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明灯彩」》G0000000001 · 2016年3月27日摄于中国上海黄浦上海滩大美术馆
生于1894年的何克明老先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13岁开始扎制灯彩到1989年逝世,在长达82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无师自通,并突破中国传统灯彩的形制,吸收西洋雕塑艺术,以动物造型作为骨架结构,用铅丝缠绕皱纸代替传统的竹蔑,使扎制的灯彩骨骼结构准确,细致精湛,造型生动,姿态传神。在选材上,何克明老先生以民间群众十分喜爱、充满灵性和吉祥象征的动物作为灯彩创作题材,其作品包含民间故事的内涵,凝聚着中华悠久、丰富而醇厚的文化底蕴。
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灯彩的材质在不断更新,有麻、纱、丝绸、玻璃等,而且品种更为丰富,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何克明老先生博彩中国南北彩灯众长,将上海近代彩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彩灯被称为「何克明灯彩」、「上海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同时他也被誉为「江南灯王」。
「何克明灯彩」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受到广泛赞誉和好评。他的灯彩珍品曾被选为国礼,《百鸟朝凤》作为毛泽东主席60寿辰的贺礼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双龙戏珠》被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
《迪士尼小镇》A0101020001 · 2017年5月19日摄于中国上海浦东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
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因为前些日子上海市政府权威网站《上海发布》发了一则消息,说那里的「香草园」在「中国旅游日」当天正式对外开放。
「旅游日」当天起了个大早,赶在交通早高峰前到了香草园,不料那里的停车场不让进,先说是停电,后又说是因为今天会来很多「领导」,停车场不够用,所以不对外开放。
「领导」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上至国家机关,下至乡镇、村委,视不同场合,都有可能归在此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但凡越喜欢当「领导」的,就越习惯装孙子。
言归正传。香草园是企业,停车场让不让停,人家说了算。
度假区有好几个停车场,打开导航一查,最近的是P4。按图索骥到了P4,大门紧闭,找人一问,说当天不开,停电,只得再去P3。不料到了P3,依然吃了个闭门羹,说得九点以后才开。正当走投无路之时,刚好碰到几个停车场的工作人员,倒是挺热心,把情况跟「领导」一汇报,「领导」也是个热心人,立即安排提前开放P2。
P2离香草园有好几里路,但有接驳巴士,几分钟就有一班,接连度假区内各个主要景点,倒是蛮方便的。找到车站,不一会儿接驳巴士就来了。度假区内的接驳巴士都是新能源纯电动车,很漂亮,而且车头右侧的显著位置还刷着轮椅标志,心里不由得暗暗赞叹:到底是「国际旅游度假区」,还真跟国际接上轨了。于是推着轮椅信心满满地等在提升机前,可半天不见有动静,问司机怎么回事,年纪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的司机说是这东西用起来很费事,起码得一刻钟。我一听这话立马火了:「这话骗谁呢?你想说中国的工程师都是白痴?」司机连忙改口,又胡说八道了很多理由,就是不愿为一个坐轮椅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开一下提升机。
「国际旅游度假区」,满眼的洋建筑,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却分分秒秒散发着浓浓的「本土」气息。
「跟国际接轨」,光硬件接轨,管理不接轨,观念不接轨,还接你妈的大头鬼啊。
《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C0000000001 · 2015年7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宝山上海玻璃博物馆
位于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其前身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上海玻璃博物馆由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发起并资助建立,现由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管,为非盈利私立博物馆。
这是一家极具现代概念的博物馆,外部立面由上海的德国罗昂建筑公司设计,一个由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电影制片人及多媒体专家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协调亚洲」负责内部的整体概念、设计、监理、展览策划及市场运作。
展厅内部元素,包括展柜、地面、家具和墙体在内,仅仅使用黑色的烤漆玻璃加以装饰,而曾经的玻璃窑炉车间开放式工作室顶棚、粗糙的车间地面和墙壁等都被设计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艺术总监迪尔曼·图蒙是这样解释他对博物馆的解理:「中国的博物馆经常只是展品上的大量积累与展示,参观者通常只是从一个展柜到另一个展柜参观欣赏,感觉像被拒之门外而没有被融入其中。这种参观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更没有按个人爱好来吸取知识的机会。只是跟着节拍走。我们试图打破之一概念,为参观者创造出一种玻璃万花筒的印象效果及兴趣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他确实做到了。除了丰富的展品,置身于上海玻璃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上海自然博物馆》A0101010001 · 2015年9月4日摄于中国上海静安
2015年4月19日,在阔别了11个月零7天之后,上海自然博物馆终于在它的新址重新对外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为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会士韩德禄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院」和1874年由英国人于创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
在原上海黄浦区的东北部,南起北京东路,北至南苏州路的虎丘路,历史上曾叫圆明园路和博物院路,1943年改为虎丘路。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上海自然博物院的前身、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上海博物院」便设立在这条路上。
「鸦片战争」以前的1823年,英国人在伦敦创立了「皇家亚洲文会」,并在印度的孟买等地设立支付。1842年英国占领香港,5年之后即在香港成立中国支会,专门研究中国艺术、科学和自然物产。
《南京条约》签订后次年,即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英国人随之涌入上海。1857年,以裨治文为首的18名外侨成立了「上海文理学会」,并于两年之后的1859年加盟「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细亚学会」总会,同时更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
一开始该文会最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直到1868年,英租界工部局在圆明园路划出一块空地。文会接收了当时的大地产商汉璧礼的捐资500两白银及英国政府的资助后,又向上海(西侨)体育基金会低息贷款1500两白银,用于建造文会馆舍。1871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会舍在圆明园路落成,建筑总耗资3000两白银。
文会在创立之初就计划筹建博物院,因此十分注重动植物标本的收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1874年3月25日,亚洲文会博物院,即「上海博物院」正式成立。开馆之初,首任博物院院长朴赍懿就特地从当时的徐汇博物院请来了标本剥制专家王树衡。王树衡师从法国传教士谭微道,博物院早期标本的制作、分类和整理都由他完成。
十年之后,福建人唐春营来到上海博物院,负责标本采集、制作、整理和养护。唐氏家族子承父业,标本制作技艺传承了五代,在中国自然博物馆学界自今仍享有盛誉。
光绪四年,即1878年,上海博物院征集到了一堆鲸的下颌骨。这些鲸骨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在博物院中展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索威比在《上海博物院简史》中曾及此事:「中国观众对此兴趣盎然,他们对此大海怪的着迷,远胜于对西方人的好奇。」
博物院建立初期,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物较少,所以叫「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经在上海的英、美人的捐赠,与东方有关的各种史料、藏品逐渐充实。由此,博物院的声誉在当时在沪的洋人中影响日盛,租界工部局甚至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把路名也由原来的圆明园路改成了博物院路。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介绍:「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考古兼货币专家伟杰烈亚力对创办亚洲文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发起人安安静静。会文开办时有图书1300册,其中的718册为其所捐赠。
1929年,由于上海博物院出现了白蚁,不得不募资重建。新馆于1931年开工,两年后建成。新的亚洲文会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砖木结构,整体五层,局部六层,风格亦中亦西。大楼内部第一层为演讲厅,二层为图书馆,三、四层为陈列室,其中三层陈列自然标本,包括古生物、人类化石及动植物标本等;四层陈列中国历史文物,包括陶瓷器、青铜器、钱币、碑刻等,甚至还包括鸦片烟枪和女人的小脚绣花鞋。这些陈列的布置参照了当时欧美博物馆的手法,把展品陈设于大玻璃柜中,再配以天然景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已将图书馆及博物院所藏部分标本、文物转移出中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会大楼被日军强占,大批藏书、文物被劫至东京。这些被劫文物虽于日本投降后追回了一部分,但仍有相当数量遗失。
1948年,《上海通》记载,四楼陈列室面积1500平方英尺,陈列各种标本一万余件。
上海解放前夕,北华支会将部分图书、文物、标本私运出境。1950年,亚洲文会北华支会的经费来源断绝,会长黎照寰主动要求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6月27日正式予以接管,其中的文物由上海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院和上海图书馆分类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