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E0300000016 · 2018年8月9日摄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

 

上个月,肯尼亚纳瓦沙湖发生了一起河马伤人的恶性事件,直接造成一对台湾藉夫妇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其实很多时候,像这类野生动物袭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减少的。

在马赛马拉或塞伦盖蒂,对野生动物而言,游客的越野车既不能让牠们饱餐一顿,也不会伤害牠们。换句话说,载有游客的越野车不是牠们食物链上的一环,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野生动物的这种意识或经验是动物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结果。无论是在坦桑尼亚或是在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都严格禁止游客给动物投食以及大声喧哗。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野生动物产生引诱和干扰。

掠食动物的捕食行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任何掠食动物,牠们的捕猎对象都有一定的范围。猎物太大了不容易捕杀,太小了又填不饱肚子。在独立生存之前,掠食动物都会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牠们将逐渐认识哪些动物是牠们的猎物,并且学会抹杀这些猎物的技巧。掠食动物很少会捕杀捕猎对象以外的动物,因为牠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由于无法正常捕食,野生动物会因为饥不择食而攻击人类。而且一旦得手之后,牠们就有可能把这类经验传授给牠们的后代,将人类视为牠们的猎物。因此,很多国家的动物管理部门都会想方设法扑杀这些有食人经验的动物以避免人类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

纳瓦沙湖伤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那头肇事的河马就被动物管理部门杀死了。

动物伤人在所难免,但有些时候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是应当远离离群的群居动物。一般而言,群居的掠食动物一旦离群,不是老弱就是病残。这意味着牠们已经没有能力正常捕食。这种情况下,这类动物往往容易铤而走险,对人类发动攻击。这也是为什么独狼比群狼更可怕的原因。除此之外,很多动物离群,有时是为了找合适的地方产崽。这时候母兽的精神压力非常大,往往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其次是远离带着幼崽的动物。动物攻击人类,除了捕食,经常还是出于自我保护。尤其是那些带有幼崽的母兽,无论是掠食动物还是食草动物,牠们的母性都非常强烈,为了保护幼崽会不顾一切,甚至会主动发起攻击。

再就是远离处于发情期的雄性动物。处于性情期的雄性动物往往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暴躁好斗,经常会发起无端的攻击。

万一在野外和掠食动物不期而遇,自身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努力使自己保持镇静,至少要竭力让自己表现得非常镇静。掠食动物在发动攻击时会做出某种评估。对牠们而言,为捕猎而受伤是最不值得的,因为一旦受伤就意味着死亡。你越是露怯,牠就越是有信心,越敢发起攻击。另外,就是尽量不要背对掠食动物。曾经有动物行为学家做过一个测试: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一只黑豹表现得很克制,至少看上去没有攻击性。但当他转过身时,尽管隔着铁栅栏,这只黑豹依然本能地朝他猛扑过去。

好多年前在香格里拉面对藏獒,这次在坦桑尼亚面对可能的危险,我都不敢转身,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在野生世界,不仅掠食动物会对人发动攻击,很多大型食草动物,比如河马、野牛、大象、犀牛等,牠们的攻击性丝毫不亚于前者。而且一旦发动攻击,往往更加致命。