈或绕湖一周,便可以洗刷一生的罪孽。其实不只是神山或圣湖,在西藏,大凡被认为神圣的地方都有人转。像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召寺,都有人一步一拜地绕着转。也有人不转山,不转水,而是跑到寺庙里推着经桶转,或者手里握着个小经桶有事没事晃着转。

但最虔诚、最庄严的,是「马年转山」、「羊年绕湖」。

「马年转山」,转的就是最近很火的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一座至高无上的神山,是佛经所称的须弥山,亦即佛祖释迦牟尼的道场和印度教湿婆大神的殿堂。藏历马年转一次山,所获功德为寻常年间的十三倍。

「羊年绕湖」,绕的就是纳木措。纳木措是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公元12世纪末,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史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到纳木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错灵湖之举。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 萨、护法神都会到纳木错集会,并设坛大兴法会。此时信徒转湖一次,胜过平时转经十万次,其福无量。


《天边有片雨做的云》A0106020001 · 2010年8月6日摄于中国西藏当雄纳木措

 

在拉萨待了几天,稍稍适应了一下高原之后,决定前往纳木措。

纳木措和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纳木措湖面海拔4718米,而拉萨3658米的海拔已经觉得胸闷气喘,所以要不要在那里过夜是有过犹豫的。但考虑到纳木措距拉萨有250公里,而且路上限速非常严格,往返一趟至少要花掉半天时间。如果当天来回,在纳木措只能是蜻蜓点水,既见不到黄昏,也见不到黎明,肯定会有遗憾。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在纳木措过夜。

我们提前一天在青年旅舍订的拼车,第二天中午带了两瓶葡萄糖和几块巧克力就出发了。一路走走停停,到纳木措已经是傍晚时分。

我们的决定是对的。那一天,纳木措的黄昏不只是美,而是震撼。

我们来到湖边的时候,云正在对岸念青唐古拉山的上空聚集。起先只是一片片的浮云,随后云越聚越多,越积越厚,最后变成了一团滚滚的浓云,黑压压的笼罩住了念青唐古拉山。

下雨了,很大,很猛,倾盆而下,天仿佛漏了一般,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雨幕,在夕阳的照射下,像一团烈焰,点燃了念青唐古拉山。


《阳光之城》A0106010001 · 2010年7月31日摄于中国西藏拉萨

 

迄今为止,在到过的所有城市中,有两座城市最难以忘怀,一座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另一座就是中国西藏的拉萨。

拉萨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地处西藏高原腹地,海拔3650米,多晴少雨,全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被誉为「日光之城」。

拉萨不仅仅只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她那最清澈的天空,最炽烈的阳光,最浓烈的色彩,最虔诚的信仰,最绚丽的文化和最独特的风情,冲击着每一双眼睛,震撼着每一颗心灵。

这是一座心灵之城。刚踏进这座城市的时候,你会激动,会兴奋,但不用很久,一周,甚至几天,你的心就会宁静下来,宁静到有时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躯体地活着。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也很难让人理解,但却是真的。

人生苦短,世界又这么大。所以,很少有哪座城市能让我在离开的时候说一声「我会再来」,但拉萨除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